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努尔哈赤的死因,《明史》和《清史稿》都没有给出详尽的描述,只是简单的说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庚戌,至爱鸡堡,崩。”
对于开国雄主来说,这未免显得过于简单草率了,给人以“讳莫如深”的感觉,这也成为他死于宁远之战红夷大炮下的论据之一。
但这显然不是真相。
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还又活了八个多月,这一点在大量的史料中都有比较详尽的叙述,比如《明史》说他于1626年2月“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攻宁远。4月,更是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5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6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毕竟明史也是清人编的),我们再来看明人沈国元的编年体史书(私人修史)《两朝从信录》,书中记载说,诸贝勒为了给努尔哈赤治病,除了延医问药,还选择了一个最好、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办法——让巫师跳大神!
这也符合满人一贯的传统,遇到难以理解的不治之症,就会求助于神佛。
当然此治疗方案无效,一个甲喇额真又建议道:“汗若想痊愈,可去清河泡温泉”,这又与《清史稿》中的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相对应。
努尔哈赤显然没有直接被红夷大炮轰死,所以,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他是不是因为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的大炮击伤,伤口引发“毒疽”,又或者因失败愤懑,而导致毒疽加重死亡。
这也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论调。
实际上,这个不严谨的推论产生的时间并不长,最早做出这个推论的是近代两位研究澳门史的专家,他们在《澳门与入关前的满清》一文中提到,明军使用的红夷大炮是在澳门从红发的葡萄牙人手中引入,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对这一新式火器毫无思想准备,结果被大炮击成重伤。
他们的论据主要有四:
其一,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有努尔哈赤受伤的记录。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不仅身受“重伤”,而且精神上也因失败受到很大创伤,整日闷闷不乐,最终导致“懑患而毙”。
其二,明辽东督师王之臣和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后给天启的奏章中称:“奴首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
其三,明朝的史籍中有击伤后金重要人物的记载。《明熹宗实录》中说,明兵部尚书王永光的奏章和蓟辽经略高第的奏报分别谈到了大炮击伤后金“酋子”、“大头目”的情况。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也提到红夷大炮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
其四,就是清代史籍对努尔哈赤死因的语焉不详,含糊其辞,仿佛有意回避。
不得不说,这有一定道理。
但细一分析,这个推论存在不少漏洞。
首先,努尔哈赤受伤的可能性不大。
理由有三:
第一,《春坡堂日月录》中的说法来自于袁崇焕身边的朝鲜翻译官韩瑗,既然他都知道努尔哈赤受了重伤,那么袁崇焕就应该更加清楚。如果努尔哈赤真的受伤,那肯定是一大战功,袁崇焕在向朝廷报功时一定会大事渲染的,但是他本人在报功的折奏里并没有提到努尔哈赤受伤之事。
另外,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遣使带着礼物来到努尔哈赤大营,当面嘲讽——“老将横行天下久矣,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结果努尔哈赤“及是俱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
以当时当日袁崇焕的表现来看,他是不大可能想再与后金开战的(也有人因此说他名为嘲讽,实则想议和),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就很耐人寻味了,笔者窃以为,他的目的就是想探看一下,努尔哈赤是不是真被击伤了。
如果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袁崇焕是不会在奏章中只字不提的。
第二,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活动频繁,没有受伤的任何迹象。前面已经提到,宁远之战到他死的八个多月内,努尔哈赤是上蹿下跳,忙得不可开交。如果真是负伤,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有这必要吗?即便为了掩饰,迷惑明人,也没有必要如此拼命吧?
另外,袁崇焕奏章中虽然提到努尔哈赤战后郁闷的问题,但是并没有提到旧伤的问题。可见王之臣、袁崇焕两人并不认为“奴酋”在宁远之战中受伤。
第三,明朝史料中提到的“酋子”、“大头目”、“裨王”,显然不是对努尔哈赤的正确称呼,最起码也应该是“酋首”、“酋王”吧?一个“裨”字反而恰恰证明了受伤的不是努尔哈赤。
其次,伤口引发“毒疽”的可能性不大。
在努尔哈赤死前的八月二日,明东江将领耿仲明就向朝廷报告:“老奴背生恶疮,带兵三千,见在威宁堡狗儿岭汤泉洗疮”。文中不仅指出了努尔哈赤染上“恶疮”,还指出其疮长在背部,如果真是炮伤的话,那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城的时候就是背对着明军的,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据朝鲜《李朝仁祖大王》记载:“(努尔哈赤)七月间得肉毒病,沐浴于辽东温井”,无论是这里提到的“肉毒”还是前面提到的“恶疮”、“毒疽”,都不太可能是由伤口红肿、发炎、溃疡引起的。
再次,努尔哈赤并不存在“愤懑”的问题。
后金在宁远之战中斩获颇多,不仅掠了锦、右、大凌等地的粮草,还攻克了觉华岛,杀伤了大量明军,成功转嫁了前段时间与蒙古人打仗带来的损失,解决了后金过冬的问题。
至于损失,只是没能攻克宁远,《明史》中记载的很清楚,后金攻城两日(实际作战不足一天),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宁远之战之所以称为大捷,是相对于当时的辽东经略高第主张“撤退”而言,明廷需要一场“大捷”来提升士气,需要竖立一个主战的“标杆”而已。
所以,对于后金来说,这完全算不上失败,努尔哈赤是没有理由郁闷的。
袁崇焕“蓄愠”之说,不过是打不过人家,强行给自己“贴金”而已。
最后,清人完全没有必要回避老祖宗负伤的问题。
将军百战死,沙场负伤不是恰恰说明统帅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吗?这只会激起士卒士气,提升统帅威望,清人有必要回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