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黑杯子,凭什么被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自说文史 2018-12-11 01:08:14

自从先民发现火以后,人们才终于尝到熟食的味道。后来随着食物的增多,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东西怎么储存?

或许是从剖腹的动物身上得到灵感,或许是用双手掬水喝时领悟到了关键,人们随后创造性地利用土烧制出了陶器,从此煮食、储存、酿酒都方便了。

在当时条件下,用土烧制出来的陶器都是很粗糙的。但先人是很聪明的,在他们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陶器越来越精致。

1975年,在山东省胶县三里河曾出土一批黑陶器,其中有一件黑陶高柄杯,高18.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6.3厘米,距今已经超过4000年。

清理之后,人们发现,黑陶高柄杯不仅黑的发亮,光洁如新,而且超薄,最薄处只有0.2毫米多,简直是薄如蛋壳,所以也被称为“蛋壳杯”。

这种工艺,在4000多年前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用手处理陶器,肯定达不到超薄的效果。所以,蛋壳杯是用刃口极锋利的刀具,边旋转边刮修,当器壁达到极薄时即停下。控制火候烧制,然后小心进行磨光,最后才在杯身上雕纹作为装饰。

蛋壳杯为什么如此黑亮?

这是因为,黑陶土中,本身就有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若用磨光石对胎体表面做长时间打磨,这些反光物质的颗粒便会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光线照射在表面后,漫反射就变成了平行反射,所以看起来非常亮。

利刀刮磨、控制火候、在超薄的杯壁上打磨,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需要耐心和细心,因此这种蛋壳杯成功率很低,即便在今天的条件下,也不容易成功。

雕塑系毕业毕业的钟华南老先生,曾用古法来复制蛋壳杯,实验数千次,仅复制成功一件,而且品色并不太好,用的还是今天的高级设备。

这足以看出,4000年前的人们是多么的富有智慧。

最难得的是,蛋壳杯虽然超薄,但是质地很硬,并不会一碰就碎。毕竟那是用来盛酒水的,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且敲击的话,声音也很清脆。

鉴于蛋壳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世界各国考古界一致誉其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蛋壳杯只在几个大墓中发现,属于高级贵族用品。这种形制,直到商周时期还有,后来的酒器觚造型也很像啊。

参考资料

纪东《精美绝伦的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

0 阅读:0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