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凝视贫穷的深渊,教育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通道

思菱聊文化 2023-02-19 00:40:11

“随着成百上千万的人北上到工厂工作,那些围绕着这些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来的社区虽然生机勃勃但也非常脆弱:一旦工厂关闭,那些留下的人就被困在这些城镇当中,再也没有可以满足如此多人口的优质工作。

那些能离开的人——通常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钱人以及有关系的人——离开了,剩下的只有穷人们了。”——《乡下人的悲歌》

【作者简介】

J.D万斯有多重身份,出生在“铁锈地带”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地区、留守儿童、前海军陆战队队员、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希拉里和克林顿的校友、目前在硅谷一家投资公司任管理一职。

1

2016年,特朗普在希拉里的竞选中,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令美国白人上层阶层惊诧。当时,不只是美国人,全世界都迫切想知晓“特朗普为什么能赢”。

在大选第二天,《乡下人的悲歌》一书迅速被推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雄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34周,美国很多名人推荐阅读这本书,包括像比尔·盖茨都极力推荐阅读这本书,认真务实的美国精英阶层态度开始转变,承认应该重新认识川普主义……

美国——是一个以自由为豪的国度,在这样一个国度中,教育的贫穷、阶层的贫穷似乎是继承的,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了他们脖子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导致了这一现象?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万斯用家族呈现了一个阶层的变迁史,从J.D家族中窥见贫穷是怎样继承的,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度。万斯从小生活在一个落后的城市,身边的人安于现状且酗酒、吸毒,改变这些人命运的通道就是逃离。万斯的外祖父母通过逃离故乡的贫穷,通过努力跻身为中产阶层,最终万斯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教育,让万斯这一代实现了向上流动。但对于落后地区来说,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想要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改变命运是件困难的事情。

米德尔敦公立高中学生有20%的人会在毕业前辍学,大多数人不会拿到大学毕业证,而且几乎没人会到俄亥俄州外读大学。

万斯曾差点辍学,因为学习太差在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因为他不聪明,大多数是源于身边的人和环境,他的母亲接近一生都在和毒瘾做斗争,他的父亲换了一个又一个,把他带大的外祖父母高中都没毕业,在他的整个家族中,上过大学的人寥寥无几。像他这样家庭的孩子,能活下来就是一种幸运,更别说阶层跃升。

美国是全世界高校最多的国家,具有很多常青藤名校。但这些名校仿佛具有距离感,对那些生活在贫穷地区或底层人民。这种情况同样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关上了门,原因:贫穷与家庭。

2

挣扎成为了万斯家族生活的大部分,外祖父母从逃离贫穷到新生活,他们一直极力适应新的环境,努力适应新的邻居,却又常常回到逃离的故乡。正如万斯说母亲的挣扎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家庭的悲剧在社区周围一遍遍地重演,那些与他们相似的家庭,同样来自贫穷的山区,也许是俄亥俄州,也许是某个小城镇。

这些家庭和万斯家庭一样,本来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的困境没有尽头。阿嬷本以为自己逃离了贫穷的山区,但是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行为上的贫穷始终伴随着,就像万斯的母亲的经历与阿嬷早年的经历极为相似,阿嬷早年未婚先孕,母亲也是如此……她们的悲剧,一直在上演,从未停止,那些来自山区的家庭也一样……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万斯对于母亲的记忆这样写到:母亲总是擅长道歉。

“她又是道歉又是绝望,又是哭闹又是祈求”,“我保证以后会改,我保证。”这些话我早已听过太多次了,所以我一点也不相信。琳赛曾对我说过:不管怎样,母亲是一个不幸中挺过来的人。她挺过了自己糟糕的童年,又挺过了一个个来了又走的男人,她也从一次次轻微违法行为中挺了过来。

万斯同情她母亲的遭遇,又为自己的遭遇抱不平,在万斯的成长中,母爱、父爱只是生活的小部分,甚至他都未曾感觉到来自于父母的爱,他的爱来自于外祖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万斯继承了阿嬷的某些性格。

“阿嬷和阿公相信,努力工作更为重要。他们知道,生活就是一场斗争,虽然他们那样的人成功的概率很小,但这绝不是失败的借口。千万别像那些怂包一样觉得现实对自己不利,阿嬷总是跟我说,你想做什么都能做到!

阿嬷、阿公的这种精神,给万斯涂上努力的底色,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总是选择积极向上。

3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王小波《黄金时代》 ​​

美国梦,那些逃离山区的贫穷阶层,似乎忘了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回到哪里去。就像当今的美国社会一样,迷茫充斥着,找不到方向,美国梦正在衰退。“美国梦”正在变质为一种集体讽刺,寒门很难跨越阶层已经成为共识,而这种共识并非“美国特产”,它适用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今天的中国,寒门难出贵子也是社会的一种共识。

在《乡下人的悲歌》引言中,作者这样写到:“自认为做过的最棒的事——至少是名义上的,就是从耶鲁法学院毕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一段幸福的婚姻、一个舒适的家,还有两只可爱的狗。这是我13岁时连想都不敢想的。”

今天,生活在广大山区的中国孩子也和作者13岁时一样,从未想过以后会怎样,他们的生活环境给不了想象的空间,教育基础不允许。他们是一群笑容灿烂,活泼开朗,却早已被时代抛弃的贫穷孩子……

《乡下人的悲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体现了“悲”,在书中,看不到寒门子弟升迁的迹象,突围的路似乎被封锁。

万斯的成功,在他自己看来,出于偶然,因为像他那样生在泥澡中爬出来的人太少,因此故事结尾他也未能找到成功的原因。在美国这样一个社会里,像他那样的山区里的孩子成功的越来越少……万斯是悲观的,他看不到底层人民的希望。

跨越阶层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乡下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就是选择出走。这是《乡下人的悲歌》中给出的最好的答案。

出生寒门不是放弃努力的理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主宰命运,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1 阅读:37

思菱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