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哭泣”与汉代的政治生活

南山老李 2023-02-14 12:18:13

在中国社会,向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观念,那便是“男儿有泪不弹”。

在古代农业文明之下,虽然男性凭借自身更为强大的体力成功主导了社会,并且造就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

但在这份庞大权力之下,男性整体却也肩负了更多责任,而不轻易哭泣便是这种责任的一大体现。

但是,在汉朝时期,也就是在我们心目当中拥有着铁血强汉形象的汉朝,哭泣在社会生活和政治上却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无论男女,无论身份,都是哭泣行为的实施主体,他们共同造就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汉朝面貌。

一、哭泣行为在汉朝时期相当常见

1、哭泣早在汉朝之前就已经成为一种政治符号

哭泣,这一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仅仅只是被看作一种情绪宣泄的行为,如果放到政治层面,却往往会拥有另外一层意义。

先秦时期,受到周礼的影响,男性在生活和政治上都拥有了相较于女子来说的更高地位。

但这种地位在带给他们方便的同时,却也为他们蒙上了一层枷锁,那便是不能轻易哭泣,否则便会被认为是自己软弱无能的体现。

如当初王章在长安城内求学时因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与妻子告别时控制不住情绪而哭泣,最后却被妻子怒声呵斥:“今疾病困厄,不自激卬乃反涕泣,何鄙也!”

或许这种呵斥有一定的安慰和鼓励意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时人对于男子易哭的态度。

但是,在如此程度的限制之下,如果男子仍然在碰到一些事情时忍不住哭泣,除了最为单纯的情绪宣泄外,也变成了个体以自己的颜面和尊严为代价来在他人面前展现出弱势的一面。

最终,试图引起他人的同情乃至敬佩,从而获取帮助和认可,尤其在政治上更是如此。

这种帮助和认可除了是下位者对上位者之外,上位者同样在某些时候需要这种哭泣的手段来争取到更多下位者的支持,这就极大拓宽了哭泣的实施主体。

春秋战国时期,当楚国遭到吴国的进攻几乎灭国时,楚国大臣申包胥不远万里来到秦国想要请求秦国帮助,在七天七夜的哭泣后感动秦国君臣,最终让秦国同意发兵帮助楚国复国。

在这一例子中,哭泣和政治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当紧密的联系。

2、汉朝时期的哭泣行为更为常见

直到汉朝建立后,哭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消失,反倒是继续得到加强,甚至成为了礼仪要求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如果在某些场合不哭泣,反倒是不合规矩的行为。

如当初昌邑王因为汉昭帝去世后没有子嗣而被召回到中央继位成为皇帝时,担任郎中令的龚遂便多次提醒其一定要哭泣。

即便昌邑王多次找借口推辞,最后却还是碍于礼制而选择了“哭如仪”。由此可见,哭泣这一行为在政治上是深深受到汉人重视的。

当然,如果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哭泣,自然也是不会被允许的。

商纣王帝辛的叔父箕子便曾在朝见周武王的过程中,看见商王朝之前的残垣断壁即便悲痛万分、想要哭泣。

最后却还是只能通过写《麦秀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当中的哀伤,否则就会得罪周朝统治者。

3、汉朝的哭泣主体覆盖十分之广

在古代封建政治体制下,皇帝从秦朝建立开始就确立了自身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再难有什么事情能够引起他们的动容和悲伤。

但是,汉朝时期的皇帝却显然不同于其他朝代,在哭泣上表现出更为主动的姿态,而这种现象甚至在西汉还未建立时就已经出现。

当刘邦和项羽还在争夺天下时,面对义帝的死亡,刘邦马上大哭为其发丧。

当项羽被杀死后,即便这是他奋战一生的对手,他也选择了将其好生安葬并在其墓前大哭一场。

他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向众人展示自己心胸开阔且挂念旧情的美好形象,从而促使天下豪杰归附到他身边来。

纵观其他汉朝皇帝的哭泣,其实也都带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意味。

当淮南厉王在被押送到蜀地的路上去世后,汉文帝即便心中高兴于这样一个反叛分子的消失,却仍然需要在大臣面前表露出悲痛来,否则不利于拉拢人心。

而当掌握大权多年的霍光去世后,汉宣帝也仍然“为之涕泣”,给予了这样一个曾经为西汉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臣子以极高礼遇。

西汉如此,东汉自然不例外,在自己所器重的祭遵以及伏隆去世后,汉光武帝在他们的葬礼也是流下眼泪。

但是,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除了这些政治目的较强的哭泣外,汉明帝和汉章帝都曾因真情流露而哭泣,而这两人也确实是东汉历史上名声突出的皇帝。

对于臣子来说,他们在哭泣时候的目的其实和皇帝相差无几。

当皇帝处于一种他们认为较为危险的状态时,他们或是出于表现自己的目的,或是单纯想要促使皇帝改正错误,都会选择向皇帝直言进谏。

如樊哙因为担心刘邦的身体情况而哭,龚遂因为想要劝解昌邑王刘贺放弃享乐而哭。

值得一提的是,在昌邑王被废后,在他所属的一众大臣里,只有龚遂因为自己直言进谏的行为被免除了死罪,这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另外,当他们自身在面临危机时,也会选择通过哭泣的方式来向皇帝或者其他掌权人来表明自己的忠心和诚惶诚恐,从而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

这种哭泣的政治性,就可以说是极为浓厚了。

最后,哭泣对于那些佞臣来说还是一种博取皇帝欢心、使自己能够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的有效方法。

在古代儒家文化盛行的社会背景之下,官员之间十分看重对方的出身以及学识是否丰厚。

这一点在东汉时期更为突出,否则既不能做到在群臣间脱颖而出,也无法获得来自其他人的认可,身居高位也就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种自身知识储备和道德品质都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佞臣们自然只能选择另辟蹊径,通过对皇帝的哭泣来打感情牌就是一种博取皇帝信任的有效方式。

汉文帝时期的宠臣邓通、汉元帝时期的石显以及汉成帝时期的张房都是如此。

最后,女性在汉朝时期也有过几次哭泣的记载。

一方面,对于后宫的姬妾来说,相比于那些凭借自身才学而获得相应政治地位的大臣,她们所有的地位与荣耀来源都不过是来自于皇帝单方面的宠信而已。

如果这层宠爱消失,那么即便自己再优秀,也免不了在后宫当中成为被遗弃冷落的一份子。

因此,借助包括哭泣在内的一切手段来赢取皇帝的宠爱,就是她们在宫廷内部的最大任务。

另一方面,当一个女子嫁入宫中以后,她就与她背后的家族形成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而为自己的家族在皇帝面前谋取更多的利益就也十分重要,哭泣就是这种谋取利益的手段之一。

二、汉代时期的哭泣独具特点

1、两汉时期的哭泣现象相比其他朝代更多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朝代,汉朝在其中的地位和意义毋庸置疑,它的强盛和繁荣也为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与此同时,汉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呈现出较为宽松的一面。

或许是受到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当中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也或许是西汉时期的封建整体体制还处于一种初期的萌芽阶段,本身并不是很完善。

这使得汉朝形成了一种无论身份、年龄、性别都更容易哭泣的独特社会风气,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十分少见的,汉朝时期的哭泣现象也因此相比于其他朝代来说要更多。

2、男女哭泣的目的总体来看有所不同

在皇帝和大臣的哭泣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哭泣的目的大部分都与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皇帝来说,他的哭泣是为了营造一个更为完美的形象,从而起到拉拢人心的作用。

对相当一部分大臣来说,他们的哭泣是为了让自己在劝诫皇帝时达到更具感染力的效果,从而让皇帝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盛行,她们本身非常难以参与政治,自然不可能因为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而哭泣。她们的哭泣,因此就更多集中于个人的得失与真情流露上。

三、总结

总的来说,汉朝时期哭泣现象的风行可以说是汉朝社会的独特特点。

作为人类情感宣泄的重要方式,哭泣在人们的日产生活当中绝对不算少见,无论是面临伤心、恐惧甚至极度高兴的场景,哭泣都是一种正常选择。

但在中国社会,哭泣却在政治上具备了独特的意义,乃至在汉朝时期上升到了礼的地步,这就使其作用越来越大,并最终成为一种汉朝时期独有的政治现象。

当然,我们也并不能说汉人的哭泣就并非真情流露,毕竟如果没有情绪流动,干哭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0 阅读:4

南山老李

简介:走过这片泥泞,我在那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