前言
众所周知,国企改革有一个层层传导的改革框架,其改革问题的收集来源于基层,在中央层面(主要有国务院层面和设置在国务院国资委层面的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两个层面)汇总后,层层合并,归纳,最终形成全国范围里广谱宽适应性的改革课题与改革推进要点与措施(其中国务院层面的改革文件更宏大,框架性突出,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层面的改革文件更针对性,更深入)。并引发,再由省市区县国资系统逐级吸收改革框架精神后,推出自身的改革框架。
大家不必对各级国资所推出的自身的改革框架给予厚望,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文件就是对上级文件的一比一复制。
在这个垂直性很强的多层级国资系统由上而下推动的改革当中,所有的企业都在关心一个问题——怎么把国企改革真抓实改起来,怎么在大一统的改革框架中,走出差异化,个性化改革之路。
第壹、国资国企的规定动作改革+个性化改革式两条腿走路
国企改革走到今天已经形成规定动作+自选动作两条腿走路的整体格局,既要按上级的改革文件来推行落实改革文件为导向的规定动作、又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问题导向或发展导向,来推动自身的差异化,个性化改革。
很多地方发现了落实上级的改革文件很积极,不一定等于改革成效就很到位。同样,那些改革卓有成效的地区与样板企业的改革,很多是按自己的食谱配菜的结果。
我到多地去开过各种国资国企改革的评估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总体而言,呈现上热中温下冷。
到央企去,对国企改革一片肯定。
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去,对国企改革就是肯定的一面和委婉或直接表达还不解渴的一面。大体是七三开六四开的样子,六七成是肯定的声音,三四成是其他声音。
到地市,尤其是到区县去,总体就有一半的声音强调国企改革框架与地方实际结合不起来,针对性不够,基层的难点痛点苦点没有体现,很多改革事项与基层结合度不高。
上热中温下冷,是国资国企改革的整体形态。大家一定会问,这是为什么
1、我们调查研究,听取一线的声音是重大改革的谋划的一个基础,但不是全部。
2、国企改革的基层声音,由下而上层层汇总上来,在寻找其最大公约数,寻找其主干,寻找其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把很多“琐碎”的问题顾虑掉了,可是其中一些问题只是表现的琐碎,其实具有普遍性。
3、改革框架中往往需要融入战略性,引导性,前瞻性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对于发达地区更适宜更共振。
4、地区发展落差,区域国企经营水平,区域的核心矛盾与挑战的差异性导致没法出具一个真正广谱适用的改革框架,只能照顾大多数,照顾主流,兼顾老大难问题。
所以上热中温下冷就在于,越是央企,越接近于通盘,整体,宏观,其与改革的整体框架还是一致的。
越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差异性不小。
东南沿海也许和整个国家大势的共振性更好。
中部则不然。首先让我们来说一下近年各界热议的中部塌陷问题。
中部塌陷是指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滞后现象。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六省(其实近期湖北,安徽两省的发展态势还是不错的,但还是习惯性的被放到其中一起说),对比东部的繁荣和西部的开发时,显得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和速度均不及东部和西部。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开放程度不高、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以及缺乏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支持等。这些问题导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与两边的差距逐渐拉大。其不仅影响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加强区域合作、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开放程度,并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从国资国企改革视角看中部塌陷,就会发现中部塌陷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因——改革思路与措施照搬东南沿海,招商与产业是吃东南沿海的梯度产业转移的红利,看似很聪明很省力摸着东南沿海地区过河背后,其实自身基础性制度改革与能力建设是没有动真格,没有打牢内功底子,形改和实未改的最终结果就是在不确定性全面上升的格局下被反噬。所以分明能感觉到中部几省在用力的落实改革,但成效就不好说了
西部地区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渴求改革,一方面是思想解放,资源资产盘活,产业升级的力量,一方面是央企引领,转移支付,中央财政支持的力量,当然西部地区由上而下的发展决心,突破意识的培育也是一个力量。再加上部分地区基层底子比较薄,所以发展的加速度容易起来。于是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从发展中活力不小。
5、各地之间的地区落差其实是比较大的,发展阶段差,城市能级差,产业与科创差,国企的管理成熟度差,发展的阶段性差,地市落差就更大了,但是东南沿海改革的成效和西部地区改革的成效这两头的好,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各地国资国企改革往往呈现各有各的难题,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特色,以及各有各的问题与缺陷,这样一个综合状态。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如果还指望一个大一统的整体国企改革设计,可以统筹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乃至区县的国企改革,这显然就不讲道理了,所以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两条腿走路的国企改革总路径是发展的必然。
其中规定动作当中有很多也是地方所关注的,也是地方的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自选动作有几种模式:
1、地方国资系统以上级的改革框架为主轴,同时去扩展,融合一些地方的个性化改革课题,在国资系统谋划的改革框架上形成1+1结构。
2、地方国资系统比较严格落实上级的改革框架过程中,但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改革的空间,鼓励部分企业改革试点的探索。
3、地方国资系统落实上级改革框架,大部分国企推进规定动作改革,但把两类公司及龙头企业拎出来,把一企一策改革的绿色通道集中投放在重点企业身上。地方国资系统以区域发展规划为纲,结合国资国企发展现状,自主设计区域国资国企改革路线图,消化上级改革框架所提要点,将之融合到本级整体改革框架中去。深圳市国资国企改革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4、地方国资系统两手抓两手都硬,一手坚决落实上级部署的改革框架,同时一手前瞻预测大政方针走向,形成超前一步式改革,鼓励企业在顶层设计没到位之前先进行试点性,局部性,探索性的各种个性化改革,中央政策印发执行一批,就转正,正式化运行一批政策。切实形成一手落实改革,一手探索改革的超前格局,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5、地方国资系统一手落实上级改革框架,一手四处借鉴,融合,放大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的改革措施与做法,最终融合成开放式,对标式,迭代式国企改革。
6、在区域国资系统五年发展规划中充分融入改革,形成与发展规划共振的改革,既可以切出其中一段融合在三年行动中,也可以下一段三年行动融合,改革脉络不出现断层。
在所有的自选动作改革的背后,我们要问地方国企改革的灵魂是什么?问题导向是什么?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什么?要克服的最大短板是什么?要达到的塑造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改革的目的越尖锐,越凸显,越坚定,越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1+1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往往不是一比一的关系。改革成效更改的地区,往往是围绕着发展主题,地方有一个国企改革总体战略,其中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加总的概念,是相乘的概念,是发生化学反应的概念。
第贰、国资国企差异化,个性化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其一、国资国企差异化,个性化改革的四个阶梯:
第一个阶梯:围绕着基建与民生。这是各级各地国资国企的改革的基本盘。
第二个阶梯:围绕城市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展开来包含城市群,都市圈,城市能级的提升,城市更新,城市界面管理等细分方向。
这里需要略微展开一下城市的竞争力。今天我们不能回避省与省之间的在空间,资源,要素上的竞争这个事实,围绕区域要素流动,供应链,产业结构上等层面的竞争更是花样百出。
同样,我们既要研究城市群,都市圈融合问题,针对居于其中的某个地市区县,其与周边接壤的地市区县就有一个竞合关系,与周边的主要城市群都市圈之间有一个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地市区县在该城市群,都市圈中的地位,价值与作为。
第三个阶梯:是围绕着产业与科创。这是不用再说的。地方之间的竞争毕竟是围绕着产业与科创,就像近些年成都在打造三城三都的过程当中,乱花渐欲迷人眼,围绕着历史名城,文旅之都、美食之都等等调性不能自拔。
考虑到成都工业产值的萎缩,考虑到成都对于全省的带动与引领。下一步成都的产业恐怕要较大力度强化,一句话成都在西南地区不能成为类似泰国(旅游+商业)之于东盟的角色,不能靠旅游,休闲,美食和购物活着,力争要成为类似新加坡(产业+枢纽)之于东盟这种角色,类似香港(金融+贸易)之于大湾区这类角色都不能考虑。
近10年的发展比较下来,昭然若揭的是省会首位度的价值判断,真正能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是其产业,科创方面的首位度。
同样透明的是,以文旅,以三产,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省会(首府)城市的首位度,其可持续带动性是比较差的,更容易导致区域发展空心化。
第四个阶梯,是营商环境与要素配置。整个区域的营商环境开不开放,是否有利于打造统一大市场,是否有利于整合周边地市,是否能够形成开放的,流动的,高能级要素的积聚与配置,这已经是地方之间的胜负手格局的东西了。
从各地的国资国企改革的进展来看,第一阶梯,基建与民生大家都干得不错,但是到第二阶梯,围绕城市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很多地市更不要说区县就被刷下来了,到第三阶梯产业与科创,大量的地方就扛不住了,包括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未必在这方面干得好。
到第四阶梯,营商环境与要素配置,能够进去登堂入室的地方寥寥无几,所以这是我们要研究的,越是具有稀缺性,越是对城市的发展具有赋能,带动,促进,催化作用的四个阶梯的搭建与升级管理。
其二、差异化,个性化的国企改革的来源是几种改革导向。
1、问题导向:从缺陷,短板,约束,价值损耗出发,来谋划改革。云南,天津,内蒙的国企改革就是沿着这条路。
2、发展导向:从创新、突破、闯关来寻找改革课题。省级层面四川,福建可称能者,地市层面厦门,杭州,南京可堪典范。
3、转型导向:把促进转型当成改革的目的与战略追求,围绕着设计转型主轴与框架,去除转型阻力,强化转型动力,协同转型管理,去除转型造成的不确定性与维稳管理。山东,陕西,湖北的国资系统就是沿着这个方向改革。
4、全要素导向:把集聚要素,补齐要素缺陷,设计国资系统整体形成一个对要素管理的平台与界面,促进国企合理分工,承载对于关键,核心,战略性要素的聚集,流动,配置,功能与价值的促进与管理,这是北京,上海走的路,也是江苏,浙江目前正在探索的路。
5、创新导向:围绕着区域发展,产业与科创,城市能级等层面,展开围绕这些层次的升级,突破,重构意义上的创新与层次拔高。深圳肯定算一个,地市层面,苏州,无锡,广州也属于此类。
其三、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改革的动能。
1、提升活力:全国看下来,90%的国企改革是把动能放在了激活国企活力,主要放在契约化,管理层的契约化,乃至于经理人的引入,薪酬改革、中长期激励、差异化,绩效管理再加上一个容错机制。
改革方略千千万,考核激励最困难。个性化考核,精准激励已经成为最大的难题,也是所有地方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
对大多数国企来讲,很多重要的干部,重要的业务板块激励性不足,积极性不足,创新性不足,是非常大的一个共性问题。
2、解决历史问题欠账:比如产业整合不到位,重组有历史遗留问题,业务板块同业竞争板块之间,业务交叉,专业化建设不够等等历史问题。
3、区域国资的发展力,创新力:比如围绕着产业,科创,基金专业化建设,世界一流等等方向的创新力建设。
4、打造两类公司与龙头企业:把张开的五指捏合为拳,把地方的龙头核心企业巨无霸塑造出来,用巨无霸的聚合去解决地方发展难题。
其四、国资委,党委,董事会,经理办公会在差异化,个性化改革中的角色与作为
国资委在改革中担当的第一个角色是:要更好地扮演好差异化个性化改革当中的角色,那就是不是简单的敦促下属国有企业落实上级的改革整体部署,而是鼓励国有企业敢于能够再出发。
就是我刚才我说的,把上级的改革部署,整体国企改革的若干科目,敢于打碎了以后,揉成地方的国企改革战略。国企改革路线图揉的过程当中就要结合刚才我们说的你的改革的国企改革的4个俱乐部由低到高的,到底你要解决哪1个层面的问题,这是国资委首先要起的角色。脊梁厚不厚,敢不敢担当?敢不敢带领地方国企国企改革上,国资国企改革上形成一个再出发,通盘的再设计,站在地方发展,用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用国资国企改革为地方发展形成竞争力的这么一个角度,而不是为落实改革而落实改革。
国资委在改革中担当的第二个角色:进一步容许国企形成一企一策的改革战略,一企一策的改革科目,一企一策的改革路线。我们经常说一企一策改革一企一策授权,但事实上最大的一企一策应当是容许国企形成我的改革路线图,我的一揽子国企改革战略,一揽子国企改革方案落到国企里面,集团到底是由上而下的涉及国企改革,还是容许由上而下的整体国企改革设计和由下而上的从分公司而来的改革的个性化,与集团公司由上而下的改革设计的双向融合,几上几下完全来自于基层,完全来自于子公司分公司,我们认为过于碎片化,也不是应该倡导的主流,这是国资委要做的角色。
国资委在改革中担当的第三个角色是:个角色就是国资国企改革的宽度、融合度、宽度一共要涉及哪些问题?所以去北方看国资国企改革就觉得很难受,为什么?容错免责提的嘴上有题,但是落不下来,激励落不下来,企业家精神落实不到对企业家的奖励,对企业家的宽容,这就是嘴炮了。
国资委在改革中担当的第四个角色是:研究地方国资改革的国资国企改革的宽度问题要涉及哪些维度?它的交叉地带在哪里?它和各局委办区域的各种政策之间的交叉地带在哪里?这样一个宽度设计好了以后,还要解决一个融合度问题。就是国资委与其他厅局委办之间的联席办公会也好,协调机制也好,资源的统一监管机制也好,形成了没有?国资委在改革中的核心就是关于宽度,国资国企改革的宽度课题宽度,另外一个融合度问题,就研究这两个问题。
党委会在个性化差异化改革中担当改革发动者的角色:我以为党委会是国企改革的策动者发起者,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党委会对大政方针对上级党委的工作认识是最深刻的,它是政治核心领导核心,所以他不应该扮演踩油门的角色,把关的角色,他应该做国企的发起改革的发起者的角色,他的政策素养,他对大政方针的理解,使得他的改革总体不会偏差,偏差度较小。
所以我们把党委会如果能推到国资国企改革改革设计的第一线,改革科目的发现者,问题导向的发现者,改革领域的发现者,改革难题,改革重点的发现者,改革路径的发现者,我们认为党委会它起的作用就会骤然间有重大突破。
不应该是基层提出改革议案,董事会和党委会来踩刹车来控制,这个角色就错了。所以一段时间我们老以为要给基层松绑,要给干事儿的干部设计容错免责的制度。更要意识到,党委会及董事会踩刹车的角色不调整,再多的松绑,鼓励都不顶用。
事实上我以为哪怕不是全部也要把部分国企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国企改革重点放到企业的党委会让党委会在改革上也要把关定向,保落实。
董事会在差异化,个性化改革中担当改革全程衔接者的角色:众所周知,这次公司法在删减旧法股东会部分经营性法定职权(经营和投资)的同时,明确保留了董事会决定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法定职权,新法还明确了股东会可将发债的决定权授予董事会、股份公司董事会还可被授予发行部分股份(第152条)的权力。强化董事责任,在关联交易、维护资本充实、故意或重大过失、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行为上进行规范。所以各界惊呼这次公司法的修法带来了董事会中心主义。
简单的说董事会操心的事,决策的事儿更多了,在经营当中更重要的我们进一步要问,董事会在国企改革上负什么责任?董事会不能就是一个经营上的决策上的重要事项上的、资产处置上的、投资上的、资源配置上的、制度安排上的角色,董事会他的角色是不健全的。
之前我们说党委会应该做国企改革的发起者,至少是部分重要国企改革的发起者,董事会要做部分国企改革的发起者,若干重要国企改革的推动者,若干重要改革重要闯关决策的趟路者,突破者,把改革的重心要上移,不能过于下沉。
经理办公会在差异化,个性化改革中担当改革的落实者:就是改革的维稳,改革的落实,改革与现有制度现有资源配置,现有利益分配之间的冲突的弥平者、接缝者、融合者,把这个角色我们想要拉清楚,有了这样一个通盘的谋划,我们想才可以说下一步我们要推个性化、差异化国企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要围绕着上热、中温、下冷这么一个全国国企改革的整体态势,把目光放到当下,放到十五五规划在研究在谋划的一个具体事实当中,把重心放到下一步我们经济社会建设的很大的一部分动能要来自于地市,要来自于区县。
这么一个中国现实认真来研究,以地势以区县为核心的至少是为某些维度的重心的国资国企改革如何差异化个性化的深化它的改革,要围绕着地方国资系统统揽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战略。我们以为当下要提出一种全新的观点,要再出发式,集成式,以本级战略视野为导向的通盘规划式推出本级视野的国企改革一揽子方案,请注意绝不是上下一般粗的,层层落实为导向的。
国企改革,通盘设计它一定是有问题的。十十四五规划还剩一年半,立即要衔接十五五规划当下在这么一个众所周知,我们不去描述当下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过于敏感,但大家都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有些什么困难,所以我们的国资国企改革要鼓励再出发,市本级市也是遵循本级的主观的发展,谋划区域的整体战略。
最新一届地方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谋划,要形成再出发式、统揽式,地方国资整体改革的路线图,落到国企层面,则是在这样一个路线图当中谋划一司一策,导向国企角度,国企发展,国企的竞争力建设这么一些角度的国企改革再出发,同样不是落实上级的一个刚性的改革路径,而是形成自身的改革再出发。
请注意我们十八大以来的国企改革都融入了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一定是5年规划与国企改革之间的高度共振。
所以下一步我们在谋划个性化、差异化国企改革,一定是a与十四五规划收官共振,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共振,并与十五五规划谋划共振,与十五五规划预研课题共振,与十五五期间重要竞争力、重要突破点重要优势建设重要任务完成融合。就a和b两种大的风格。
好,我们对下一步国企如何展开差异化个性化改革呢做了这么一个阐述。众所周知,过去国务院国资委对由上而下的砍块式的,层层传导式的国企改革的落实非常在意,但是三年行动已结束,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明年要收官。我们检验盘整国企改革的结果的时候,成绩的时候,发现科目都到位,国企改革的要向维度都点到了,但是改革成效越往下是越不足的。所以针对性的靶向的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国企改革,就成了这样一个时期的应有之义,乃至于重要补充,乃至于更重要的动能。好,关于这个课题我们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全文完】
图源:视觉中国
另请关注,近期华彩即将推出系列线下巡回研讨会,主题如下:
1. 国企深化改革提升行动的落实
2. 新公司法背景下的治理与党建
3. 新公司法下的集团差异化管控
4. 十五五规划的前瞻思考与五个重大转型
5. 投融资新政梳理,投资管控与防风化债
6.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
7. 系统推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工程与市值管理
8. 法务、合规、风险、内控四位一体建设;
9. 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10. 其他需要的主题。
若您对以上主题感兴趣或有其他关于国资国企改革、战略、管控(含治理、董监高建设)、风险内控、人力资源的需求,请联系华彩咨询,我们将为您精准打造兼具理论体系性和落地实操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