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老人都习惯“走一走活一活”,认为只要动起来就能保持健康。超过70岁后,行走这件事却需要更多的谨慎。盲目坚持“活络筋骨”,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健康隐患,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古代养生家就有“养精蓄锐、顺时而动”的说法,而现代医学同样认为,老年人行走要注意避开以下4个特殊时刻,否则有可能对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和损害。
一、天寒地冻时:风寒损伤筋骨
严冬时节,低温气候对年长者的身体状况颇为不利。《黄帝内经》有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意思是冬季寒气侵体会埋下健康隐患,甚至导致春季病发。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筋骨不如年轻时有弹性,温度低时肌肉和关节更加僵硬,容易出现扭伤或摔倒。与此同时,低温会导致血管紧缩,促使血压升高并加重心脏的工作负荷,进而提升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概率。老年人在天寒地冻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早晨温度最低的时候,哪怕只是出门遛弯,都可能会带来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的风险。
如果冬季早上需要活动,可以在室内轻微拉伸,或等到阳光升起后温度稍微回升再出门,穿戴好保暖装备,以减轻寒冷对关节和心血管的刺激。
二、雾霾天气:避免吸入有害颗粒
近年来,雾霾天气逐渐频繁,空气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依据中医的观点,“肺部脆弱敏感”,外界环境条件经常易于对呼吸机能造成干扰。而现代医学也证实了雾霾天气中的微小颗粒物(PM2.5等)能深入肺泡,对肺部造成长期伤害,尤其对老年人的免疫系统而言,雾霾会加剧呼吸道压力和感染的风险。
在空气质量不佳的日子里,最好待在室内进行活动,并确保屋内空气顺畅流通。外出不可避免时,务必佩戴防护面罩来保障自己,以免吸入有害微尘。与此同时,利用室内空气清洁装置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给呼吸系统带来的伤害,挑选在家中进行的伸展练习、轻度健身操等作为运动的替代方案。
三、餐后时段:勿让消化系统承受过重压力
餐后散步百步,并非人人皆宜,特别是年迈者需慎行。古代养生理论认为,胃肠在消化过程中需要将气血集中在脾胃区域,因此饭后立刻走动可能导致“气血不聚”,不利于消化吸收。现代医学也指出,饭后胃内充满食物,立即走路会导致腹部受到不必要的震荡,使消化道负担加重,引起腹胀、反酸甚至消化不良。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消化功能本就逐渐减弱,饭后立即走动甚至会造成低血压,诱发头晕、跌倒等风险。
老年人饭后应先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再进行缓慢的散步。可以通过按摩腹部或进行深呼吸,帮助消化系统平稳工作,待食物消化初步完成后,再进行轻微活动,这样既有助于消化,也能避免体力透支。
四、当体力透支之际:需避免心血管系统与骨骼系统承受过重负担。
老年人的体能和耐力相比年轻人明显下降,过度的疲劳会让身体本已有限的精力更加枯竭。中医有“精气耗尽,百病丛生”之说,过度劳累后继续行走或运动,不仅起不到“活络”的作用,反而会导致“精气不足”。现代医学也发现,疲劳状态下的行走会造成肌肉和关节的过度磨损,增加摔倒、骨折的可能性。疲劳还会导致心率加速,使得心脏负担骤增,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年岁渐长之人来说,进行体育锻炼更需根据自身条件适度而为。
当身体感到疲倦之际,年长者应首要考虑的是进行休养。适度运动可以在精力恢复后进行,避免心脏和骨骼的过度负担。可以通过简单的呼吸调整来恢复体力,再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怎样合理规划体育锻炼:恰当分配时长与力度
避免在以上特殊时段走路,并不意味着老年人要完全摒弃运动。在恰当的时候、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仍旧是老年人保持身体功能的关键途径。遵循全球健康机构的指引,老年群体每周应确保至少有150分钟的中低强度身体活动,例如步行、肢体舒展练习、太极等。但7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以轻松、舒适的运动为主,避免剧烈的跳跃或奔跑,运动量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
超过70岁的老人,更应秉持“动静结合,顺时而行”的原则。任何运动都要讲究科学和时机,避免不适当的时间段强行走动,以免为健康埋下隐患。尊重自身身体的节奏,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在科学指导下保持适量的运动,这才是长寿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