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新能源浪潮,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新能源市场份额不断冲高。据不完全统计统计,每卖出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6辆来自自主品牌。市场蛋糕就那么点,你吃饱了,就注定有人挨饿,比如雷诺、讴歌、铃木和三菱,已经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于是,有人断定,日系三强即将一落千丈。毕竟,日系车经济实惠的最强卖点,在新能源汽车面前几乎不堪一击。何况,日系三强受传统思想束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畏手畏脚。
对于日系车企来说,2023年确实过得不顺畅。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日系品牌在华累计销量261.27万辆,同比下滑15.4%,市占率由2022年的20%进一步下跌到17.2%。作为对比,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市占率达到51%,同比增长4.9%。而具体来看,日系三强销量均出现大幅度下滑。
今年前10个月,东风日产累计销量同比下跌27.75%至58.26万辆,至此已连续15个月同比下滑。本田也是十分惨淡,今年前十个月在华销售额则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五分之一。日系三强之首丰田,境遇算是稍微好点——今年前十个月,广汽丰田累计零售量同比下跌5.7%,一汽丰田则是同比上涨0.8%。
靠着基本盘,日系三强还能斩获庞大销量,但显然不足以维持高速运转,于是被迫通过减产、裁员等形式开源节流:今年7月份,广汽丰田裁掉约1000名劳务派遣员工;上个月,一汽丰田正式宣布缩减未来三个月产能,并且将停止部分老化生产线的生产;本月初,广汽本田解雇约900名合同工人,这是本田自1998年与广汽合资生产汽车以来第一次实施官方裁员。
说日系三强在华每况愈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要说它们迟早一命呜呼,这就是夸大其词了。
今年初,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在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公开叫板中国车企:“我(起亚)贴得起你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个资金实力吗?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这句轻视之言虽然不敢苟同,但也实实在在道出了合资的生存之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上个月,日系三强公布了本财年第二财季(2023年7月1日-2023年9月30日)的业绩报告,基于全球销量的增长以及日元走软等因素,三家均交出了亮眼的财报表现。
丰田汽车销售收入为11.4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560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为1.2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2亿元),同比增加194.24%,粗略计算丰田三季度日赚6.8亿元。作为对比,比亚迪、长安、上汽、理想、广汽、吉利、长城和奇瑞等10家头部国产车企的同期净利润,加在一起大概还不到丰田的1/3!甚至有学者说过,中国整个汽车制造行业一年的纯利润,还不及丰田一家日本车企。
本田和日产,则要稍微逊色:本田实现营收4.9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96亿元),同比增长17%。净利润为253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2亿元),同比增长34%;日产汽车公司合并净收入约为3.1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04.99亿元),同比增长24.59%;净收益为190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1.75亿元),同比上升995.98%。
其实放眼全球,燃油车还是非常吃香的。日系三强深耕燃油车领域数十年,无论是品牌名声还是成本管控,方方面面都有引领行业的成就。东边不亮西边亮,靠着燃油车全球市场的积极表现,日系三强仍然可以赚取可观的利润。尽管它们在新能源领域发展尚缓,但充足的资金可以支持高速研发技术等,追赶甚至超越自主车企绝非不可能。
更何况,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大部分都处于烧钱换市场的阶段。先不说它们能否保证自己“遥遥领先”,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恐怕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日系三强再怎么不济,也是享誉世界的枭雄。自主车企再怎么辉煌,也只是中国市场的豪杰。强龙压不住地头蛇,但地头蛇又有何能耐掀翻强龙呢?当然,没有谁可以一直站在金字塔顶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已是前车之鉴。只不过,万不可以一时之盛得意洋洋,自主品牌真正崛起仍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