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行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调查结果引人泪奔

兰亭评社会 2024-03-25 02:32:22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总理带着对祖国无尽的眷恋和不舍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就是这位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好总理,生前大公无私、勤劳俭朴、一心为国为民谋福祉,临别之际仍然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放在后面,想要为这个冉冉升起的新兴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他甚至还立下遗嘱:

后事处理不搞特殊、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死后火葬且不保留骨灰。

但是最终经过中央研究决定并达成一致意见: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要举行,追悼会也要召开。

至于骨灰的保留问题,毛主席则批示:尊重周总理遗嘱!

面对这样的安排,邓颖超女士也没有多说什么,一切听从党的指挥,只不过,她为周总理准备的寿衣是干净朴素的旧衣服,骨灰盒也是那种很普通很便宜的那种盒子。

当周总理的骨灰被撒掉后,他的骨灰盒被邓颖超一直保留着,直到后来她去世时也是用的这个骨灰盒……

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两人深厚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他们一心为国为民,为自己考虑的少,为国家和人民考虑的多。他们虽都身处高位,但从不搞特殊,真正诠释了什么是清正廉洁,什么是大公无私。

据给周总理料理后事的工作人员透露,周总理生前的收入来源由工资和工资支出结余所得的利息组成,十分单一,除此之外,别无进账!至于周总理支出的项目,则主要集中在党费、伙食费、房租费、订报纸费、用于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的费用以及日常其他一些小项目的开支。

建国后,周总理的工资是400.8元,邓颖超的工资是347.5元,从1958年到1976年这近20年的时间里,两人总工资收入为161442.0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161442.0元这可是一笔巨款!

可是,当周总理病逝后,经工作人员整理发现,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在银行里仅剩下5709元的存款……

周总理这些年的钱都去哪里了呢?难道都被他花光了?他又是怎样花掉那十几万的巨款呢?

原来,周总理光用于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费用就达10218.67元之多,另外,用于补助亲属的费用也有36645.51元!由此可见,周总理生前将其工资收入的一大半都用来帮助别人了,留给自己的寥寥无几。

然而,到了1997年,中国银行正在进行内部资金审计工作,银行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笔“神秘”的存款,数额高达12000英镑!存款日期是1967年7月8日,按照当时外汇的比率,这笔存款大约为80000多元人民币!

正当工作人员想看看存款的主人是谁时,只见存款人姓名一栏赫然写着3个字:周恩来!

前面咱们已经分析过,周总理生前的经济来源十分单一,并且他将所得的大部分都用于帮助、救济别人了,自己所剩无几,那他为什么又有这笔巨额存款呢?难道他拿了公家的钱充盈了自己的“小金库”?

这个疑问仅仅处于萌芽之中就被工作人员掐灭了,别说是银行工作人员,就是随便一个普通人也不会相信我们伟大无私的周总理会把公家的钱存在自己的名下,因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道理是都懂,周总理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的形象是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证明的。

可眼前的这笔巨款又作何解释?存款人署名为何是周总理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早在1940年时,位于英国伦敦的中国银行有一位名叫多莉的工作人员,当时的她主要负责银行日常的出纳工作,除此之外,多莉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负责给在伦敦工作的中国海员发工资、办汇款。

而这些在伦敦工作的中国海员当时是受国民政府管辖的,国民政府的大多数高层都是过着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一来二去,他们手底下的这些中国海员那是见样学样,吃喝嫖赌,无所不能。

多莉一向勤俭朴素,她知道,当时的英国和中国一样,都处于危难时刻,国家需要振兴,而振兴国家又离不开昂扬向上的民众支持,可眼前的这些异国海员们的举动显然是悖逆了这种情势需求。

于是,善良的多莉就劝说这些中国海员改掉陋习,并希望他们每个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捐钱捐物救助自己的祖国,多莉还承诺,如果他们愿意这么做,那么她就可以帮助他们尽可能的减少汇款的手续费,这些中国海员欣然接受了多莉的要求。

多莉的想法是美好的,她没有料到的是,当时这些受国民政府管制的中国海员的腐朽只是那个时代某个阶层的一个缩影,她全然没有预测到国民政府的腐败是有多么的严重和可怕……

尽管那段时间,多莉的业绩很出色,领导和同事也都很信赖和肯定她,但在1944年的冬天,多莉还是不可避免地闯了一个“大祸”!

当时正值国内抗日重要阶段,为了帮助国内的百姓和战士顺利赶走入侵者,中行伦敦分行在其柜台上同时设立了两个募捐箱:一个募捐箱由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设立,名义是给中国政府募捐;另一个是则是由红十字会设立。

多莉曾多次发现,负责管理募捐箱的工作人员经常偷偷盗取募捐箱中的钱款,这种监守自盗的行为在多莉眼中是不道德的,尽管多莉身为女流且势单力薄,但她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

多莉的做法是:等到募捐活动完毕,负责统筹募捐钱款的人员来临前,多莉会把宋美龄夫人设立的那个募捐箱偷偷藏起来,桌子上只摆放红十字会设立的那个募捐箱。

本是好心之举,可这却激怒了负责统筹募捐钱款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但不思考多莉这么做的原因,不但没有为自己的贪欲而羞愧,他们反而以“私藏募捐箱,意欲据为己有”的理由诬陷多莉,请求银行高层开除多莉……

银行高层虽然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知道多莉是被冤枉的,但多莉的举动实在触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迫于压力,就在银行领导准备开除多莉时,一个男人勇敢站了出来!

他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本昆。

刘本昆当时也是驻伦敦中行的一名普通员工,他起初是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只不过到了1943年时被调到了伦敦分行工作。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同多莉一样,刘本昆的个人表现也十分出色,他同样受到了领导的器重和赞许。

所以,当多莉被针对时,刘本昆的挺身而出还是起了一些作用,最终,多莉并没有被银行开除。对此,多莉的心头一直铭记着这份恩情,她很快和刘本昆坠入了爱河。

刘本昆、刘道蕊夫妇

5年后,多莉和刘本昆在伦敦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正式成为夫妻。婚后的多莉备受丈夫的宠爱,她感念这个曾在危难时刻救过自己并始终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异国男人,于是,她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刘道蕊。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就接管了中国银行。不久,在周总理的直接指示下,中国银行率先成立总管理处,与此同时,中央立即电报各海外分行,要求工作人员立即冻结资产等待接收,而当时伦敦分行的接收工作异常复杂……

当时中国银行伦敦分行里存在着两股势力:一派属于大陆,另一派属于台湾当局。

而伦敦分行的领导则更倾向于台湾当局,他不但排斥接受中行新总管处的领导,还准备把分行内的外汇全部转移到台湾。

见此情景,刘本昆率先发难,他一方面联合其他4名员工组成了一个5人小组,准备对抗银行领导的行为;另一方面,刘本昆第一时间和总管处取得了联系,并向总管处详细汇报了伦敦分行的情况,最后表明了5人的决心:坚持伦敦分行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原则不动摇。

在以刘本昆牵头的5人起义小组的努力下,大家成功保护了外汇。此后,刘本昆又被任命为襄理(相当于副经理),他和多莉的收入也是逐年提升,他们很快便有了自己的洋楼和车子,如此富足的生活让周围的人艳羡不已。

这时,刘本昆却突然表示:愿意尽一切努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之中,哪怕是放弃眼前丰厚的待遇也在所不惜!

当得知丈夫的想法后,刘本昆的妻子刘道蕊不但没有劝阻反而支持丈夫的决定,不仅如此,刘道蕊还决定主动放弃英国国籍,跟刘本昆一起回到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

即便如此,刘道蕊加入中国国籍的时间却是在1957年的秋天,这个时候,刘道蕊已经成功加入中国国籍,但身为中国人的刘本昆却并没有得到中央的同意回归祖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总管处领导从大局出发,建议刘本昆在伦敦分行继续工作一段时间。

刘本昆没有任何怨言,默默接受了这一安排,兢兢业业十余年终于在1967年的时候获得了回归祖国的允许。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刘本昆泣不成声,哽咽失语之际他当即便将在伦敦的房产等财产便宜处理了。

就在一切安排妥当后,刘本昆又做了一件他觉得很有意义的事: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了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我们还不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稳妥可靠。思前想后,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您!

随信寄去的还有一张面值1.2万英镑的汇票,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刘本昆和周总理素未谋面,他不知道该将此事托付给谁,只因耳闻过周总理为国为民的事迹,所以他相信周总理。

周总理在接到这笔款项后,立即做出批示:这是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尽快查明捐款人,将捐款退回去!

很遗憾,负责调查捐款人身份事务的工作人员始终无法找到关于捐款人身份的任何信息,无奈之下便以周总理的名义将这笔钱存到了银行。

未曾想,这笔来自刘本昆夫妇的捐款一下子就被存了30年!

回国后,刘本昆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夫妇俩的生活一度十分窘迫,但两人始终无怨无悔。

时间再次回到1997年,当时刘本昆、刘道蕊夫妇退休已经快10年了,两人都没有想到,因中国银行发现了一笔30年前的存款让他们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

经调查,证实这笔1.2万英镑的存款就是当年两人捐给国家的!

这笔存款已经在银行里“躺”了整整30年,按照当时的汇率,如果把这笔1.2万英镑的存款折合成人民币,再加上利息,在1997年相当于467000元!

这绝对是一笔巨款!

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在查明真实情况后立即向上级部门作了报告,上级部门当即作出指示:迅速找到刘本昆、刘道蕊夫妇,将捐款和利息一分不少地还给他们。

当工作人员找到刘本昆夫妇并说明来意后,两位老人坚决不同意收回曾经的捐款。

事实上,此时的刘本昆夫妇的生活条件不容乐观,而且刘本昆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需要住院吃药,这笔钱如果归还给他们那对于他们的晚年生活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的事情。

一方执意要退还,一方坚决不同意接受,僵持之下,刘道蕊向工作人员说道:

“钱,我们肯定是不会收的,既然如此,这笔款就以我丈夫的名义建立一个基金会,用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吧。”

最终,中国银行的领导勉强同意了刘道蕊的提议。1998年,刘本昆病逝。2013年3月,刘道蕊,这位异国他乡的好人也在中国走完了她的一生。

谨以此文致敬刘本昆和刘道蕊夫妇,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0 阅读:0

兰亭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