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感染了新冠病毒,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甚至更多的症状,看来“奥密克戎大人”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啊!
据不完全统计,新冠感染的症状有:发热、乏力、咽痛、干咳...以及不典型症状:“集体八卦”别人的症状。
其中不少网友感染了“哭株”,眼睛哭成了悲伤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提醒:哭成悲伤蛙可能是感染了结膜炎,严重时需要就医对症处理。
图源:封面新闻
感染后总是流泪?可能是结膜炎!之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就指出,新冠感染会导致结膜炎↓↓↓
而科学家们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冠病毒和结膜炎的关系,还特意找来了小鼠做研究。
他们在小鼠的呼吸道注射了新冠病毒提取物,结果小鼠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第6天后,果然出现了流泪不止的现象:
图源:参考资料1
研究结果发现,当新冠病毒进入呼吸道后,可能通过三叉神经、视神经,传播到大脑、眼睛,引起视网膜炎症[1],对结膜造成刺激,进而导致结膜炎。
换到咱们人类身上,病毒引起结膜炎后,还可能出现眼睛疼、畏光、流泪等症状,有部分人群会表现出眼睛红肿、感觉眼睛有异物、分泌物增多等问题。
那需要戴护目镜,以防病毒进入眼睛吗?不需要。
①首先,病毒可能由内而外,通过三叉神经导致结膜炎,但不会由外而内,通过眼睛引起中枢感染和肺部感染[1]。
②其次,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引起眼睛酸痛的概率都较小,目前主要症状还是头痛、乏力、咳嗽等[2]。
感染奥密克戎、德尔塔后的症状发生概率 图源:参考资料2
如果出现症状,只需要对症治疗即可。
新冠感染后的结膜炎,会导致视力下降吗?并不会。
在上面的实验中,科学家们也想到了小鼠会不会出现视力下降的问题,于是给小鼠们设置了“悬崖测试”,近视眼小鼠肯定会“一脚踩空”。
测试小鼠视力的“悬崖装置” 图源:参考资料1
研究结果却显示,无论小鼠是否有流泪、眼睛酸痛等症状,“一脚踩空”的小鼠并没有增加,这表明病毒感染引起的视网膜炎症,并不会加剧视网膜变性或视力丧失。
如果感染者在痊愈前,感觉自己视力模糊,这可能是暂时的:当视神经发炎、异常的液体积聚和免疫细胞浸润导致视网膜变厚时,新冠病毒会开始影响视力,但这并不是眼组织的永久性退化[1]。
许多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报告的数据都表明,痊愈后视力问题也会随之消失,不会留下相关后遗症,大家不用太担心了。
出现结膜炎症状怎么解决?①先去医院就诊,进行药物治疗
出现上述眼睛不适的症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眼药水、人工泪液控制症状。
如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减少分泌物的产生,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加替沙星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等。
如果感染过程中出现视力下降,康复后仍没有恢复,以防万一,建议去医院眼科做眼底检查,通过荧光造影等进一步明确诊断,排查脉络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炎等从外观看不出来的眼部疾病。(内容来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陈硕然)
②物理方式缓解症状
✔避免长时间用眼
✔避免用手揉眼睛
✔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冰敷眼部,有助于缓解眼睛的灼热和肿胀感
✔饮食方面,注意清淡即可
出现眼睛疼的症状后要多注意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眼部卫生。
发生结膜炎也不需要太过于担心,只要对症处理缓解症状后即可,在感染新冠病毒期间也要多注意休息,少用眼,合理饮食,可以加快恢复!
特别提醒:本期内容经专业医生审核。以上科普内容仅限经验交流,考虑到个体差异,如您身体出现不适,可在线上向专业医生问诊;如您出现急重症,请立即前往线下医院就诊!
策划制作
圆心健康新媒体组(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考文献
[1]Jeong GU,Kwon HJ,Ng WH, et al.Ocular tropism of SARS-CoV-2 in animal models with retinal inflammation via neuronal invasion following intranasal inoculation. Nat Commun. 2022;13(1):7675. Published 2022 Dec 12. doi:10.1038/s41467-022-35225-1
[2]Symptom prevalence, duration, and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in individual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during periods of omicron and delta variant dominanc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ZOE COVID Stud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39785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2,15(02):81-89.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