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白,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豪气奔放。
以瀑布为例,瀑布究竟有多高,我们未曾亲自丈量,也不曾亲眼看到。是数米还是数十米?怎样形容都不能证明它独特,宏伟壮观。
然而,李白却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之长,从银河倾泻而下。爆发力有了,壮阔、震撼烙进人心。
再读李白的诗,感觉自己就是造物主。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雪从哪里来,是天仙豪饮银河美酒,酩酊大醉后,不顾身段粗鲁地把白云揉得粉碎,化作漫天大雪,遍地银涛。
那么李白的送别诗又有什么特点呢?
离别与相见,在现如今不过瞬息之间。
然而对古人而言,出行虽有马车,但一日不过数百里;飞鸽传书,也需等待小半个月;一旦别离,便是数年甚至终身难以相见。
所以,古人离别有更多哀愁与不舍。文人墨客更是如此。
韦应物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他对元大说:“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今日一别,何处何时再相见?身在职中,身不由己,如波上小舟,不能由我做主。
辛弃疾曾感叹:“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如果不是亲眼见证,离愁别恨带来的无尽折磨,我根本不会相信,这世间会有人因悲伤一夜间白了头。
离愁别恨,竟有这般痛苦,那李白又会怎么写呢?
让我们一起往下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一扫离别的哀怨,转而青春洋溢,积极向上,不愧是诗仙的手笔。简短的四行字,千百年来让人难以忘怀。
孟浩然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比李白年长12岁。早已在文坛崭露头角,声名远播。
而李白,在游历四方的过程中,有幸在襄阳与孟浩然相识,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
而李白出蜀后,一路游历,在襄阳与孟浩然相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真心视孟浩然为兄长,是自己的偶像,自己的婚姻大事、前途都会咨询他建议。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扬州,便托人带信,邀请他江夏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舟东下,李白在黄鹤楼,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写诗送孟浩然。
首句,李白点名地点,黄鹤楼和人。今天就要和朋友在这里辞别。
次句,烟花三月,是绚漫春天。
扬州,隋大运河的开通,让扬州直通长安洛阳。它又地处江南,物产丰富。唐人用“扬一益二”来称赞扬州的繁华。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扬州的富裕繁华,吸引各地商贾贵户公子来消遣,无数文人墨客也蜂拥而至。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扬州的繁荣难以想象。
张祜有诗表达夙愿:“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扬州城什么都好,不但活人喜欢,死后葬在这里也是一种幸福。
扬州成了当时很多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孟浩然也不例外,他干谒不成,科考失利。连续投递两年简历,还是一无所获。
他决定去扬州闯闯,换个环境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浪漫的春天,李白却要和偶像分别。他内心的不舍开始浮现出来。
孟浩然的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而李白在两边站了很久。目送孟浩然离开,最后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在天际奔腾。
李白的心情是复杂的,虽有忧伤与不舍,但更多是祝福,他期待孟浩然扬州行有所收获。期待与他在扬州重逢。
洒脱如李白,豪放如李白。也许这是性格使然,范更多是与孟浩然的动人友情。
长江滚滚,见证了他们的友情。江水依旧,情义依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让孟浩然离去的背影,在碧空下变得雄浑而瑰丽。更写出盛唐的壮丽气象。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真诚、深情。情景交融,一幅江楼送别图跃然纸上,让人过目不忘。
因此,有人说李白这首诗是送别七绝中的压卷之作,这一观点确实令人信服。
这个观点大家认同吗?欢迎评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