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寻找“攻玉之器”

思菱聊文化 2023-06-10 05:35:09

“因为在遗忘的深处,从我面前再现的那些时光中,还留有对纯粹激情的一种完美的回忆,对于悬浮于永恒之中的时刻的回忆。这是我身上唯一真实的东西,但我知道它总是太迟了。我喜欢看一个弯曲的动作,喜欢景色中一棵位置恰当的树。为了重建这全部的爱,我们只需这样一个细节就足够了:长久关闭的房间的味道,脚步的特殊声响。我就是如此,如果我喜欢表现我自己,最终我是我自己,那时因为只存在着使我们回归自身的爱。”——节选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瑞典文学院授予加缪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辞:“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本文作者:Mlz南国故里

编辑:Mlz南国故里

书籍推荐

· 《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 ·

人的一切不幸源于希望

书籍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有争议)文学 、“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堕落》等,因《局外人》一书而成名,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1月因遇车祸辞世。

出身贫寒、饱尝人间疾苦的加缪对生活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因此,他的散文也时常以质朴、淡然的语言去描摹底层人民充满苦难的生活画面。但是他也从不曾放弃对希望之光的追寻,并以隽永的哲理抒发对“苦难与阳光”的深刻理解,从而去发掘置身于苦难之中人性的光辉、生活的希望与心灵的安宁。他的作品充满对人生的思考,对贫穷的绝望。

加缪

接触加缪源于他说的“荒诞哲学”,作为“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充斥着扑朔迷离的“小故事”,每个故事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却在无形之中铺漫着冷漠、苦难、孤独。

荒诞的另一面是虚无,虚无并不代表不存在,人们并不喜欢荒诞的东西,很多时候选择忽略它或是逃避它、亦或是合理化它。就像瘟疫、病毒,实实在在的存在,很多人却选择逃避,或者为它们编制谣言,难道谣言不是荒诞的另一面?

荒诞在我们的成长中无处不见,就如同抑郁症患者,与身边的朋友、家人诉说焦虑、痛楚,“倾听者”却漫不经心,当有人突然得知诉说的朋友已经自缢。于是倾听者们开始编织理由,到底怎样的经历让一个饱经沧桑的人走向绝路?没有谁会思考是自己的漫不经心导致了这场死亡。对抑郁症患者是极其荒诞的、绝望的。

加缪一生都在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世界的本质是荒诞的。多少人都喜欢拿他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宣扬他的反抗,殊不知加缪在其中最深刻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又有多少人会说“带着病痛活下去”就是最深沉的反抗。

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内部出现的。生活,就是撕裂本身。身处局中人的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承认、不愿妥协罢了。就如同《局外人》中默尔索的困境,也是每一代人都要直面的现实生存困境:是该合群寻求温暖,还是离群坚守自我?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能否被抱团取暖所抵抗?做自己这三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是无法做自己的。

这让我想起佛教术语中的一个词:阿特曼。阿特曼代表自我、灵魂。在黑塞的三部曲中,悉达多是虚无却又是真实的,他是逐梦的载体,也是俗世的落脚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恐惧的孤傲与荒诞。许多人一生都在寻找着自我的“攻玉之器”,置身于阳光之下,积极拥抱生活,对抗着苦难。

生命是短暂的,浪费时间就是犯罪。应当竭尽全力去追求自我,做到归往如一,归往亦不如一。

0 阅读:0

思菱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