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致390万牲畜死亡,打秋风变打工,中国为何不愿收回外蒙?

说蓝星 2024-04-13 05:53:46

蒙古人有着辉煌的历史,但与如今的蒙古国究竟有多少关系呢?

自2023年入冬以来,蒙古的平均降雪量创下了自1975年以来的新纪录,80%以上国土至今仍然被厚重的积雪所覆盖,极寒和暴风雪已经造成了蒙古国390万头牲畜死亡。只是,作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游牧传统国家,蒙古国却再也不能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南下应对极端天气。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纠葛拉锯两千多年,以至于只要草原牛羊冻毙,所有人的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南下:打秋风、打草谷、边境劫掠。只是,如今的蒙古恐怕只能寻思如何南下“打工”了。蒙古国作为中国曾经的故土,中国人对其普遍是有着一定好感,只是这种朴素的感情大多被错付了。

如今的蒙古国人,对国人始终有着一种迷之自信。这也是蒙古虽然与中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但在国内依然非常透明,更几乎少有人提及的主要原因。如果按照地理位置,外蒙古往上追溯,最辉煌时期是金账汗国。

为了这点血脉联系,前段时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当时的蒙古小弟,还撕破脸一般争抢金账汗国的衣钵,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金账汗国正统,看到这些我只能再次感慨中国古代之辉煌,万古长夜唯我华夏独明,实不为虚言。

其实,看待如今的蒙古国,我们真不必太多谈及古代的蒙古。

毕竟,如今蒙古国远远无法代表蒙古。蒙古真正的衣钵永远留在了内蒙古,汇成了华夏文明的一股支流。这也是我上一篇文章直言,与其纠结收回外蒙古,不如让它像印度一样换个名字。

因为,如今蒙古国那副吊诡样子,实配不上中华文明的那些情怀。但有一点是需要了解的,就是内外蒙古的来由。只有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如今的蒙古国,一点都不能代表蒙古。你才能明白,蒙古国人的那些面对中国的迷之自信,是多么的可笑。

我已经写了两篇文章阐述蒙古国的心态、蒙古国的文化、蒙古为何不收回,本篇我们详解蒙古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以及讨论起最终独立的内在原因,相信会给您带来一个更真实立体的外蒙古。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曾经“同宗同源”的内外蒙古。

内外蒙古的历史渊源

在中华文化中,蒙古文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它交织着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近千年碰撞与融合,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蒙汉先祖们的热血和精神共同洒在了这片母亲大地上,早已难分你我。

故而不是中华之人,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这种伟大的血脉融合。而后世西方诸强国,无论如何粉饰改造,也无法改变蒙古文化的魂其实一直还在华夏的事实。所以,我不得不又想说一次,与其费时费力收回“情怀”中的外蒙古,不如首先让它改个名。

因为蒙古国本来就不是,其次也不配。

言归正传,内外蒙古虽然“同宗同源”,但却是早早就“分家”的“表兄弟”,当初一个“离家出走”成为了独立的国家,一个则“留守家乡”成为了中国的自治区。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其实最早源于明清的“一国两治”。

从13世纪初开始,到清末之前,蒙古高原一直是蒙古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一大块完整的领域,并无“内蒙”、“外蒙”之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蒙古帝国。其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入主中原,其领土包括如今中国的大部、蒙古高原、外东北等。

盛极而衰之后,明朝残余的蒙古势力退回塞外,形成北元政权继续与明朝对抗。后来,完整的蒙古分裂,成为东、西两部,即“西蒙古”叫瓦剌和“东蒙古”叫鞑靼。两者都是明朝的老对手,南下和打秋风时不时就会发生。

满族崛起后,开始与漠南蒙古(即内蒙古)诸部结盟,随后建立清朝,以黑马之姿问鼎中原。而其他漠北、漠西蒙古部族也逐渐成为清朝的臣属。整体来说,蒙古各部均或与满族统治者联姻,或被武力直接征服。

而为了更好地解决边患,明清一直在进行有效的“一国两治”,这其中清的治理尤其有效。清将蒙古分为内外属蒙古(注意不必内外蒙古)。对于内属蒙古,由中央直接设官治理的。对于外藩蒙古,则由其世袭统治。

而外藩蒙古又分为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部分,内札萨克蒙古49旗)和外蒙古(清征伐准噶尔部时投降,外札萨克蒙古86旗)。而后来,外蒙古有时指外札萨克蒙古86旗,有时则指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族诸部),而当代蒙古国80%的人口都是喀尔喀蒙古人。

所以,喀尔喀蒙古是根本无法代表蒙古的。当时清朝的外蒙古包括喀尔喀四部(今蒙古国)、西套蒙古(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和科布多地区(今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喀尔喀蒙古只是蒙古诸部之一。

求同方能存异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疑问,清朝初年国力强盛,为何不一劳永逸直接鲸吞蒙古,反而要搞内外蒙古这种“一国两制”呢?其实,不是不愿,实在不能。征服和融合完全是两回事。强如蒙古,也只能称霸一时,而民族融合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传承,是华夏真正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传承五千多年,正是因为有这个根,才会不断地有新鲜血液注入,才能最终共同壮大。正如华夏在宋、辽、金、元、清等多民族不断融合后,今天的你我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大一统的价值史观,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会在意曾经的胡汉吗?

这个过程其实非常伟大,因为我们是真正经发展后走到一起的。相比起西方动辄就种族消亡,各种民族不断出现并分裂,不知道先进了多少倍。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东方是一部融合史,而西方是一部分裂史。

而民族的融合,不外乎先求同,再存异。

“求同”是一个国家,“存异”则是多种制度。正是因为求同才能存异,而存异则是为了更好地求同。内外蒙古也正是因此而生,而我们搞一国两制也是这个原因。在“求同”的大基础下,随着时间的不断冲刷,彼此才会真正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就会逐渐形成真正统一的文化认同。

所以,这种求同存异的“一国两制”,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和种地一样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得意技,也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不断自我融合的“血脉基因”。北魏、辽、金、元、清,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最终都得采用求同存异的融合办法。

用政治的手段互通有无满足各方利益,再用利益发展彼此形成更好地自我。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的内蒙、外蒙制度,是非常成功的。正是这种内蒙、外蒙的方式,将如今的内蒙古(北元)完全同化并融入了中华大家庭。

了解了这个大前提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聊一聊外蒙的的失去或者说独立了。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外蒙古的独立,历经三次,新中国建立后还曾做过最后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驼铃悠扬的故乡成为遥远的他乡,这就是“海棠血泪”的典故。

中国的"海棠"版图,总面积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民国前期,逐渐缩小到了1100多公里的"秋海棠版图",外蒙独立后则只剩下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公鸡"版图。而这一系列的变化,深刻记录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中的血泪史和悲痛的痕迹,实在不该被忘记。

奇葩的外蒙贵族

外蒙古之所以会逐步分离,离不开其极其愚蠢的王公贵族。

有些朋友可能看到这个用词会皱眉,但如果你能了解到外蒙古那些王公的所作所为,可能也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欺软怕硬、极其短视、愚蠢天真,这些外蒙古王公的表现,实在是该亡国。

对,你没有看错,外蒙独立其实就相当于亡国灭种。蒙古第一次独立时,被北洋名将徐树铮收复,外蒙几乎没有形成有效的抵抗。其后,徐树铮收编不到4000人的军队驻守蒙古首都库伦(今乌兰巴托),但这些王公贵族依然贼心不改,试图独立。

只是他们的眼光真的非常短视,秘密联系了白俄恩琴,打败了北洋不到3000人的守军,占据外蒙古,形成事实上的独立。博克多汗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而恩琴男爵成为大黑天摄政王。当时北洋军阀忙于内战,无暇处理。外蒙古的贵族独立的目的达成,应该满意了吧?

不,并没有。他们又后悔了,再次秘密写信给苏维埃请求解救。这次苏联红军直接武力解决白俄恩琴,重新占领了外蒙古,并且开始对其进行社会改造。蒙古的王公贵族作为封建残余直接被一锅烩,该进监狱的进监狱,该枪毙的枪毙,博克多汗被软禁并很快死亡,还被勒令不得转世,外蒙古正式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作为一个纯封建的国家,蒙古的王公贵族们似乎不知道苏联红军到底是什么性质,居然主动请来对方要求社会主义改造,不仅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还成功跑步进入社会主义。这在当时的地球上,也大概是独一份。大概是民国给与了蒙古王公们太多的选择和太宽松的空间,以至于外蒙古的王公们至死都不知道自己请来了什么。

当然,除了内部因素,蒙古独立还有诸多外部因素。接下来,我们就真正的来看看外蒙古在近代的三次独立,以及最终如何成功进入联合国,彻底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而我们又做过哪些抵抗和努力。

结语

我本以为,用三篇文章足够将蒙古写完,但动笔后才发现远远不够。

考虑到篇幅问题,这篇文章到这里也不得不结尾了。本文主要阐述了内外蒙古的历史由来和蒙古独立的内在因素,下一篇我将详细阐述蒙古三次独立的外在因素和新中国曾做出的努力。前两篇内容在专栏中可以免费阅读,感兴趣的可以移步。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期待下一次相遇。

创作不易,欢迎关注。

0 阅读:13

说蓝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