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士”到底指的是什么人?士的由来和类别

南山老李 2023-02-14 12:02:21

按照词典解释,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推十合一为士。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

士,在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时期是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士,是周代贵族的一个等级,是贵族的最低层,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他们都是按照宗法制世袭,其诸子就要降低一个贵族等级,所以士的庶子就成为了庶民。前面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即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没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恒产”。但是士阶层也有自己的贵族尊严,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有多穷也要佩剑,因为这代表他贵族的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恒心”。有人说,在古代社会,士是最低的贵族,最高的平民。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古代士的傲慢和风骨

其实,我们还是看一下“士”的来源就好理解他的含义了。说到底,士这个阶层最早应该是周代宗法制度的产物。按照宗法制,每世卿大夫的诸子因降低一个贵族等级沦为士;士的嫡长子世袭继承父辈仍为士(其余庶子则沦为庶人),这就是最早士的来源。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能读书识字,故士又成了有文化、有知识和一定技能之人的称呼 。到了春秋末和战国时期,士也不再是单指贵族特阶层了。原来士的庶子虽然没能继承父辈的士而沦为庶民,但他们出身贵族家庭,有的也读过书有文化,他们还可能会继承拥有部分“非田地财产”,他们的后代也会受到教育,这些人很多也变成了士。

特别是孔子之后,私人办学之风大盛,那些历代从贵族“庶子”中分离出来的“庶人”,还有那些已赎身(解放)的非“奴隶”的黎民,虽然没有封地和田产,就这样数以十计、百计甚至上千的生徒,也都成为了士。还有从战场上,兵书中培养出来的“武士”。如,纵横捭阖的张仪出身于“魏氏余子”。余子即支庶。范雎原也是“梁余子”。商鞅原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韩非出自“韩之诸公子”。贵族、官宦的庶孽、后裔大部分落入了“士”这个阶层。我们虽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这类人物的数目是不会很少的。例如齐靖郭君田婴有四十余子,其庶孽之多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庶孽沦落的第一站就是士。

士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从下面升上来的。这种情况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战国更为普遍。《墨子·尚贤上》说:“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所谓“举之”,首先指选拔为士。有的从学的人第一步是通过学而为士。宁越是由学而为士、由士而为公侯师的典型。《荀子·王制》说:“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管子·小匡》载:“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朴野指农人。这时封建社会开始萌芽,平民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进入“士”,是为“四民”,即士农工商,正如儒家所说“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

战国后期,士的队伍发展迅速地位有所提高,士的发展与官僚队伍的发展成正比。士是官僚的候补者,官僚队伍的扩大,势必引起士队伍的扩大。战国时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时期,它是推动士队伍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都有蓄养门客的习惯,经常门下食客三千,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士。士后来发展成为农民和小地主。

在孔子的学说中,士被赋予了管理国家的重任,孔子认为当时的士是周朝的希望,但到了封建社会的士族已经和周代的士大不一样了。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所以也把士人的发展称之为“仕途”,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四民,即士农工商

下面列举了“士”的类别,以供诸君区别:

1.逸士:隐居的人。

2.知士:即“智士”。指足智多谋的人。

3.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

4.修士:操行高洁的人。

5.下士:(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秦以后仍沿用。(2)最差一等的人。(3)动词,谦恭地对待贤士。

6.侠士:行侠仗义的人。

7.上士:(1)古代官阶之一。周代有上士、中士、下士。(2)道德高尚之人。(3)佛教用语。菩萨又叫上士。

8.硕士:贤能博学的人。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

9.寒士:(1)门第低微的读书人。(2)贫苦的读书人。

10.学士:(1)在学之士;学者。(2)官名。南北朝以后,学士为司编纂撰述之官。唐置学士院,掌起草诏命。清内阁、翰林院皆置学士之官。

11.画士:指从事绘画的人。

12.豪士:豪放任侠之士。李白《扶风豪士歌》:“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13.甲士:身穿铠甲的兵士。

14.壮士:勇士。

15.处士:(1)有德才而隐居不愿作官的人。(2)未做官的士人。

16.才士:德才兼备的人,有才华的人。

17.材士:(1)勇武之士。(2)智谋之士。

18.秀士:德才优异的人。清代也称秀才为秀士。

19.居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20.义士:忠义之士。亦指勇于救困扶危的豪侠之士。

21.隐士:(1)隐居不仕的人。(2)善说隐语的人。

22.博士:(1)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2)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3)指称从事某些服务行业的人。如“茶博士”就是茶艺师。

23.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

24.文士:他有文才,文笔好。

25.策士: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充当说客的游说之人。

26.武士:(1)有勇力武艺的人。(2)指宫廷武艺卫士。(3)即武卒。你明白了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22

南山老李

简介:走过这片泥泞,我在那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