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杂记(6)·从心所欲与不逾矩(上)

叶青谈情感 2024-05-28 19:27:18

访美杂记(6)·从心所欲与不逾矩(上)

中国先圣孔老夫子在叙述自己的平生经历时,有一段流传千古的话,他从十五岁“志于学”说起,经过了“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几个阶段,最后落脚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他已经七十岁,也就是风烛残年、来日无多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听凭自己的心意,想干嘛干嘛,但是又不逾越一般法德规矩。这当然是很浅表的理解,先圣应该说的是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指的是他的精神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境界,无所顾忌、一无阻碍地任意驰骋,但又有一定分寸尺度。

本文借它过来,说说我对美国教育的浅薄感受。

我在2012年的12月,有幸随武汉市教育局组织的一个培训班到美国培训学习了三个星期。我们先后走进数所学校参观、交流,分别听取校方不同风格的介绍,也进班“看”了多种形式的课。说实话,这两种交流方式对我们来讲,都不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语言不通,时间有限,我们无法深入地了解和感悟他们的教育。但结合专家较为具体的授课、教育主管官员比较全面的介绍之后,管中窥豹,则可见一斑。

小学是培养孩子各方面习惯的根基时期,所以他们的班级和老师都相对稳定,不像初高中普遍实行“走班制”。他们的小学老师入职的门槛很高,除了具备初高中老师都必须具备的大学本科学历之外,还要另外多参加两项考试:RICA——有关阅读教学方法的专项训练;CSET——“全科”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考试。

因为对小学老师有如此全面而苛严的要求,在编班和教学的过程中又有相对比较长远的安排,所以从孩子入学起,就基本上保证了对其教育的全面性和可持续稳定性。有了牢固的基础,到了中学再实行年级内部相对自由的“走班制”,就既保证了孩子们兴趣爱好的多方向自由发展和对老师同学的自由选择,又不至于出现管理缺失导致孩子在人格发展方面“误入歧途”。

那么,他们是如何在尊重个性(从心所欲)的前提下为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矩”)的呢?我觉得他们做的是最本真的基础的事情,他们不叫“思想品德”,他们就叫“礼仪教育”——我想,是不是因为“思想”比较内在,是无法真正察知和把握的;而“礼仪”则比较外化,在集体中、社会上,大家都可以看得见并且可以互相监督。

从小小的孩子进入人类群体生活开始,他们就为孩子们建立三个层面的基本人生准则:安全的社会环境(你有权利得到,也有义务提供);负责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一切,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互相尊重(让学生明确哪些是不尊重行为,细化到不随便在课堂上叫出同学名字、不随便批评他人等等)。

在这三个基本层面的框架内,他们有相当具体的有关学生行为规范的规定,由学区或者学校统一制定成“学生手册”,有些学区的“学生手册”多达40多页,孩子入学以后,家长和孩子人手一册;有些老师甚至以“契约”的形式,与孩子一起“签约”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按时上课,按要求做好上课准备,按时交纳作业,不带玩具上学,上课中不准随意吃喝,不经老师允许不准上卫生间等等都赫然在列。

这完全颠覆了过去我们对美国学生“自由自在,为所欲为”的印象。给我们上课的一位老师,是现在在岗的小学教员,名牌大学的博士毕业。她在回答我们“如果学生违规带了手机进学校,被发现后拒不交出时怎么办”的问题时,甚至拉了我们一位老师当堂演示:强行夺取!——夺取之后呢?约见家长,施加压力,孩子可能很长时间、甚至可能永远得不到使用手机的权利;如果屡教不改,家长可能承受更大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停课甚至被迫转学的结果。可见他们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比我们要强硬、“不人性”得多。

0 阅读:2

叶青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