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能源车领域发生的这些事情对未来有深远影响

溪村有科技 2024-03-04 15:25:04

2024年的第二周,新能源车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在今后一段时间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车的格局,有必要梳理一下。

下面分别看看这周发生在新能源车领域的一些标志性事件,略做分析,再看看未来新能源车格局如何演变?

一、喜人的2023年的产销数据

2023年,我国汽车产业继续高歌猛进,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大关,生产3016.1万辆,销售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创历史新高!

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保持快速增长,产销量双双突破900万辆,分别达到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7.9%,市场占有率上升至31.6%,比上年同期高出5.9%。

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其中,我国新能源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新能源车的出口增速,不仅高于我国汽车出口增速,也明显高于国内汽车销售增速。

可以看出,新能源车不仅是我国汽车产销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也是我国汽车出口增长的新“发动机”,特别是出口到发达国家。也说明,我国的新能源车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未来,随着我国新能源车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面的不断创新,市场占有率将继续攀升。

二、新能源车替代目标

关于美丽中国建设,为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

个人觉得,随着我国新能源车的性能不断提升,45%的目标很可能提前或超额实现,续航在提升,性价比在提升,驾车体验在提升,为何要死守油车呢?

有些地方甚至会制定更超前的新能源车替代方案。以上海为例,2023年1月,上海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至2025年,个人新购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公交车、出租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新能源车100%。

三、特斯拉德国停产

1月12日,有媒体报道,根据特斯拉内部消息,其位于德国柏林格伦海德的超级工厂,将自本月29日起停止大部分产线的生产工作。本次停产,计划将持续至2月11日。

停产原因,红海不断升级的事,导致特斯拉德国超级工厂来自中国及亚洲的部件不能及时运到。

问题是目前事态不仅丝毫没有停息,且有扩大趋势,特斯拉德国厂2月11日后能开工吗?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对中国配套工厂,对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对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四家中国车厂采用外企自驾方案

本周,在拉斯维加斯,CES 2024消费电子展上,某某达高调宣布中国四家车企采用其自动驾驶方案。

本来,这四家中国车企都没有很高调说用某某达的自动驾驶,这下大家都知道了,舆论一片哗然。

这事,在中国车界,对四家车企,影响是肯定的。到底多大影响?有待观察。

不确定的是,四家车企与某某达如何合作?仅仅用其AI芯片,还是全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数据是存在某某达,还是四家车企各自?

我们知道,另一家新能源车外企大厂的车,进入一些敏感地点或单位是受限的,那么,未来这四家车企的车是否会?

某某达的AI芯片是被他爹牢牢管控的,至今还在不断加码对我国限售,某某达的AI芯片就不断进行“阉割”,它家的自动驾驶未来如何被管控呢?不被管控肯定是不现实的。

五、鸿蒙智行好消息不断

首先是问界在2024年第一周中国新能源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首次跃居第一,目前看来,M7/M9的订单及交付量仍在攀升,正如余承东所说,的确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已经起死回生,后续仍有增长空间。

普遍预测,2024年问界将交付50万-60万辆,鸿蒙智行系列交付超过70万辆,2025年,鸿蒙智行卖出100万台车应该没有悬念了。

华为在鸿蒙智行方面的另一大动作是,与中国邮电器材集团合作新建鸿蒙智行用户中心。此前,中邮是华为终端的全国总经销商之一,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自家的华为终端销售服务体系,加之其国资背景,具备资金优势,中邮与鸿蒙智行的合作对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发展及其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这也是华为独创的新能源车生态圈,与新能源车制造厂一起,强强联手,组建“铁三角”,共创新能源车的新模式,期待这种新模式在中国新能源车领域再创辉煌。

六、未来格局

基于以上事实,总结一下未来的汽车格局。

1、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不可阻挡,全球电动汽车的主要产地在中国,电动汽车的主战场在中国,并从中国蔓延至全球,这个趋势尽管有人怀疑,有人根本不信,不过,如今铁一般的事实一再被证明了。

2、中国新能源汽车原来越清晰地划分出“华为系”和“非华为系”。“华为系”,由华为的芯片、组件、算法、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电驱、安全等全套方案加持,硬件、软件及系统互相协调,并与华为全场景终端应用丝滑流转,给用户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有望达到新的高度。

“非华为系”,芯片、各组件分别采购,或部分自研,其中有部分也可能向华为或后续华为与长安新成立的合资公司购买,最大的隐患和风险是来自国外的供应商,供应链的安全无法把控,受制于人。

谁更具竞争力,谁更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更好的生存下来,并发展得更好,留给时间吧。

0 阅读:0

溪村有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