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父母”的执念,是如何害了孩子的?

晓露每日娱乐 2024-06-06 06:29:03

毫无疑问,我们为人父母,都想做一个好的家长。

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孩子,都不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好父母”。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有国际机构曾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项调查,让青少年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结果,绝大部分国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甚至是第一位,只有中国的青少年是把父母放在最后一位。

最后一位!

中国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该有多么的不认同。

可是,中国的父母,又最委屈——全世界,为孩子付出最多的,也只有中国的父母,没有之一。

那么,肯定是出问题了。

中国的父母,最想做好父母,可是,实际上,却做得最差。

▲影视剧《小舍得》

最具讽刺的是,很多国家的父母,根本就不想做“最好的父母”,更关心自己的生活,反而,却赢得了孩子的认可。

那么,我们的父母,该如何找到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父母”的方法呢?

我知道,我一旦提出做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的建议,很多家长就会反对,说:那就是娇惯孩子,纵容孩子,自古“慈母多败儿”,肯定是不行的。

其实,做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并不是一味娇惯孩子就可以得到的;孩子没有那么傻,他们内心里真正喜欢的、认可的好父母,不是顺从他们的;而且,现在的孩子,是新时代的孩子,他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我们作为父母,就要用现代的方法,科学地成为好父母。

第一,

学点经济学:

付出要考虑需求,

要以“孩子为中心”来做父母

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需求决定价格。

而不是成本。

啥意思呢?

就是一个人,花费了十年的时间,用掉了几吨的木材,最后,做了一把椅子。请问,这把椅子,该值多少钱?

从成本来算的话,原料时间劳动量等等,这把椅子最少也得卖20万吧?

可是,现实中,有人买吗?

我们很多的父母,就像那个用十年来做一把小椅子的人,每天都对自己的孩子诉苦:你知道吗?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所以,我有多么爱你,你得懂得回报,你得认可我付出的价值!

▲影视剧《小舍得》

可是,孩子真的需要你用十年时间来做出那把小椅子吗?

很多家长,对于好父母的概念,就是付出,付出越多,就证明我爱得越多。

比如,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物质条件,带孩子去旅行,买他想要的东西,一年花几十万的学费把送他到最好的学校,然后又从很好的大学毕业有一个好工作,外加每天还会关心他。该有的物质条件给到了,陪伴给到了,请问做到这些的家长是不是一个好家长呢?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在这个标准之内始终没有提到“孩子”,没有过问孩子想要去什么样的学校,学什么专业,所有的标准只能是家长来定义,父母说了算。

其实,好父母的标准和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好父母应该是帮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不管这个生命,他的特点、他的需求,用做好父母的方式剥夺他去寻找自己,成为更好自己的权利。

世界上,哪怕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能够替代他去做生命的体验,这是生命最奇妙的地方。第二,

学点哲学,

不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罪推论”

每次,在打游戏、写作业等问题上,只要我对家长说,“要信任孩子”的时候,就会有家长反问我:白老师,我要是不管着的话,那孩子不就变坏了吗?

荀子说:“人之性恶。”孟子说:“人性之善也。”人的本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

从哲学角度来说,其实这两种观点是没有对错的。只不过这两种观点背后的态度、规则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按人性本恶论的话,在学校、社会上,孩子犯错,会有不同的规则或是制度来约束、惩罚他,甚至是选择放弃他。但作为父母,家庭是不能放弃他的,他是你们的孩子。

所以在家庭教育里,我们应该采用人性本善论。这里的善,指的是家长要相信孩子本身是喜欢学习和探索的,按照这样的初心,要对孩子宽容和包容 ,不要总是盯着成绩好,认为孩子需要被强制去学习。

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会对信息产生反应。

▲影视剧《初来乍到》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单位的家属院里。有一个同年龄的孩子,因为比较调皮好动,他的父亲,总觉得这个孩子会闯祸。于是,每天都严加管教,还动不动就打得这个孩子满院子跑。这位父亲,还经常说,就这么打,还这么调皮,要是三天不打,那还不得上房揭瓦?还每天骂这个孩子不好好读书。

可是,我知道,这个孩子没有那么差。有好几次,他都来找我,说自己挺想好好学习的。但是他们学校比较“乱”,他不想在现在的学校上学,想要转到我的学校,这样我还能帮助他——那个时候,都是就近上学,也没有重点之说。我很乐意这样做,就让他去找父母说,可是,他不敢,觉得不可能。

后来,那位总觉得自己孩子“会犯事儿”的父母,真的还就如愿以偿了。

这位小伙伴,中学辍学,打架斗殴,拘留管教;成年后,成为监狱的常客,几进几出。

我不知道,当初,如果他的父母,可以好好地跟他谈谈,帮助他转学,帮助他成长,他的人生是不是就会不一样?

可惜的是,人生并不能重来。

第三,

学点教育学,

要做学校教育永远不会给孩子提供的教育,

不要在家庭教育中再追求“成绩”!

培养一个完整的、有自我价值的的人,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使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起作用。按照比重划分的话,每个所占比重为1/3,差不多33%左右。

但现在大家都把学校所承担的那部分给“扩大”了,都在干同一件事儿——让孩子的学习更好一些。即便是在家庭教育里,很多家长也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补充学校教育上,全天24小时无死角地去袭击孩子。

结果,无论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坏与否,都缺失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孩子最终能达到的终究也只是学校1/3的那部分效果,最多能拿到的也是33%而已。

▲影视剧《初来乍到》

特别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多多少少会都有一些不符合教育理念的规则,做的很多都是违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本质,比如说早上7点上课、取消课间10分钟等。

当学校采取的这些方式去限制和减损教育本质的效果时,孩子在学校受到的也必是限制性教育,在这1/3里是拿不到满分的,最多为20%左右。

在家庭教育里面,想要做真正合格的家长,应该是不知道孩子成绩具体是多少分,班级排名是多少,作业是什么......能够留出1/3的空间,提供孩子一个友善的、不限制的、完全信任的、尊重的、有善良的家庭氛围,这样在家庭教育的1/3上,起码也能拿到20%。

除此之外,闲暇时间还可以带孩子去旅行,看美术馆、博物馆,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这样社会教育上也可以拿到20%。

▲拍摄者:赵茜

学校教育20%,加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20%,一共也有60%,比只关注学校教育那部分,做到最好拿到满分33%高一半。

如果,我们自己作为父母,在家庭里还不做家庭教育该做的事情,把自己变成“助教”,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父母与家庭支援中心、临床心理学教授马修·桑德斯马修有一项研究显示,相比其他国家的父母,中国家长普遍比较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过早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有些儿童过早地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

马修建议,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父母要意识到、并时刻提醒自己,儿童发展不仅仅是“学习、学习、学习,孩子需要交朋友、体育锻炼、音乐、艺术,孩子的成长不能够局限于某一方面” 。

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每一份土壤,都给到了充足的水分和营养让孩子去生长,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超过在一个土壤里精心设计满分路线的分数。

第四,

学点心理学,

敢于给孩子自我空间

管,还是不管?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个难题。

是的,看似的不管,其实很难。

在家庭教育上,不管比管得难度要大得多,不管不代表真的就不管孩子,各种放任自由,这种形式上的不管一点用都没有。

不管反而要求你在认知上真的深有体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能够用宽容的方式去尊重孩子,比设置很多条条框框去管孩子要难得多,非常讲究艺术。

就像我们的中国画,最高境界莫过于水墨留白,一纸笔落,留白三分。敢于留大量的白,说明对留出的空间具有极大的信心,最终带来的美感和回报其实是远远超过把它都画得密密的。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属于觉得自己画的笔触不够多,用劲不够大,想要把色彩都用上。这其实是错误的!管孩子并不是单纯的安排好孩子早上做什么、中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就可以了,而是根据孩子的情况灵活应对。

如果有一段时间孩子想要休息什么也不干,你也要有允许他可以这么做的决心和信心。但前提是要让他知道什么也不做是一种留白,是为了让他的生命有更好的成长空间,而不是为了走歪路。

当然不管的时候,有些父母一定会担心,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是不是又在偷偷地看漫画、打游戏,还是玩什么不应该做的事情,这真的很考验父母。

但是父母能够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有自我修正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一直管制,孩子没有自我习得能力,在脱离家庭之后,他是一定会有一个叛逆和反击的报复期的。有些报复持续到50岁,可能都没改过来,还在沉迷其中。

在家庭教育里,父母一定要敢于给孩子生长空间。无论孩子做什么,只要他不做违法、违反健康的事情,甚至是在他能够尝试和体验获得教训的范围内,我都认为它都是有价值的。

我最近在种花,发现养花不是你给它多少爱,你就是一个好园丁。不同品种的花,你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施肥,放在阳光下,一定有花是蔫的。

有些花你浇水就是害它,它会死掉;有些花如果一天不给够水,也会死掉。你是真的爱花要对它好,还是只做表面功夫每天去浇水,即使死掉也不承认是我的原因造成的。

就像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做的已经够多,对孩子已经够好,但如果孩子出现厌学了、抑郁了,甚至是自杀了,就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质疑孩子,这其实是很可怕的。

▲影视剧《小欢喜》

作为父母,孩子如果出现问题,不是应该反思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有问题吗?为何反而是急于证明自己是好父母。

其实,学校的成绩没那么重要,上大学也不重要,上学也不重要,孩子的生命最重要。如果家长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该如何对待孩子。

一个家庭能够给到孩子的,应该是找到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底气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敢于给孩子生长空间,相信他有能力可以掌握自己生命的节奏。

这样认知体系长大的孩子,一定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也一定能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成长发展。

0 阅读:4

晓露每日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