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尼姑,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当了主席

品品这个历史 2024-10-05 04:44:43

王采玉,浙江奉化人,生于1863年。王家原籍嵊州,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奉化县,以诗礼传家。其父名叫王有则,自幼熟读《论语》、《孟子》,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后来,王家出资捐官,谋得迪功郎的职位。咸丰年间,洪秀全、杨秀清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攻陷宁波。奉化毗邻宁波,粮米、石灰的价格暴涨。王有则无以为继,只得游历至皖南,寻找谋生之道。恰在此时,太平军与清军鏖战,大量土地荒芜。王有则趁机招募流民,开垦无主荒地,获得丰厚回报。

1862年,湘军攻克安庆,太平军退守南京,大量流民返回皖南。王有则失去立身之本,被迫带着家眷返回故乡。一年后,王有则新添一位女儿,取名王采玉。王采玉自幼聪慧,精通女红,做针线活贴补家用。王有则十分欣慰,专注于缫丝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胡雪岩为代表的奸商垄断缫丝业,王家生意惨淡,家业逐渐败落。加上两个儿子挥霍无度,王有则的心情十分低落,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光绪初年,曹家田的竺姓人家上门提亲。竺家家境殷实,拥有水田、当铺,王有则十分满意,将女儿嫁给竺某。

婚后,竺某脾气暴躁,夫妻二人经常吵架。一年后,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的关系得以缓和,公婆的态度也有所好转。不久之后,瘟疫袭击了曹家田,王采玉的丈夫和儿子年后感染霍乱去世。村中流言四起,称王采玉克夫克子。王采玉受不了流言蜚语,连夜返回娘家。

不幸的是,王有则卧病在床,王家由两位兄长主事。两人均为势利小人,安排王采玉住在柴房。王采玉内心悲苦,常与母亲前往金竹庵烧香拜佛。金竹庵位于溪口镇,寺中仅有一位尼姑。王采玉与其年龄相仿,两人逐渐熟络起来。渐渐地,王采玉萌生了出家当尼姑的想法。母亲姚氏坚决反对,委托表弟王贤东为女儿寻找婆家。王贤东粗通文墨,是玉泰盐铺的账房先生,深得掌柜蒋肇聪的赏识。

当时,蒋肇聪的夫人感染结核病去世,王贤东向其推荐了王采玉。后者觉得不可思议,连忙向雪窦寺的住持打听王采玉的身世。蒋家是溪口镇的缙绅,多次布施钱粮。因此,住持不敢怠慢,派人打听王采玉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经核实,王采玉足底有两个痦子,是大富大贵之命。蒋肇聪闻知此事,立刻带着丰厚的礼品上门提亲。王家十分高兴,答应了这门亲事。就这样,王采玉嫁入蒋家,一年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蒋介石。

蒋肇聪为人精明,擅长投机钻营。儿子出生后,蒋肇聪聘请名师,亲自指导蒋介石的学业。然而,蒋介石自幼顽劣,有瑞元无赖的诨名。蒋肇聪十分失望,不久后郁郁而终。去世后,蒋家面临分家,长子蒋介卿霸占了玉泰盐铺和丰镐房,给王采玉留下三十亩薄田。王采玉是一个尼姑,不懂得打理家业,靠着微薄的租金勉强度日。为了将儿子培养成才,王采玉将儿子送至箭金学堂,跟随顾清廉等名师学习近代科学。顾清廉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对清王朝了如指掌。当时,清王朝暮气日盛,顾清廉建议蒋介石弃文从武。蒋介石采纳老师的建议,考入段祺瑞领导的保定军校。

谁知,蒋介石此举改变了命运。在保定军校,蒋介石研习炮兵科,结识了陈其美、黄郛等青年才俊。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其美被推举为上海都督,蒋介石担任沪军第五团团长,时年二十五岁。其后数年,蒋介石先后经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逐渐成为孙中山的得意门生。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以黄埔军校为基础,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登上权力巅峰。一年后,蒋介石击败李宗仁、白崇禧,问鼎国民政府主席。此时,王采玉已经去世,蒋介石考虑到母亲当过尼姑,邀请僧众诵经祈福。纵观王采玉的一生,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她是尼姑,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当了主席。

0 阅读:0

品品这个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