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发生宫廷政变最多?盘点史上十六大宫廷政变!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11-06 16:37:11
一、沙丘之难

胡服骑射以后,赵国日益强大,但壮年的赵武灵王却突发奇想,将王位传给了宠姬孟姚的儿子——幼子公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己则退居二线,指挥大局。

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取祸之道,赵武灵王也不例外。

公子何上位,被无端踹出局的前太子公子章自然不爽,时刻谋求复位。

而这时的赵武灵王在二线待了几年后,也开始怀念以前高高在上的日子,但总不能夺儿子的王位吧?于是便开始在前太子和现赵王之间大玩平衡之术,公子章重新得宠。后来武灵王甚至一度打算将其封为代王,与赵王并列,自己则辖制两王。多亏赵国老臣、胡人肥义等人强烈反对,才作罢。但公子章的野心却被重新点燃了起来。

赵武灵王是舒服了,但赵王何的重臣却不乐意了,大夫李兑对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应趁其尚未发难,先下手为强,联合公子成剿灭之。

但肥义却考虑到,公子章毕竟还没有谋逆的实际举动,如妄行诛杀,无法向武灵王交代,因此坚决反对。

李兑的建议没有得到支持,便独自去联络了公子成,以应对公子章随时可能发动的叛乱。

前295年,赵武灵王带着惠文王去沙丘“郊游”,公子章趁机发动武装政变,杀死了肥义,囚禁了二王。

李兑、公子成早有预见,因此沙丘一出事,立即率军赶来“靖难”,一举剿灭叛军,杀死了公子章。

开弓没有回头箭,也许公子成一开始真是想平乱,但现在杀死公子章,包围宫城,就算有平乱的借口,但赵武灵王秋后算账怎么办?

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围住宫城,并下令“后出者夷”,宫人纷纷逃命,只剩赵武灵王被困。

就这样,公子成将沙丘宫围了三个多月,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史称“沙丘之难”。

二、沙丘之谋

前210年,始皇在人生的最后一次出巡中,行至赵国沙丘宫时,突然暴薨,遗命正在与蒙恬北戍匈奴的长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葬礼。

随行的赵高蛊惑胡亥,联合李斯,以臭鱼掩盖尸臭,秘不发丧,并娇诏令扶苏自杀。

扶苏接诏后,毫不怀疑,大哭之后,伏剑而亡。蒙毅虽有所怀疑,但限于忠义,还是束手就擒,并最终与兄弟蒙毅被胡亥赐死。

这就是沙丘之谋。

三、周勃诛吕

刘邦死后,惠帝暗弱,吕雉临朝称制,只手遮天,吕氏外戚趁机大举侵入汉家王朝,把持朝政。

吕雉死后,吕禄为赵王、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为梁王、任相国,统领南军。吕氏继续作威作福不说,还自置官吏,妄图以吕代刘。

这自然激起了刘姓宗室及汉家老臣的强烈不满,齐哀王刘襄首先举兵抗吕,吕禄以灌婴为大将,率军前往阻击。灌婴到荥阳后,却秘密联络太尉周勃等人,商议诛吕。

于是,周勃与陈平等人决定在长安发动政变,但他们手中没有军权,曲周侯郦商就与陈平商定了一个计策,假意劫持自己,逼迫与吕禄交好的儿子郦寄骗得北军兵权。

吕禄虽然有所犹豫,但最终还是把将军印绶交给了典客刘揭,把北军兵权交给了周勃。

即便如此,吕氏也有一战之力,因为南军尚在吕产手中,但吕产志大才疏,先是被周勃一顿忽悠,错失进入未央宫作乱的良机,后又被朱虚侯刘章一通猛杀猛砍,狼狈逃入厕所被杀。

随后,周勃等人以少帝非刘氏子废之,迎代王刘恒入主长安,史称“周勃安刘”。

四、高平陵之变

曹睿英年早逝,即位的养子曹芳时年七岁,受托孤的曹爽凭借宗亲之利,顺势掌握了禁军,将司马懿排挤出了中央。

司马懿不得已,称病退出朝局,装作老病将死,消除了曹爽的戒心,暗中却安排司马师训练了两千死士,准备发动政变。

正始十年,曹芳谒明帝高平陵,曹爽不做丝毫准备,伴驾离开了洛阳。司马懿趁机一举拿下皇宫,以太后名义宣布曹爽意图谋反,为叛逆。

当时,虽然曹爽带出城的兵马不多,但形势并未完全倒向司马懿。

大司农桓范与大将军司马鲁芝逃出洛阳,跑到高平陵与皇帝会合,并力劝曹爽带曹芳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召全国兵马讨贼。

曹爽没个准主意,桓范又劝他利用阙南别营和典农校尉军暂作抵抗,且表示可以用大司农身份为军队调运粮草。

但曹爽依旧犹豫不决。除了没有信心以外,还在于他的家眷都在洛阳城中。

司马懿也怕曹爽拼死一搏,于是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诱劝其放弃兵权,并作洛水之誓。曹爽想了一夜,最终还是放弃抵抗,认罪投降。

结果,司马懿翻脸比翻书还快,曹爽刚入城就被罢职收押,不久后更是被夷灭三族,屠了个干净。

五、云龙门之变

前秦开国雄主苻健去世后,一代暴君苻生登位,他视杀人如儿戏,史书说他,每接见大臣,都让侍从箭上弦、刀出鞘,铁钳、钢锯摆放御前,看谁不顺眼,就随意杀掉。

于是,前秦上下人人自危,苻健之侄苻坚因很有威望,更加惶恐,部下劝其谋反,但他感到实力不足,不敢轻易动手,而在暗中谋划。或许苻生听到了风声,一日竟对侍女说:苻坚和苻法不可信,明日必杀之。

侍女当夜就将原话透漏给了苻坚,苻坚兄弟这才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动。苻法率数百精锐潜入云龙门,苻坚亦是统帅三百锐士紧随其后,很快锐士突破宫门,乘苻生昏寐之际,迁出杀之。

苻坚将帝位让给兄长苻法,但苻法以己乃庶出不敢受,于是苻坚继位,称“大秦天王”。

六、景平宫变

刘裕病逝前,以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为托孤大臣。

但是,继位的刘义符比较贪玩,国丧期间仍不守规制,再加上北魏趁刘宋国丧,多有征伐,战事也不利,于是,众臣之首的徐羡之联合傅亮、谢晦二人,有意将罪责推在少帝身上,并以此为借口废君另立。

少帝二年六月,徐、傅、谢三人又裹挟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发动政变,檀道济仗剑先行,活捉了夜宿龙舟的刘义符,收了玉玺,另立刘义隆为帝,史称“景平宫变”。

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所有顾命大臣共同参与废立新君,所以也有人称,这是史上“最失败的托孤”。

不过参与“刺龙事件”的四人都没得好下场,刘义隆登基后三年,下诏公布了徐、傅、谢三人发动宫变,杀害刘义符兄弟的罪状,徐羡之乘车逃出建康,在郊外一陶窑自杀;傅亮则骑马逃向傅家祖坟,半路被抓,诛杀于皇城;领军在外的谢晦虽经过一番挣扎,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四人中,只有檀道济因为不是宫变主谋,又及时倒向刘义隆,讨伐谢晦有功,暂时逃过一劫,但十年后,文帝诛杀檀道济父子,为这场托孤闹剧划上了句号。

七、乾明政变

559年,北齐开国雄主高洋去世,其子,时年16的高殷即位,不久,在托孤重臣杨愔的支持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

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尤其是严重损害了宗室亲王的权利。

乾明元年,杨愔和高殷密议委任二王(高演、高湛)为刺史,意在架空亲王,加强皇权。然而事有不谐,杨愔同党高归彦权衡之下,将之泄露给了二王 ,二王勃然大怒,将计就计,利用去尚书省“拜职”赴任的机会,拥兵数千,在宴席上将杨愔等人一举拿下,随后,又押着杨愔去见高殷。

当时宫殿内外尚有卫士千人听命于高殷,但高殷曾被高洋打成口吃,精神也时好时坏,还未等他说话,太后娄昭君就向他保证说,高演没有异心,只是自保罢了,然后命卫士解除戒备,二王就此控制了局势。

三个月后,高演以太皇太后令废高殷为济南王,自己登基称帝。

八、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弑兄杀弟囚父,史上难度最高的一次宫变。

九、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武则天卧病不能理政,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张柬之等五人密谋发动政变除掉二张,复兴李唐。

正月二十二,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与右羽林将军杨元琰等率五百羽林卫来到玄武门,同时派散骑常侍李湛、驸马都尉王同皎去东宫迎接李显。

李显庸懦,无论李湛等人如何劝说都不从,直到王同皎将其抱上马背,才同意去玄武门。

而此时桓彦范等人已斩关而入,“诛易之、昌宗于廊下”,见者无不称贺。次日,拥立李显复位,史称“神龙政变”,因政变后五位功臣俱被封王,又称“五王政变”。

不过,五王的结局都甚为悲惨,不到半年,就全被贬官流放,敬晖流琼州,被周利贞虐杀;张柬之流泷州,悲愤致死;崔玄暐流古州,于途中病逝;桓彦范流贵州,袁恕己流环州,皆遭李显派来的使者杀害。

十、景龙政变

李显复位之后,武三思不仅专权,还与韦后打得火热。

因太子李重俊不是韦后亲生,颇受猜忌,屡遭武三思、安乐公主、武崇训凌辱。

所以李重俊非常嫉恨武三思一家,又担心储位不保,遂决定发动政变。

然而他采取的策略出现了失误,他的两位前辈都是走玄武门,而他选择了从太极宫南门的承天门而入,结果在广场上遭遇了抵抗。韦后就利用这段时间,及时裹挟李显逃至玄武门城楼上,并利用皇帝的先天优势劝降了太子的禁卫军,使得兵变失败。

虽然景龙政变,李重俊砍了武三思,但自己也落了个身首异处,被李显斩下首级献于太庙,并以之祭奠武三思父子。

李显和武三思的“关系”还真是不一般。

十一、唐隆政变

虽然景龙政变除去了武三思父子,但韦后和安乐公主却毫发无损,她们的野心更大,誓做武则天第二。

景龙四年,李显暴毙(有说是韦后毒杀的),韦后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

这自然引发了李唐旧臣和宗室的不满,同年六月,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里应外合,发动了一场政变。李隆基先是潜入禁宫,说服了宫苑总监钟绍京,后又通过斩首行动,收服了左右羽林,最后钟绍京率领户奴二百人,配合李隆基的士兵从玄武门攻入太极殿,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武延秀,然后拥立李旦即位,史称“唐隆政变”。

十二、先天之变

李旦未免姑侄反目,自己夹在中间难做人,传位与李隆基,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仍紧握手中。

而太平公主的势力依然强大,当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都听命于她,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数人,也大多党附太平。

据史料记载(成王败寇未必可信),太平公主和窦怀贞、萧至忠、崔湜、雍州长史李晋、中书舍人李猷、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等合谋欲推翻玄宗,且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甚至已经计划在玄宗饮食中下毒。

鉴于这种严峻形势,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

先天二年,他命龙武将军王毛仲领家兵三百,亲率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常元楷、李慈,又在内客省擒获李猷,接着在朝堂诛杀萧至忠、窦怀贞,一举将太平公主党羽扫除干净。

太平公主见此,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被逼回。李旦出面请恕其死,被李隆基拒绝,最终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之变”。

十三、甘露之变

唐文宗即位以后,鉴于祖父宪宗、兄长敬宗皆为宦官所害,自己亦由宦官所立,决心除掉宦官。

当时朝中权宦首推王守澄、仇士良。文宗先是联合大臣李训、郑注赐酒毒死了王守澄,后又于太和九年十一月,联合金吾街使韩约等人,欲以观露为名,在金吾左仗院埋伏仇士良。

然而仇士良机敏过人,方进大门,就感觉不妙。他夺门逃回含元殿,控制了文宗。之后,又率领亲信宦官及500禁军发动反攻,绞杀了文宗手下的武装势力,然后将文宗幽禁至死,史称“甘露之变”。

十四、陈桥兵变

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代周建宋,史上最容易的政变。

十五、夺门之变

朱祁镇从瓦剌归来之后就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软禁于南宫,宫门上不但上了锁,还时常被克扣饮食,以至于钱皇后不得不做些女红补贴家用。

景泰七年十二月,朱祁钰害了重病,不能起床,派石享代他举行祭天仪式。石享见代宗沉疴难愈,又后继无人,便与徐有贞等密谋,准备迎英宗复辟,以便得拥立之功。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曹吉祥、张轨等人率军打开长安门,接着迅速赶到南宫,请朱祁镇复登大位。

五更时分,百官在午门外朝房等待景泰帝升朝,忽然宫门大开,徐有贞出来高声宣布:“太上皇帝复位矣!”目瞪口呆的百官在徐有贞催促下,整队入宫拜贺,朱祁镇复辟成功。

次日,英宗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大批忠于代宗的大臣、太监下狱,史称“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

十六、辛酉政变

1861年,平庸的咸丰帝驾崩,同治帝即位,因为同治帝年纪尚浅,咸丰临终前安排了八大臣辅政,又将自己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意即所有诏令需两枚印章同时加盖才能生效。

咸丰的本意是想让两位妃子限制八大臣的权力,平衡之下,儿子才能坐稳皇位。

咸丰的部署未尝有错,起初,八大重臣和两宫太后确实是势均力敌,但是,他高估了八大臣,低估了慈禧。

慈禧精于权谋,先是联合慈安,谋求了“垂帘听政”,随后,又联合了颇有能力的奕䜣。奕䜣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慈禧,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一切就绪后,指使御史弹劾,有皇帝在手,还有亲王支持,慈禧轻易的发动政变,矫诏废了八顾命大臣,然后把揽朝政数十年,末代中国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汇总以上十六次政变,唐朝最多,独有六次,占了三分之一还多。

原因为何?笔者分析,有四:

其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本来李唐皇室可能还对史书留恶名有所忌惮,但有了李世民这个老祖宗的“珠玉在前”,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了。

其二,李唐对宫城控制力差。

唐代是历代大一统王朝中特务统治最薄弱的王朝,汉有绣衣使者侦缉天下,宋有皇城司勾当公事,清有粘杆处密折奏闻,更不用说大名鼎鼎的锦衣卫、东西厂了,唐代也就一个内卫聊以充数,还只存在于武周一朝。

特务机构虽臭名昭著,但对于维护皇权却是好处多多,就像洪武时那个著名故事,宋濂在家吃什么?和谁吃?都说了啥?朱元璋都一清二楚。

少了特务机构,李唐自然对宫城控制力差,既没有预警,也没有威慑。

其三、玄武门的巨大漏洞。

纵观唐朝发生的六次宫变,其中就有四次发生在玄武门。

李唐的皇子们为什么喜欢选择玄武门作为突破口?

首要原因是玄武门靠近皇帝居住的太极宫,突破了这里就可以直击要害,控制皇帝。其次,玄武门处于首阳山之南,而首阳山山高林密,利于兵马隐藏和俯瞰整个大明宫,是个极佳的埋伏、指挥之所。

其四、唐皇室的气质。

李唐是史上风气最开放、个性最自由,受儒家、礼教影响最小的中原王朝。李世民可以收弟媳,李治可以娶父妾,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更是被写入了长恨歌,被唐人争相传颂。

这说明什么,说明礼教中的那些三纲五常、伦理教化,在唐人眼中不值一提,至少不会看得那么重。

别的朝代可能是被压迫至99%,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唐代可能稍有不顺,就会选择走政变这条路。

0 阅读:49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