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最惨,含着金钥匙出生,却半生被病魔缠身

阿芳评诗 2024-04-19 03:30:45

闻一多先生曾言,“初唐四杰”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因为浪漫,所以不为世俗所容,遭受诸多非议;而正是这些悲惨遭遇,又使他们赢得了不少神同情与共鸣。

初唐四杰中,命运多舛。王勃不慎溺水身亡;骆宾王因讨武而牺牲;杨炯在任安详离世,可谓善终。而卢照邻,他在年仅40岁时选择投河,其人生无疑是最为悲苦。

卢照邻出身名门望族范阳卢氏,成长于一个高知识分子家庭。

后来,乾隆皇帝称范阳为:自古幽燕元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足见这一地域的非凡。

他是典型别人家的孩子,悟性极好,聪明绝顶,同龄孩子在嬉戏时,他已经开始接受名师教导,没过几年便在当地崭露头角,成了佼佼者。

在当时,无数读书人将“上致君,下泽民”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卢照邻也不例外,他决心考取一番功名。于是,在十八岁那年,他毅然奔赴长安。

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学,初出茅庐的卢照邻很快便打进在长安名人圈。他的才华得到了邓王的赏识,很快就被引进邓王府担任头号文秘。

邓王李裕对他极为器重,每每与人交谈,都不吝赞美之词,将他誉为“此吾之相如也”。将卢照邻比作东汉的文豪司马相如,这般赞誉让卢照邻心里美滋滋。

随后十余年间,他始终追随邓王的脚步,辗转于各地。然而,公元665年,邓王李裕离世。他被调到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担任县尉,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伯乐。

然,命运之神并未完全遗弃他,在这里,他邂逅了与他齐名的王勃。同为异乡游子,又饱受怀才不遇,颠沛流离之苦。二人很快便结为知己。并在同天游玄武,在这里卢照邻写下

重返帝都长安,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好运似乎已用尽。

某日仰望长安,回想曾经光彩照人的经历。于是写下《长安古意》,这首惊艳不朽的诗作。他写出长安名利场繁华喧嚣。末了,他笔锋一转,深沉写道: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寥寥数语,道尽瞬息万变。在他眼中,那些曾经倚仗权势、任情纵欲的庸俗之辈,终究会在时间的洪流中烟消云散,声名俱灭。

唯有那些坚守本心、不为世俗所动的人与物,才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留下永恒印记。

家人,朋友动用各种关系,才把他捞出来。得罪老武家人,卢照邻在唐王朝混不下去了,仕途也算走到头了。

家人与朋友四处奔走,动用一切关系,终将他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来。

可是,得罪老武家这样的权贵,卢照邻在唐王朝彻底混不下去了,仕途也算走到头了。

无奈,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卢照邻出狱不久就感染了“风疾”。

在现代不容易医治,更何况是千年前的唐朝。

从卢照邻的描述中,我们得以窥见他那病后的悲惨状况:身体枯槁,五官变形,头发大把脱落,咳嗽声不绝于耳。四肢无力,肌肉萎缩严重,甚至有一只手完全残废。每当行走,浑身颤抖不止,长年卧床更导致局部肌肉腐烂……

他人生最后十年,就是在病痛中艰难度过的。

他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曾五次更换居所,四处求医问药,甚至拜药王孙思邈为师,移居深山。

然而,听闻父亲突然离世,他悲痛欲绝,连服下的药物都呕吐了出来。病情加重,经济也陷入困境,几乎破产。

为筹集药资,这位曾经高傲的才子不得不向洛阳的名士们乞求资助。

资助有限,却引发交朋结党的争议。卢照邻悲愤欲绝,他不得不为自己辩解,声称自己已抱病多年,早已不再关心世事,形如废人,怎么可能参与朋党之争?

在贫病交加、故友疏离、世态炎凉中,卢照邻对人生已无所留恋。他悲伤地感叹:上天的恩泽虽广,却容不下他这一生;大地虽养育万物,对他的恩情也已在这一世断绝。

在这绝望之中,卢照邻倾尽所有,购买了数十亩园地,请人为自己挖好坟墓,疏浚颍水。有时他会爬进那座坟墓中,仿佛已经死去。

终于,在某一日,卢照邻艰难地爬进滔滔颍水,结束了自己苦难的一生。

马茂元说,卢照邻忽而学道,忽而为仕,忽而仕,忽而隐,终于在无可奈何的矛盾与病魔缠绕的苦痛中,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悲凉的一生。



0 阅读:0

阿芳评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