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控制孩子吃零食”,不能培养孩子自控力,还会毁了孩子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9-17 04:00:13

写在前面:

明明为他好,他却都不听;他知道不对在哪儿,下次还来;我已经压着火儿跟他交流了,他却还在挑战我的底线……这是不是你家的日常苦恼呢?生活中很多琐碎的小事,总会让家长头疼不已,但你知道吗,你并不了解孩子“犟”背后的深意……

前几天,在我的育儿社群里,一位妈妈很苦恼的抛出一个育儿挑战:“我家妮妮最近特别喜欢吃零食,这几天到奶奶家了,我也管不住……每次视频,她还故意把薯片咬的脆嘣脆嘣响……真气人啊!”

群里就这个话题讨论得很热烈。

“没关系,不也就是在老人家那呆几天,回来不给买就不吃了。”

“给奶奶说,别买零食啊,家里不放零食,孩子想吃也没有啊。”

“这孩子平时在自个家里,是不是你很少让她吃零食啊?”

最后一位妈妈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的本质。她接着还讲述了自己小时的故事:“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小时候我妈嫌我不好好吃饭,说是总吃零食把胃填饱了才不吃饭的,然后家里几乎从不买零食……,可是,每次春游、秋游外出或者有机会离开家里,只要我有自己可支配的钱而妈妈不在身边时,我都会买很多我喜欢的零食,吃个够……”

三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想吃零食,家长到底该不该为他/她提供零食呢?这恐怕是全球家庭估计都会遇到的养育困惑。让我们一起来对这组行为模式进行解析。

1

3岁多的孩子,抵抗不住零食的诱惑

为什么呢?

人的大脑就是为揭秘存在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对三岁多的孩子正处于探索欲爆棚的阶段,对包装花花绿绿的东西总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一探究竟。

而幼儿最开始是用嘴巴来感知世界的,所以当他/她有机会打开那些精美的包装时,都会忍不住问下:这些能吃吗?记得两岁多的弟弟,看到哥哥刚刚买回来的水晶橡皮泥,他很自然的问道:这能吃吗?面对一些新事物,孩子视觉上被吸引后,会总是想通过摸一摸、尝一尝来进一步获得感知,这正是他们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其实,这是孩子的本能。

另一方面,吃零食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孩子自主意识的需求。从生理上来讲,大脑的发育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长很多,大概要到25岁左右才可以发育完成。而这也意味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也会经过20多年时间。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儿童在三岁左右自我意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大脑是处于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状态,他们完全没有办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当他们表现出对零食这一新事物的好奇,而大人越是限制时,孩子越是希望能自主决定,他们希望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掌控,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决定吃什么与不吃什么。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特别想吃零食,还想吃不一样的零食,这恰恰是孩子自主意识的需求。如果总是拒绝他吃零食的请求,他也许会暂时服从,但在某个时间点便会进行激烈反抗,来表达他的自主意识。

同时,吃零食对于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需求。有一次,我们和几个朋友家一起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位朋友对她家孩子管的比较严格,吃任何带包装的东西都会仔细看包装上食品成分。当孩子们把薯片和冰激凌递给他时,他看了身边妈妈一眼,坚定的摇了摇头。其他孩子们就自动围聚在一起,乐呵呵的享受把薯片咬的脆嘣脆嘣和冰淇淋的美味时,有说有笑好不欢乐,而他家孩子就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我问那个孩子:你不想吃吗?孩子说:妈妈告诉我薯片含有致癌物、冰淇淋糖分太足,对身体不好,我不能吃。看着孩子稚嫩的面庞,那双渴望的眼神告诉我:孩子不是不想吃,而是因为他妈妈在,所以不能吃。且不去论断他妈妈对于零食含有的某些化学成分论断的对错,至少在那个当下,孩子不仅没有品尝到零食带来的味觉快感,而且也丧失了和其他好伙伴一起嬉笑玩闹的美好。

所以,孩子对零食的体验、探索和分享,这都是一种自主学习,也是在进行自我构建。而对自我的认知,正是建立自控力的三大基石之一。

2

家长禁止孩子吃零食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之前,一档综艺节目《拜托了冰箱》完美呈现众多明星家中的冰箱内况,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李小璐家的冰箱,她为了不让女儿甜馨吃零食,冰箱里一点零食也没有,平时也严格管控甜馨的饮食。关于孩子吃零食问题引发很多争议。面对孩子对零食的想法,或许一开始都谈不上是欲望,而家长到底紧张什么、担心什么呢?

为人父母,没有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无非是担心这些零食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一怕零食中含有的一些化学物质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影响身体发育等;二怕孩子因为吃零食了,就不好好吃饭;三怕孩子对零食形成依赖,上瘾成习惯。这“三怕”其实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担忧,而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却是我们家长该直面去解决的心结。

怕零食中的化学物质影响身体发育,你是否潜意识里觉得孩子个头矮小、身型瘦弱呢?所以,在知道比如谷氨酸钠、氢化植物油、糖精、人工色素等影响身体发育后,就更加对含有这一类成分的零食“禁”而远之。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过度食用用这些物质是会影响身体营养成分的吸收等。但同时,这样的担忧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家长对于子女身体成长的一种期望,我们希望孩子长得高大,我们担心他长不好。或许,家长本身不高,而孩子的确处于同龄孩子身高偏下。

怕孩子吃了零食后不好好吃饭,想想孩子平时的吃饭问题是不是经常困扰你呢?你是否常常觉得他没有如你所愿的“好好吃饭”呢?不能因为孩子平时有不“好好吃饭”的表现,就“一棒子”把问题归结到零食这里。完全规避吃零食并不能绝对降低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风险”,不妨一家人坐下来以“如何吃好一顿饭”为主题开个家庭会议。头脑风暴环节,孩子也许会说:我想吃个开胃山楂,这样我会觉得吃饭菜更香。无论如何,如果你家的育儿挑战是不好好吃饭,那么严防死堵“吃零食”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许会让不好好吃饭更加变本加厉。

还有的家长也同意给孩子提供零食,但又怕孩子吃零食后上瘾形成习惯。为什么会将吃零食的具体行为上升到习惯这种行为方式上呢?你再想想,家里孩子是否有某一种行为已经转变为了你不期望他养成的不良习惯呢?比如看电视。心理学上定义,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其实,习惯也是一种意识的产物。你是否在家看家孩子一旦开始看电视或iPad就会条件反射唠叨一句:不要看太长时间了,眼睛会坏的。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反应:我的眼睛没坏啊,所以说明我还可以继续看。在这样的潜意识包围下,孩子的一次次看电视具体行为可能就会转化为“无人监管条件下,只要眼睛没坏的条件下都去看电视”。所以,家长担心孩子吃零食上瘾,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己无意识里促成孩子养成了某种其他不期待养成的习惯,另一方面可能是担心出现失控的局面,比如在自己不监管的情况下孩子疯狂吃零食。

3

如何正确引导

把“吃零食”的养育挑战变为

“自控力培养”的绝佳机会呢?

面对孩子对零食的渴望,我们如何做一个智慧家长,止而不禁,从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吃零食的行为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呢?

在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一书中,为我们做了一个完美的回答:

人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

所以,孩子如果想吃零食,而你却回答他:那可不能吃零食呀,零食里含有防腐剂、添加剂、谷氨酸钠等……这些对你身体发育不好啊!这样的回复会让孩子潜意识里产生怎样的反应呢?

前面我们一起分析了孩子想吃零食背后的原因,以及家长控制孩子吃零食背后的理由。接下来,我想通过三个实验带你一起探寻“家长到底该不该为他/她提供零食”的答案。

01“请不要去想那只白熊”

“请不要去想那只白熊”的实验,告诉我们:你越不让孩子吃零食,不吃零食的理由描述得越浓墨重彩,孩子脑海里想吃零食的欲望会更强烈,这就是“讽刺性反弹”效应。

列夫·托尔斯泰曾写过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哥哥让小托尔斯泰坐在角落里,直到他不再想白熊了才能出来。可直到哥哥回来了,小托尔斯泰还在角落里苦恼那只白熊。因为他无法不想它。后来,三一学院重复了这个实验,他们要求17名在读的本科生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不要去想这只白熊。这些学生明知不该去想白熊,可就是难以抗拒,每当他们试着去想别的东西时,思维就会不由自主的回到白熊身上。

正如我们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心理学家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如果你不信,现在请你停止阅读,照我说的做:请不要去想我接着还会写出哪些更有意义的文字呢?试一试,你的脑海里萦绕不断的是什么呢?

“讽刺性反弹”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很多养育挑战的反复性。越是不让看ipad,孩子越是想尽各种办法来看;越是不让打游戏,孩子就更加像“玩地道战”一样的打游戏;越是不让吃巧克力,孩子逮到机会可能会一次吃一大盒直到呕吐……每当人的自我本能被压抑时,就越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效应。

“讽刺性反弹”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用儿童接受“不要吃零食”这样的指令来解释。

让我们先大致了解下,大脑的前额皮质分成三个区域,分管“我不要”“我要做”“我想要”三个力量。

在儿童听到“不要吃零食”的指令时, 大脑中一个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不吃零食”那里引开,这个过程被称为“操作”,这是个需要耗费能量来完成的过程;

另一个部分负责去寻找证据,证明人没有去想、去感觉——不想吃零食,这个过程称之为“监控”,这是个自动运行系统。

当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失衡后,问题就产生了:“监控”寻找被禁止的内容,它需要不断去和目标进行匹配。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大脑潜意识里不断想到被禁的内容”。

所以,当孩子努力去想“我不要吃零食”时,他/她的大脑里反而浮现的是“一堆堆的美味可口的零食”,只会让他/她更馋,而且久而久之会让他/她潜意识更加坚定“我要吃零食”的想法。

发现“讽刺性反弹”的心理学家韦格纳解释说:

人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很重要。

02“48小时不偷吃巧克力”

“48小时不偷吃巧克力”实验,告诉我们:当孩子想吃零食的时候,为孩子真实描绘内心渴望与真实感受并接纳它,反而能帮助孩子“远离零食”,这就是“放弃自控”效应。

既然“讽刺性反弹”如此具有蛊惑性和目标趋向性,那怎样才能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呢?韦格纳提出了一种对抗讽刺性反弹的好方法:放弃自控。

听起来不可思议吧!我们都希望通过自控实现我们想做的或希望孩子不想做的事,比如:让孩子不再拖延磨蹭、让孩子不再有吃零食的想法、让孩子不再沉浸于电子产品。韦格纳通过大量的大脑激活研究实验证实:一旦允许人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因而进入意识的可能性也变小了。

在“好时巧克力实验”中, 100位测试者被要求与一盒装满好时巧克力的透明盒子相处48小时,并承诺:不偷吃巧克力。对于其中一些预先了解了“白熊”实验和“反弹”理论的对象,他们在48小时过程中放弃“控制自己去想吃巧克力”的思维,对巧克力的欲望很少。尤其是,在采取“接受策略”的测试者中,48小时没有一人偷吃诱人的巧克力。他们没有控制不去想吃巧克力的念头,而是让自己的想法冒出来,但始终提醒自己预先作出的承诺。

在养育哥哥的经历中,当巧克力出现在我们家庭中时,我几乎是如临大敌。我一直有个信念:孩子吃巧克力,会上瘾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可是,后来我发现我越是控制他,在他每次去姑姑和舅舅家,总会通过各种理由弄到巧克力吃。一度令我感到纠结和迷茫。而有了这样让我反省的经历,现在两岁多的弟弟看到客人带来的巧克力,提出“我想吃巧克力~”的时候,我一般会提前给他约定一下:吃一块或者吃两个,比如左右手各一个巧克力球。但一旦他表现出贪吃的念头和举动时,我就得化作“智慧女神”来耐心有爱地应对挑战。

可以这样回答:哇,巧克力的确是一个让人想着都很美好的东西呢。如果他继续说,“我就是还要吃巧克力,巧克力很好吃”。我会继续回答:嗯,听你这样说,我都感觉到巧克力的美味了,妈妈闻闻你的小嘴巴和小手。有时候,孩子还是会执拗坚持,会生气、会发怒:我就是要吃,就是还要吃,还要吃好多好多……。

这时,仍需要我耐住性子继续平和接纳他的情绪以及他想吃的念头:嗯嗯,是的,巧克力吃起来感觉滑滑的、甜滋滋的,咱们再一起感受下舌头和嘴巴里的味道。有时候,我还会夸张的“戏精附体”表演:闭上眼睛,感受巧克力好像就在在嘴巴里一样,表现出很享受美味的感觉。

当然,帮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他/她自己的身体感受上,这对低龄的孩子来说,引导他们做起来的确不太容易。如果孩子一直哭哭啼啼纠缠不清,那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深情拥抱,并告诉他/她:是的,你刚刚吃了一块还不够,现在想吃都想哭了,妈妈抱抱你。的确,当我们不再试图去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这就是接纳的力量!

我们家长在这整个过程中,只是说出了孩子脑海中的欲望以及强烈的渴望,而没有刻意转移注意力或者提出其他异议,通过温和的态度帮助孩子接纳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坚定的阻止孩子顺着这个想法去做出行动。作为孩子,是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作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忽视她还是一个孩子的需要。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在稳定和安全环境中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和自控力,而经常不被满足被欺骗的孩子,则很难有自控力。

03“12小时请勿吸烟”

“12小时请勿吸烟”实验,告诉我们:和孩子一起将心中吃零食的渴望具像化(写出来或者画出来),能培养孩子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驾驭冲动”效应。

华盛顿大学上瘾行为研究中心的专家Sarah Bowen设计了一个研究,想看看“用心感受自己”是否能帮助试图戒烟的吸烟者抵制诱惑。在实验中,吸烟者在独自的房间里,被要求按步骤做一些对他们来说是“诱惑吸烟”的动作,而每一个动作之间需要用纸和笔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吸烟者中一组直接参加实验,另一组经过了“驾驭冲动”的简单培训。他们在培训中学会“驾驭冲动”的技巧是:当面对着香烟时,既不需要从冲动上转移注意力,也不需要寄希望于它自己消失,只需要好好观察自己,看看自己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冲动,自己的肚子,肺部,喉咙会不会感觉不适。他们还被宣称:所有的感受都犹如大海里的浪花,虽然强大,但最终会碰上岩石,化成泡沫。

“12小时请勿吸烟”实验结束后的第七天,使用“驾驭冲动”技巧那组的人吸烟冲动减少了37%,正视自己的冲动能让他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戒烟。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学过“驾驭冲动”技巧的吸烟者还学会接受和掌握不愉快的心情,不再一感觉不适就用不健康的习惯(例如吸烟)来获得愉悦。

“驾驭冲动”的技巧都能帮助你抵抗一切诱惑,而不是屈服于它。

当冲动占据我们的头脑时,花至少一分钟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当下的冲动是什么样子的?是热的还是冷的?身体有没有感到不舒服?心率,呼吸或内脏有什么变化?保持这个状态至少一分钟。看看这些感觉在强度或者特征上有什么变化。

尽管这些体验对幼儿或儿童来讲,有点难。但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引导他/她去慢慢学会感受自己的身体,而不只是通过生闷气、发脾气、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试着接受这些感觉,而不是试图否认它们。我们在使用“驾驭冲动”的技巧时,有节奏的呼吸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接着上面的那个“吃完一块巧克力后非要继续吃巧克力”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邀请孩子一起将刚刚想吃巧克力的欲望写出来或者画出来。智慧的父母,在和孩子一起写作或画画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我们怎么做来消灭它呢?”我们就会将“巧克力”挑战巧妙的转化为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中,同时也教会了孩子如何处理情绪,不仅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自控力。

要知道,当我们试着让孩子接受“吃零食”的欲望时,我们并不是放纵他/她去“狠狠吃”。作为父母,我们只是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关注自我和提醒孩子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让孩子从中学会找到抵制诱惑、克服困难的方法和能力,而这些正是孩子自控力形成的基石。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的: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心理医生在做心理治疗时,会发现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失调往往都能通过追溯童年的记忆找到疾病根源。童年的记忆里,如果总是残留着对零食的欲望不被满足的碎片,也许等他/她长大到有能力后,他/她会不断地通过“吃零食”来满足童年的不满足感。

说到这,我们再次面对“到底该不该禁止孩子吃零食”的问题时,答案应该已在心中。过度控制孩子或者禁止孩子吃零食,不仅无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反而会让成年后的他/她走向自我放纵的“毁灭”之道。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面临的诱惑、坎坷、抉择,太多太多。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控制,而是应该真诚地想孩子所想,尊重、平等的和孩子对话,家长应该用正确的引导方式,提升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愿的茁壮生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带娃不易,一路走来都是“坑”。

与其一直管束,我们其实更希望孩子自主自驱自律。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有这样的自觉,并付诸实践呢?

在童行,通识教育是我们的根本理念。而通识教育,强调的就是“玩中学”,“培养自驱力”。我们是怎么做到让学习更有趣的,可以了解哦。

作者 | 禛祺妈咪

育有7岁的哥哥和2岁半的弟弟

现在一所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崇尚正面养育和游戏力育儿

爱好绘本阅读

取得了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蒙特梭利教育资格证、心理咨询师等家长上岗证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今天的文章是否让你有所反思?孩子的“故意拧着来”、“你说的我就不听”……是不是让你找到了根源?

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中,你还有什么头疼的经历,欢迎给我们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郝景芳:高控制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一个情绪管理渣子,竟然养出了一个情绪管理高手!我到底做对了什么?为什么游戏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我们该怎样找回控制权?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27

童行书院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