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学士留给杭州的地名与人文精神

芸芸说国际 2023-01-13 20:15:02

苏轼有两次任职杭州的经历,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在位,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激怒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定为旧党,受到当权者排挤。无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元佑四年(1089年),宋哲宗在位,苏轼上书不可全盘否定新法。激怒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被定为新党,受到当权者排挤。无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知州。

无论是碰上新党明星还是旧党大咖,苏轼与他们都是只能做朋友,不能做同僚。每当他凌乱的时候,他就想来杭州。

不过杭州倒是因为这个活宝的祸而得本地的福。苏轼在杭州办了不是实事、带红了不少景点、也留下不少典故。西湖自不必说,三潭印月、苏堤春晓都缘自于他,我在《一百张出家许可证助苏轼苏通西湖》一文中讲了他疏通西湖的有趣故事,这里不再赘述。说说其它与他有关的地名与趣事吧。

一、六一泉。是西湖景区的一个很小景的点,却记录欧阳修与苏轼的师生与知己之情。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此时才气与名望已如日中天。当欧阳修判卷,看到其中的一篇卷子,文采飞扬,才华横溢,本想点为第一,但他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做,为了避嫌,故只给判了个第二名,没想到这份试卷却是后来的大文豪苏轼所做。此后,相差三十岁的两人成为了忘年之交。欧阳修对苏轼评价最出名也是最经典的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意思是,苏轼太厉害了,自己还是让让路,好让苏轼出人头地,文坛宗师这把交椅将来非他莫属了。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欧阳修把自己在杭州孤山的朋友惠勤介绍给苏轼,苏轼与惠勤常常在泉水边品茗论文,结为诗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再次来杭时,欧阳修和惠勤已相继谢世。苏轼到惠勤的旧所故地重游,不胜感慨,为纪念故友,苏东坡乃以欧阳修的号“六一居士”命泉,且著泉铭刻于上。

二、过溪亭。苏轼在担任杭州通判时,认识了法师辩才。15年后,他重回杭州,不忘拜访老友。此时,辩才法师退居龙井寺,每日却仍然要接应来客,不胜其苦,他不得不立下规约:“殿上闲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虎溪即龙井水流下的一条小溪,因溪中有巨石如伏虎,故名。苏东坡的归来,让辩才十分欣喜,两人相聚甚欢,等苏轼离开时,辩才送客,不知不觉送过了虎溪。左右随从急忙提醒:“远公,已过了虎溪矣!”辩才这才发觉自己破了送客不过虎溪的规矩,两人相顾大笑。辩才说:“杜甫诗中不是说过:‘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我们多走一段路,值得!”苏东坡十分感动,以诗记之。为纪念这段佳话,改虎溪桥为过溪桥,建亭于上,名过溪亭。

诗是这么写的:身轻步稳去忘归,四柱亭前野彴微。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

三、惠民巷。传说瘟疫流行时,杭州城富户金百万囤积居奇,他开药铺高抬药价,大发瘟疫财,一些人买不起药,他就趁机赊药收取高息。不久金百万也身染疫病,请名医都没看好,听说苏轼简陋的“惠民药局”的“圣散子”灵验,金百万便让人去拿药方。但药局有规矩:只舍药,不开方;只免费舍给穷人,有钱人用药,每用一副,须捐助药局百两纹银。

为了活命,金百万只好捐银买药。只吃了三副,病即见轻。金百万又叫仆人拿银子去换药,吩咐说:“先问清楚,再服几副能痊愈。”东坡告诉这个仆人:“此药三副即见效,您家老爷三副也未痊愈,定是未行善事啊。”

仆人不解,苏轼说:金百万高价卖药、高息赊药,撵走化缘高僧,此就是不善之事。不善之事缘于不善之念,有不善之念,必得不善之症。要想彻底去病,须除不善之念、将赊药借据当众焚烧,按章再捐银子。捐得越多好得越快,否则病势加重,难以痊愈。

为了活命,金百万不得不件件照办。苏轼利用募捐的银子又增开了两家惠民药局。最大的惠民药局的那条巷子就叫惠民巷。

四、安乐坊。元祐四年(1089年),杭州瘟疫横行,而此时的杭州连一家医院也没有。苏东坡上任后,每遇疫病流行,不得不去请外地名医为百姓治病,然后将名医的诊断标准及方药,抄贴满城,以供老百姓自行找药,治愈疾病。半年后,苏轼决定建立公立医院,救治病人。首先从府库里拿出2000贯平时省下的办公经费作为基金,同时号召城里的有钱人捐款。可是还有缺口。

苏轼更是鼓励自己的夫人,带头卖掉陪嫁的首饰参加募捐,又拿出自己的积蓄五十两黄金交了上去。在他们夫妇的带动下,参加募捐的人越来越多。终于在杭州城中心的众安桥头,建造了一所公立医院,取名为“安乐坊”。聘请了多位名医,采购了数百味中草药,并经常举行义诊送药活动。在苏东坡任职期间,共医治了几千位病人。“安乐坊”里的医生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儒医,其俸禄薪金,都是官府支付,因此这所医院,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福利医疗机构。后来,宋徽宗仿效而全国推广。

五、大麦岭摩崖与感花岩题刻。大麦岭摩崖题记位于杭州市大麦岭东麓。元祐五年(1090)三月二日,苏东坡第与王瑜、杨杰、张寿等几个哥们,出涌金门,乘船经过西湖,再泊舟登岸,沿上香道,前往天竺游玩。过大麦岭时,见幽谷深邃,奇石峭立,遂作文题记一篇刻于崖上。摩崖高1.38米,长1.84米,字径0.1米,阴刻,正书,文右行,楷书。由于历经千年,久经山中风日雨露侵蚀,风化剥落十分严重,许多文字漫漉不清,难已识别。依稀可见“苏轼、王瑜、杨杰、张涛同游天竺,过麦岭”等字样。苏东坡主杭多年,留在崖石上的诗赋题记也有数处,如龙井、天竺、韬光庵等地都曾镌有苏轼手迹,后因“元祐党争”,许多题刻被后人凿平毁坏,保存至今的,唯有这相对僻静的大麦岭石刻题记。

今吴山宝成寺后也有一处摩崖题刻,上书: “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惟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君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去年人老矣。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诗后落款“东坡题”。然而此处“东坡题刻遗迹”却非苏市长真迹,而出自明人之手。相传当年苏市长来宝成寺赏牡丹,有感于当年唐人崔护“人面桃化”的经历,写下《宝成院赏牡丹》诗一首,刻于崖上,后题记被废,明人朱术珣依拓本重刻,题额“感花岩”。

苏轼两次任职杭州,总共大约五六年时间,留下很多丰功伟绩,除了疏通西湖外,还有疏浚运河、修复六井、引水入城等感人事迹,本篇不再展开。他深受杭州市民爱戴,千年以后杭州对这位老市长一直铭记在心,口口传颂。

本篇就此打至,如果以后还有挖掘出与苏轼有关的景点,笔者将以微头条的方式记之。

拓展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芸芸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