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晓松:我的父亲寿松涛母亲边之先战斗在豫皖苏浙敌后的峥嵘岁月

绿拂晓 2024-06-21 22:04:53

(新四军第四师群英谱第8集)

战斗在豫皖苏浙敌后的峥嵘岁月

——忆父母亲寿松涛、边之先

作者:寿晓松 编辑:孟秀玲

我的父亲寿松涛

1937年,寿松涛(前左)与毛泽民(前右)等合影

【人物简介】

寿松涛(1900.11~1969.1),浙江省诸暨人,1917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参加“一师风潮”。1924年秋在诸暨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在丽坞底建立了诸暨县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在县城举办诸暨农民运动养成所并任党代表。1928年任诸暨县委书记。1936年秋在西安任《西京民报》和西北《文化日报》发行部主任。1937年2月在毛泽民等领导下做党的秘密经济工作,完成了国际援助捐款的货币兑换等任务,9月去南京筹办《新华日报》,任经理部负责人。

1937年底赴延安抗大第4期1大队学习。1938年7月后,历任豫东友军第3总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独立大队大队长、3团参谋长,永城县委书记,永城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八路军4纵6旅新18团团长,新四军4师12旅35团团长,萧宿铜灵县委书记兼萧铜总队政委。1945年初任浙东路西县委书记兼县长,浙东纵队金萧支队参谋长。1945年11月任新四军4师12旅兼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副政委。1946年12月任豫皖苏军区第3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历任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委机关党委书记,江苏省交通厅厅长,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兼党委第二书记,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副主席、中国航空学会陕西分会会长等职。1969年1月在北京病逝。

我的母亲边之先

边之先(1907.03~1993.6.24),原名边芝仙,浙江省诸暨县同山乡边村人,1926年3月与寿松涛结婚,在县城袜厂做工,受到革命启蒙教育,协助寿松涛做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的工作。1930年诸暨暴动失败,她赶往上海与被国民党通缉的寿松涛会合,数次协助寿松涛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捕。1933年6月由于叛徒告密被捕,面对敌人的刑讯逼供,严守了党的机密。1937年2月,先后在党的秘密机关“元升裕”和《新华日报》工作,年底赴延安,入红军家属学校和边区党校学习。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赴永城后,任友军3总队政治部民运干事,干训班女生队长,后在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永城县立医院、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任文印员、收发、政指等职。

1941年5月先后在抗大4分校、淮北行政公署教育处、淮北中学和萧铜县政府学习和工作。1945年初赴浙东,任路西县被服厂厂长和后方医院副政指等职。全国解放后,在南京市委党校、市委招待所工作。后调华东航空学院(后改为西北工业大学)长期担任家属委员会主任。1983年离休,1993年6月24日在南京病逝。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弘扬中国抗战伟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幕幕感人场景,令人思绪万千,不禁想起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奋起抗战的行列中,也有已离我远去的我敬爱的父母寿松涛和边之先。仅以此文作为后人对老一辈的深切缅怀与学习追思吧!

武汉办事处受领任务赴豫东

在武汉保卫战的隆隆炮声中,八路军办事处钱之光处长向父亲他们13个浙江人:寿松涛、马乃松、冯龙、糜云辉、陈迎荣、王锡良、朱克平、钱申夫、冯悔初、冯亦初、马鹏、严励、边之先,介绍了目前战况与任务。他说日军已攻陷安庆、九江等地,为配合保卫大武汉,上级决定迅速开展河南敌后游击战争,要父亲他们立即赴豫东,到商丘地区国民党宋克宾部做统战工作。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于是,他们带着组织介绍信到确山县竹沟镇向中共河南省委报到,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军事部参谋长张震接见了他们,并作了简要交待。母亲曾回忆道:他们离开竹沟后,“跨过平汉路,进入西华县境,再转周口,经淮阳向东,于1938年9月到鹿邑县",抵达宋克宾属下第3总队蔡洪范部。不久,他们又同蔡部东进永城地区。

宋克宾是国民党河南省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豫东保安司令,是冯玉祥将军的旧部,宋部下辖4个总队;3总队司令蔡洪范曾在西北军里当过师长,当时他们抗战还是坚决的,在豫东敌后拉队伍,搞武装,逐步控制与建立了五六个县的政权,有一万多人的武装。父母亲一行13人与蔡部一起打击日伪,拔除了永城西部日伪的一些据点,在龙岗集建立了永城县政府,蔡兼任县长。

这时,由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肖望东同志率领的游击支队主力也东越平汉路,挺进至鹿邑县白马驿。1000多人的游击支队东进直插豫皖苏边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父亲从龙岗集去白马驿向彭雪枫司令员等汇报永城抗战情况,听取上级指示。彭雪枫专门以彭支队和他的名义写信给蔡洪范,说明我父亲是我党派驻蔡部的正式代表。这样,他们在蔡部的中共特别支部就与上级党组织在敌后战场接上了头,隶属于新四军游击支队党政军委员会直接领导。

为永城敌后抗战培养大批人才

在永城,父亲首先经蔡洪范同意,于龙岗集、菅沟举办了抗日干部训练班。从1938年10月到1939年初,前后办了3期,学员主要是永城、宿县等地的青年学生,还有少数蔡部的连排军官。父亲亲任教育长,马乃松、糜云辉、陈迎荣、王锡良分别担任队长、政指、副队长等,母亲边之先任女生队队长。

13个浙江人之一马乃松

13个浙江人之一糜云辉

干训班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方法都按照抗大模式,参训学员都感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

一些同志回忆干训队的情形时说:1938年5月12日永城沦陷后,“由于永城整个党的组织被冲散了,大家都觉得缺了‘主心骨’,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期盼着共产党的到来,继续领导我们抗日”。认为“老寿举办的干训班,真是一场及时雨”。

父亲以永城抗日青年干训班为开端,领导恢复与建立永城的共产党组织。他根据永城抗日斗争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干训班中发展党的组织,以这些“种子”去充实和加强永城各地的抗日救亡学生会、青盟会、联合救国会等组织的骨干力量。同时,为加强蔡部的政治工作,父亲还同豫皖边工委书记张爱萍一起,去鹿邑与冯玉祥将军派来的代表尹景湖会商,建议在宋克宾部队中成立政治部,并确定父亲任蔡部政治部主任,几个主要科长也都由共产党员担任,这就为永城党组织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父亲认为,我们每来到一个新的地区,人地生疏,要很快地把群众发动起来,需要大批熟悉当地情况的地方干部。因而要特别注意在斗争实践中发现与培养、锻炼地方干部,信任、重用和爱护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他写道:“重视地方干部和努力培养地方干部,有利于坚持游击斗争,这也是一条基本经验。”

经干训班培养训练的300多名干部,便成为开辟与发展永城根据地的中坚和骨干。父亲还紧紧依靠永城当时尚保持有党的组织关系的盛税堂同志,广泛了解与联络永城各处的抗日力量,逐步恢复与建立永城整个党组织,迅速担负起永城抗战的重任。

卓有成效地开展永城统战工作

父亲以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身体力行,不辞辛劳,先是与蔡洪范部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以实际行动教育蔡部官兵克服困难,与游击支队在敌后共同抗日。同时,也注意调解友军内部的矛盾,在国共合作破裂的情况下,有理有节,坚决斗争。

1939年2月,蔡洪范想同宋克宾一起把部队拉走,到河北冀察战区司令鹿钟麟下面去当军长、师长,父亲与蔡多次推心置腹地交谈,劝其顾及永城抗战的需要,但蔡却一意孤行。后来该部发生内讧,蔡被团长王化荣扣押,父亲又应宋克宾之邀,与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一道出面调停,做王化荣的工作,最后达成了“协议”。争取了多数,孤立了少数,维护了永城抗战大局,把这次事变中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在王化荣接替永城县长后,父亲作为王部的参谋长,继续做好与该部的统战工作。1939年4月初,日军对龙岗集进行大“扫荡”。面对严峻形势,父亲建议王化荣暂时撤退,避敌锋芒,与敌人兜圈子。但王却硬拼蛮干,要死守龙岗,正面与日寇对抗,终遭失败,逐步丧失了敌后坚持的信心,率部逃离了永城。

面对敌后发生的严重混乱局面,父亲沉着果断地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派参谋郭仲韬星夜赴彭支队司令部(在淮上地区)汇报情况,请派主力返回永城,协助开展工作;二是让徐风笑以代理县长名义(徐时为县政府科长),继续行使行政职权,不要散伙,要坚持斗争、坚持工作,另派干部去掌握各区政权;三是亲赴永城北部掌握并指挥独立大队,联络鲁雨亭、胡克明等地方抗日武装,联合行动。

根据彭雪枫司令员指示,父亲于1939年4月受命组建永城县委会并任县委书记,他与盛税堂、张先舟等同志一起,发展并建立健全了各区、乡和抗日武装中的党组织,开始了我党独立领导永城抗战的新时期。

对永城抗日的各种力量,父亲都十分注意团结、争取,与他们联合抗日。永城原县长鲁雨亭在永城失陷之后,几经周折,回到自己的家乡芒砀山区,重新组织队伍,由最初的“十八勇士”发展到数百人枪,父亲即分配干训班学员朱松龄等去开展统战和联络工作,后又派永城县委宣传部长张先舟等去鲁部工作。在王化荣部逃离永城时,父亲又写信给鲁雨亭等抗日武装,争取其配合,以稳定永城局势,共同抗日。后来,彭雪枫、张震首长亲自做鲁雨亭的统战工作,促使深明大义的鲁雨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率部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后在抗击日寇“扫荡”芒砀山根据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誉为永城地区的“抗日英雄”和“光辉旗帜”。

鲁雨亭烈士

为游击支队创建豫皖苏边根据地输送力量

1939年初,张震率游击支队先遣大队经亳州东进永城、萧县地区,进行战略侦察,最后彭雪枫决定将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域选择在永城书案店一带。从此,游击支队便与蔡洪范部在永城地区共同抗日,两支部队相互配合,打击日伪,扫平匪患,安定民心。

父亲在永城一手抓党组织的建立与恢复,一手抓抗日武装的发展,积极推进永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1939年元月,在第一期干训班结束时,他布置学员蒋汉卿、刘晓华等返回永城一区,发动群众,组建了永城第一个区委会,并不断地从我党领导发展的抗日武装中,抽调大批干部到永城县、区、乡政权任职。

到1939年6月间,经过他和徐风笑等同志的共同努力,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各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同时,还组织健全了县抗日救国会、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老人指导团等抗日群众团体,使永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和巩固,成为我党在华中地区较早建立起来的敌后政权。

彭雪枫在豫皖苏根据地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及政策。左为永城县委书记寿松涛

永城县成立后方医院,母亲任指导员,后又到永城大李家豫皖苏区党委工作,同张建之、巴方、宋传芬、马龄松、贾铁梅等女同志一起搞抗日宣传组织活动。母亲个子小,又是浙江口音,比较活跃。张震参谋长叫他“小麻雀”。彭雪枫司令员把他原来的名字“芝仙”改成“之先”,意为争做抗日民主之先锋。

父亲以极大的精力建立和发展了永城的抗日武装,源源不断地为游击支队主力输送力量。永城县委成立后,他将当时在永城周围抗日救亡的5个学生队统一整编为永城学生大队,这是我党在永城地区组建起来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基干力量,在蔡部分化、友军逃离永城之际,对稳定局势,联系其他抗日力量,领导永城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7月,这支队伍正式升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独立大队,父亲任大队长,盛税堂为政委。后又按照游击支队的统一部署,将独立大队与其他地区的游击武装一起,编入游击支队第3团(团长周时源,政委孔石泉),父亲任3团参谋长。其间,父亲还将永城的部分武装补充到游击支队第1团。

在游击支队3个主力团编成并得到加强后,父亲又返回永城继续发展地方武装。到1939年冬天,这里已发展到拥有1万多人的永城自卫军,县长徐风笑兼司令,父亲为副司令兼参谋长,直接主持这支武装。这是永城人民充分动员、踊跃参军的结果。

1939年11月,父亲又根据彭雪枫司令员指示,组建了永城独立团,并任团长兼政委,冯景禹为副团长,程坤源为政治处主任。其间,在游击支队组建特务团时,父亲又将永城独立团一个营的兵力调配给他们。1940年冬,永城独立团奉命升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6旅18团(皖南事变后改称新四军第4师12旅35团),父亲任团长,蔡永任政委。

就这样,父亲把永城地方上组织动员起来的抗日武装,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和后来的新四军第4师主力部队中,为游击支队创建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为主力西进恢复永城地区创造前进阵地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十分不易,在敌、伪、顽、我极为复杂的斗争中,我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永城人民的优秀儿子鲁雨亭、盛税堂,还有杨斐、唐庸之、周尚文等在永城工作的优秀干部都牺牲在这里。同父亲一起出来的两个老乡,八路军第4纵队6旅17团政治处主任糜云辉和17团3营营长陈迎荣也英勇地牺牲在永城的土地上。

盛税堂烈士雕塑

糜云辉烈士雕塑

陈迎荣烈士墓碑

1941年5月,豫皖苏边区的三个月反顽斗争失利后,父亲率12旅35团离开永城,与其他兄弟部队一道撤至皖东北地区,在洪泽湖一带重新积聚力量。部队整编后,他先是在第4师高级研究班学习,后编成“上干队”,他担任队长、指导员。

淮北苏皖边军区成立后,他又调军区任自卫军训练处长,继续从事他所熟悉的地方民兵武装动员组织工作。1942年10月,自卫军训练处并入苏皖边区农救会,父亲任农救会武装部部长。

他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我们围着洪泽湖兜圈子,敌人来了,我们就下湖,在芦苇塘里,夏天蚊虫咬,冬天北风吹,经常吃不上饭。我们的另一个老乡洪泽湖总队参谋长王锡良,就因负伤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足够的营养,牺牲在洪泽湖畔,记得我们从延安出来去敌后返诸暨家乡时,王锡良的老母亲拉着我的手说:‘我儿子就托付给你了!’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的确不是滋味。”

1942年12月,淮北根据地33天反扫荡刚结束,彭雪枫、邓子恢、吴芝圃代表区党委找父亲谈话,决定由他任萧宿铜灵县委书记兼萧铜总队政治委员,为今后第4师部队西进、恢复以永城为中心的豫皖苏边区,开辟出一块前进阵地来。父亲和母亲一起动身前往。

萧宿铜灵县在津浦铁路两侧“南北十华里,东西一弹穿”的狭窄地区,包括原萧县的9、10两个区,宿东的股北区,铜山的7区和灵璧的一小片地区。开始时,这里整个都是敌人的“治安区”,没有我们的政权。父亲和许西连、顾寒星、曹介、李秉枢等同志领导萧铜抗日武装,昼夜“一动二迁三移”,灵活机动地打击日伪。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斗争,部队由数百人发展到三四千人,升编为分区独立团,同时组成了新的萧铜总队,萧宿铜灵抗日民主政府辖9个区50多个乡的政权,成为后来新四军第4师主力西进良好的前进阵地。

奉命赴浙东诸暨老家抗战

为自已家乡人民谋独立解放,是父母亲的宿愿。在延安学习时,父母亲就与几位浙江籍同学商量并向组织提出,去浙江老家打游击。父亲曾回忆说:在抗大学习期间,毛主席亲自给他们作过报告,特别讲了晋察冀地区游击战争的情况,号召大家向那里的同志学习。处于国共合作的新环境,有不少地方都向我党我军要干部。敌后战场形势发展很快,他们很想去家乡干起来。

1938年7月初,经党组织批准,父母亲等一行从延安出发。抗大校领导罗瑞卿还专门请他们吃饭饯行。因父亲是大革命时期诸暨左派国民党和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担任过中共诸暨县委书记,领导过诸暨农民运动和武装暴动,人地两熟,影响很大。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曾悬赏“活捉一千元,打死五百元”的价码通缉他。当他们经西安、武汉、南昌返抵家乡,正准备在诸西南地区先搞起来之时,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急电要他们立即返回,担负去豫东统战的任务。这次赴浙东,总算如愿以偿了。

寿松涛在浙江地下党工作时

1945年初,父母亲奉命抵达四明山浙东纵队司令部驻地梁弄。

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同他们谈话中讲,粟裕同志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展东南、控制苏、浙”的方针,指挥新四军第1师主力南下,组建了苏浙军区,从浙西孝丰向富春江边挺进,准备渡江,要求浙东与他们连接起来。所以我们要开辟金华、萧山铁路以西地区,就是向你们家乡那一带发展。

4月间,父亲和母亲随浙东纵队主力从四明山出发,5月初同杨思一、彭林率领的金萧支队会合,后进入诸暨西部和富阳境内。

浙东区党委研究决定,立即在富春江以南和浙赣铁路以西的诸暨、浦江、富阳、萧山4县之间的山岭地区创建一个新的根据地。首先在诸暨西部(3个区)、浦江(1个区)、富阳(1个区)共5个区的范围成立一个县级政权,然后相继发展为一个地委级政权。谭启龙向父亲交待任务后,便从部队中抽调了10多名干部,交由我父亲率领,并与在当地秘密坚持地下斗争的同志会合,组成了浙东区路西县委和县政府,由父亲任县委书记兼县长,陈景明为副书记兼副县长。

1945年5月中旬到7月中旬,路西游击武装与金萧支队一起,两次策应与配合新4军第1师主力渡过富春江,县委与县政府紧急动员,完成了粮食供应保障任务。

从5月18日起,一个月内,就建立起5个区政府,20个乡村基层政权。到7月底,又建立了两个区政权,28个乡政府,还有后方医院、被服厂等,不到四五个月的时间,就在金萧铁路以西,富春江以南,搞起了东西100华里,南北120华里,人口35万,连接浙东与浙西的抗日根据地。

父亲时任金萧支队参谋长,与彭林、杨思一同志率领部队渡过钱塘江湾,在苏南常熟县南丰镇遭敌忠义救国军2000余人的突然袭击,战斗异常激烈,他的警卫员寿银中也牺牲了。

父母亲就是这样,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在一个根据地还是在不同的地区工作,他们都各自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聚少离多,直到南京解放后才最终团聚。

与永城人民一道迎来解放全中国的胜利

1945年11月,部队撤抵涟水整编为新四军第1纵队3旅。父亲接华中分局调令,赴淮安报到。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邓子恢找他谈了话,宣布了组织决定,由他任新四军第12旅兼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副政委,重返他所熟悉的永城地区工作。

在接踵而至的全国解放战争中,父亲与张太生、何启光等华中8分区和8地委的同志坚持战斗在孤悬敌后的淮北路西根据地。当国民党新五军等部大规模进攻解放区,沿津浦路北上时,父亲他们正率8分区武装破袭陇海路,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杨勇纵队作战。

在他们分路返回8分区后,地委、分区决定划分地区,组成4个工委和5个支队,把县大队编成支队,跟随主力行动。经过四五个月的艰苦奋战,终未能改变整个形势,分区主力撤离永城地区,转移至渦河西南亳县、鹿邑、柘城新地区活动。

尽管如此,8分区牵制了数万敌军不能集中使用于正面战场,配合了中原我军的突围行动和苏北的自卫反击斗争,同时也在鹿(邑)、亳(州)、太(和)地区创造了新的根据地,大部分斗争骨干得以保留,为尔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中央军委于1946年11月8日批准成立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决定父亲担任区党委委员,地委书记兼豫皖苏第3分区(华中8分区改称)政委,李浩然为3分区司令员。

1947年1月,父亲同李浩然、许西连、王光宇同志一道,率领新编36团(原8分区3支队)和2、4支队打回永城地区,在军区主力的有力支持下,很快恢复了5个县政权。接着,又组成精干的游击支队,进入永东、萧县和宿西活动。南展北拓,将原8分区的8个县全部恢复。

豫皖苏军区三分区干部,第一排左起:3分区政治部主任冯志芳、3分区司令员张忠、3分区政委寿松涛、3地委副书记王光宇、3分区副司令员黄作军。时间约在1948年5月

1947年10月,父亲和李浩然司令员率3分区部队挺进渦河以南,开辟新地区,组建了豫皖苏军区第6军分区,李浩然留任该分区司令员,父亲把3分区的2、4支队先后调该分区做为骨干力量。

到了1948年5月间,中原局和豫皖苏分局正式成立,军区也升格为二级军区。在粟裕、宋任穷、张国华、吴芝圃领导下,以永城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根据地日益发展巩固,经过一代一代先辈们的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终于将这块位于徐州西南,夹津浦、陇海铁路要冲的敌后根据地,建设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主要战场。

1948年11月4日,中原局、中原军区首长邓小平、陈毅在永城裴桥集3地委驻地向父亲和张忠司令员、王光宇副书记等传达了淮海战役搞好支前保障工作的指示,父亲当即表示,3分区12个县300多万人民将不惜倾家荡产全力支援战争。

父亲任3地委支前指挥部总指挥,率领3分区很快行动,按陈老总讲的"永城总兵站“要求,把补给站、供应站、转运站都成立起来了,赶修公路桥梁、架设长途电线、统筹粮草衣被。尤其在战役第二阶段,由于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参战,仅每天需加工的粮食就280多万斤。

王光宇叔叔曾回忆:“当时,许西连到宿县,寿松涛在永城,李时庄到南线,我到北线,任北线指挥部政委,指挥是山东副省长谢辉,我们都是向寿松涛、刘瑞龙发电报、请示、汇报的。”

淮海战役胜利后,豫皖苏分局和军区撤销了。大家抱着依依不舍的"永城情结",从这里分赴下一个战场。就这样,父亲与豫皖苏3地委和3分区军民一起,坚持了极为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与永城地区人民结下了极为深厚的战斗友谊。因此,我的父母亲始终把永城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

离开永城以后,父亲时时牵挂着永城老区人民,他常说,他在抗战中开辟创建的第一块根据地是永城,也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永城人民全力支持了我们这批共产党人,不然要想取得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1960年7月1日,父亲撰写的《怀念英勇的永城人民》的文章,登载在《永城报》上。他回忆了从1938年到1949年淮海决战期间“三进两出”永城的极为残酷的斗争,赞扬永城人民为中国革命战争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切表达了他对勤劳、淳朴、英勇、光荣的永城人民的怀念之情。

1949年至1953年4年间,父亲从南京市的军事接管,党的组织建设到江苏省的交通建设,最后,他还是像在接小平同志去3地委驻地裴桥集的路上交谈那样,主动要求去办教育,从创建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到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三所社会主义名牌大学的首任校长,在执政党赶考的新长征路上,又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张丰厚的答卷。真可谓:"无址”见初心,“西迁”擎旗人,三创庠序美,丰碑校园存。

寿松涛(左)与同学俞秀松(中)1917年在浙江省第一师范门前

寿松涛(后右2)与江渭清(后左3)摄于1950年在南京市委党校

1976年9月,老战友同游长城,左起:马龄松、边之先、张震

在南京市委工作时与家人合影,左2起:边之先、寿松涛

1964年回家探亲,摄于诸暨同山丽坞底老屋前,中排左起:寿松涛、边之先

寿松涛院长为西安航空学院的题词,1957年7月1日

寿松涛、边之先生前留下的部分书稿、信件等

2018年4月,本文作者参观鲁雨亭烈士故居

2018年4月,作者祭拜陈迎荣烈士

2018年4月,作者祭拜糜云辉烈士

作 者:寿晓松,寿松涛之子。原军事科学院原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少将。

0 阅读:35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