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九院王氏”《宋史》有传最后一人:王氏第二代驸马王师约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4-06 07:46:45

远观近鉴宋朝人·28·“九院王氏”第二代驸马:王师约

宋朝驸马像

王师约(1044-1102),字君授,王审琦玄孙,王审琦的曾孙、“九院王氏”第一位文学之士王克臣之子,《宋史·王审琦传》后有附传。

《宋史·王师约传》记,师约从小学习科举考试“进士之学”的学问。宋英宗想为自己的大女儿德宁公主找个儒生为婿。或许了解到了师约修习“进士之学”的信息,治平三年(1066),师约23岁,宋英宗下诏给宰相,命其把师约招至府中,考察师约的文章。

次日,师约来到宰相办公的中书门下省“政事堂”,呈上所作“赋”一篇,并当场作《大人继明诗》一首,审查通过。宋英宗亲自召见师约谈话,又获通过,亲事底定,当年成婚,德宁公主进封徐国公主,师约授官“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宋英宗亲赐师约玉带、《九经》、笔砚,勉励师约好好学习。

治平四年,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次年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师约进官嘉州(治今四川眉山)刺史,又进成州(治今甘肃成县)团练使。但是,按照规定,宋朝不允许作为外戚的驸马担任地方实职,只能改命师约与原任官员一同管理负责铨选三班使臣的“三班院”,以考察师约的能力。第二年,公主生子,朝廷免去师约的三班院职务,升其官职为汝州(治今河南汝州)防御使,又升晋州(治今山西临汾)观察使。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次年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升师约官职为镇安军(治今河南淮阳)节度观察留后。

宋哲宗继位时只有八岁,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宣仁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师约屡次向太后上书进谏或议论政事。但是,元符元年(1098)宋哲宗亲政,有人认为师约的职任不当议政,师约被罚俸禄。

元符三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次年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师约获“平反”,出任保平军(治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留后,实任枢密院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检查枢密院主事以下官吏功过、迁补等事的官员“枢密都承旨”,但不久又被罢官。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师约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本传最后记,师约擅长射箭,曾陪同辽国使臣在皇家园林“玉津园”宴会,席间射箭助兴,师约每射一箭必中靶,中靶必穿透靶子,屡次受到金带、配有成套鞍鞴的御马等赏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二》记,宋神宗熙宁八年夏四月,辽朝使臣萧素、梁颖与宋朝官员刘忱、呂大忠协商地界,久不能決,辽朝再遣萧禧赴宋,宋朝命韩缜、王师约陪同。这也成为《长编》对《宋史》师约传的一项补足。

北宋·佚名《景德四图·契丹使朝聘图》

考察《宋史》师约传,所记师约事迹颇简单,亦无突出才能、作为。但是,若辅之以其他史籍,再参考师约所处时世,则会有更多发现。

如师约娶宋英宗长女,与其曾王祖承衍不同,不是走的“政治婚姻”路线,而是凭学习科举之学,得到英宗的赏识;而师约娶公主,且导致了公主“下嫁”臣子之家,驸马“升行”的终止。

所谓升行,即抬升行辈,而与父亲为兄弟平辈,以避免以公主的皇女之尊向臣下身份的公婆行跪拜礼,抬高公主实即皇家地位。

北宋初年,为了维护官家统治的稳定,北宋皇室常选择文武大臣的后人为婿,或为皇家子弟娶文武大臣之女为妻,如开国功臣王审琦、石守信、魏仁甫、柴禹锡、王溥、李崇矩等人,都先后与皇室结亲。但由于宋太祖、太宗兄弟之间的年龄差异(12岁),两人所选驸马的年龄与其女相合,辈分却颇多隔代,如宋太宗的驸马柴宗庆(柴禹锡孙)、王贻永(王溥孙)、李遵勖(李崇矩孙)三人,即均为开国勋贤的孙辈,这使得本来同辈的宋太祖、太宗之女在辈分上被割裂为两代,则宋太宗之子、当朝皇帝宋真宗反而成了王贻正、李继昌等同辈臣下的晚辈子弟。

为避免辈分混乱甚至皇帝、皇室因为嫁娶而地位下降,宋真宗只好令驸马“升行”,提高其辈分,以维护堂姐妹辈分的平衡,进而维护皇帝、皇室与大臣之间辈分上的平衡。

然而,驸马与父辈同行,固然提高了其在本族中的地位,却也导致公主所生子女也乱了辈分,以致出现了王承衍的儿子王世隆“性骄恣,每坐诸叔之上,人皆嗤之”的可笑现象。

及至北宋中期,这一做法愈发为人诟病。宋英宗朝,御史中丞贾黯曾建言:“大宋公主出嫁,均以驸马的祖父为父,以其父亲为兄,败坏了公主侍奉公婆的礼数,常为之叹惜。请陛下下诏,诸位公主下嫁,凡有公公、婆婆的,都要尽儿女的孝道。为认为,敦厚人伦,端正风俗,没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大!”

宋英宗对贾黯的观点深表赞同,认为驸马升行败坏人伦,不可做为规范人伦的法制,很想改正。但就在他准备下诏有关部门实施,却得了病,事情遂搁置下来。

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英宗驾崩,宋神宗刚一即位,即以遵从宋英宗遗念为由,命有关部门将驸马“尚主升行”制度革除,以厉风俗,并固定为法律条款。

当年,德宁公主与师约成婚,宋神宗即命公主对师约行拜见公婆之礼,师约“更不升行”,实行数十年的“尚主升行”制度至此废除,并得到了时人、后人的高度评价。宋英宗时人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卷一·帝德》记,驸马升行之事,始于南唐。师约不升行,公主对公婆行媳妇之礼,震动了近姻贵戚,以为以公主之贵,尚执行妇道,何况臣子儿女?又赞叹说,只有我大宋祖宗首次端正天子的教化,并使之盛行,形成了良好风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记,公主出嫁,见公婆行媳妇之礼自此始。

宋神宗

又如《宋史·王师约传》记,王师约在宋徽宗时任枢密都承旨,而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五》记,元符末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宋哲宗皇后、“钦圣皇太后”向氏垂帘听政,与师约同为宋英宗女婿的王诜曾上书宋徽宗,求任枢密都承旨一官,宋徽宗禀太后,太后说,“王诜轻浮浅薄,如果任王诜为之,会败坏枢密院。王师约在先朝曾为此官,称职,可任师约。”宋徽宗乃御批师约为枢密都承旨,则师约初任枢密都承旨,应在宋哲宗朝,而得以再任。

《宋史·第一百六十二卷·职官志一百一十五·职官二》“都承旨、副都承旨”条记,师约再任枢密都承旨,事在元符三年(1100)。《邵氏闻见录》、《宋史·职官志》分别补足了《宋史》师约传关于师约初任、再任枢密都承旨一职的时间。

而《宋史·王师约传》记,宋神宗熙宁元年,曾想任师约为嘉州刺史、升成州团练使,但限于宋朝不允许作为外戚的驸马担任地方实职,乃改命师约到三班院任职。《宋史·职官志》记,宋哲宗元符三年,师约再任枢密都承旨,左司谏陈瓘上言:“神宗以文臣为都承旨,其副职才选取外戚武臣中的可用之人。师约未曾任职边境,却提拔到枢密院本应由文臣担任的职位,很不是神宗设置职位以待其人的意指。”

陈瓘的反对虽未成功,但以上二事说明,虽贵为勋戚之后、先朝驸马,师约想随意升官,亦颇非易事。

《宋史·王师约传》记,宋哲宗元符元年,哲宗亲政,有人认为师约的职任不当议政,师约被剥夺俸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四》记,当年十一月庚戌,“三省”奏镇安留后、驸马都尉王师约在元祐年间曾奏请,如果自己有奏疏上报皇帝,可密令皇帝侍卫“三班使臣”承受投进,利害可否,请陛下裁处。宋徽宗马上下诏,贬师约官职为泰州(治今江苏泰州)团练使。

为什么在元祐年间师约上书议政、甚至请求皇帝派近侍专门收转自己的密报都不是事,到了元符初年就会因之被剥夺俸禄甚至贬职?其实,这里有很深的背景。

元丰八年(1075),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元祐。但是,宋哲宗并未亲政,而是由尊号为“宣仁太皇太后”的宋英宗皇后垂帘听政,而恰恰师约是宋英宗的大女婿,尽管《宋史》等史籍连师约妻、宁德公主的生母是谁都没有记载,但作为公主的“嫡母”,与宁德公主、师约的亲情应该比较深厚,所以师约才敢于、能够跨过“职任不当议政”的约束,向皇帝、实即太后“上言”,甚至提出由宫内近侍专达密奏的请求。

然而,宣仁太皇太后垂帘期间,与宋哲宗产生矛盾,这当然牵连到师约,所以,宋哲宗甫一亲政,原来不是事的事,就成了大事,尤其“密奏专达”,更是牵连甚大,必须追究。

宋哲宗驾崩,宋徽宗继位,依然未能亲政,而是如哲宗时一般,先由哲宗皇后、尊称“钦圣皇太后”的向氏垂帘,而向氏为前宰相向敏中的后人——或说向敏中曾娶“九院王氏”女为妻,但未见出处——故向氏垂帘,被剥夺俸禄、贬官的师约得以超迈要官的连襟王诜,再次出任枢密都承旨。——然而,当宋徽宗亲政,师约又只能再走一次宋哲宗亲政时被处分的老路,且更加彻底——罢职。不久,便以五十九岁的年龄去世。

宋徽宗

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四》又记,宋神宗晚年,师约曾嫌自己“进步”慢,向朝廷请求,做驸马到了一定年限,也应与其他官员一样,由吏部考核,按资历升官,得到批准。——宋朝官制规定,官员三年一考核,优秀者升迁,称职者不动,不称职者贬谪。元丰六年(1038)三月,秀州团练使、驸马都尉钱景臻做驸马的“资历”已足,宋神宗曾下诏:可比照王师约近例,由有关部门考核、提升,并规定,从此凡当皇帝的女婿满七年,吏部即当依例行事,不用再上报皇帝批准。

《长编·卷四百四十五》又记,哲宗元佑五年(1090)七月,师约奏请哲宗:担任皇帝侍卫“左班殿直”的他的叔父王克述,指使兵士殴打官员“录事参军”致死,请哲宗念在曾祖“尚”公主,自己又被选“尚”,将自己降官一级,以抵当叔父的罪过,使叔父得到宽恕。宋哲宗批示批:王克述打人致死,应依法处治;师约愿自降一官为其赎罪,难以施行。

明·陶宗仪纂《说郛》引元·宋伯仁著《酒小史》记,宋朝名酒有师约所酿“瑶源”酒。两条杂记说明,师约为人做事,有点意思,亦有点情趣。

又,《宋史·王师约传》记,师约有子名王殊,宁德公主所生,曾任阆州(今四川阆中)观察使。南宋初人王明清撰《挥麈三录》记,宋徽宗靖康末年,王殊任龙德官都监。徽宗被金朝掳去,金人抢掠剩余的宫中金玉器物、车马服饰,都被王殊据为己有,并带到南方。事情败露,略似今之国家最高法院的大理寺审定属实,宋高宗想处死王殊。

当时王明清的叔祖王子裳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上奏:王殊确实该杀,但如果不是王殊藏匿了这些宝贝,则必会全被金人掳去,那样就真的没法再重归皇室,还是饶了他吧。高宗这才放过王殊。

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一》则把王殊记为“王球”,记事为:宋高宗初见被王殊窃据的宝物,感怆流涕,遂欲杀之。同书《卷六》记,“王球”所盗宝物,均为远方贡献的珍异之物,李纲进谏不能收留,宋高宗当即命人将其全部打碎,以示不以为重,节俭治国。

两宋之交人方勺撰《泊宅编·卷十》亦记有“王球”此事。《要录·卷六》《泊宅编》并记,“王球”因此被朝廷废弃不用,一直到死。《要录》《泊宅编》记王殊为“王球”,恐误,或说师约有另子“王殖”,且亦曾娶公主,但未见出处。如此说成立,则按中国人兄弟起名的习俗,当以《宋史》及《挥麈录》所记为确。

王师约是《宋史·王审琦传》所记“九院王氏”中有传的最后一人,也是所记活跃于宋朝政治舞台的最后一人。随着北宋的灭亡,曾经煊赫一时的显贵家族亦归于寂没。

王师约的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也没有什么大罪恶;在官场没有经过太大的风浪,也不能不说有过重重波折,但作为开国元勋之后、皇帝的女婿,也未辱没祖上的荣光,只是有子不肖,令人叹惋。

俗语有云:“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在皇权制度之下,“九院王氏”能与北宋相始终,荣宠不衰,也可称万般难得的幸事。

王审琦

0 阅读:1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