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国神比干庙:六十年代属华南小学校,曾因排球比赛在此起跳!

公孙小陈 2024-04-09 22:19:14

文物古迹,珍贵无比。日前,福建漳州市文旅局局长刘晖率队,探访尚未对外开放的漳州比干庙,引发市民关注。因为古人比干,是中国历史上“敢以死谏”之忠臣,民间尊重称“天下第一仁臣”,周朝武王册封之为“国神”。据专家考证,漳州比干庙始建于宋代。位于芗城区振成巷37号,南临杨老巷,为杨联芳故居所在地,故此称;北接振成巷,又名枕头巷,在青年路与南台路之间。南台路被钟法路扩展时所吞并,已经“尸骨不存”。比干庙曾经是华南小学旧址,民国时期由民间创办的私立小学,解放后归为公办,先后名杨老巷小学与华南小学,属于西桥学区。上世纪60年代初,华南小学校门朝南开。我当时作为东铺头小学男排队长,曾到此与华南小学男排比赛。还记得对手杨剑锋与晁桐,是打得最好小排球选手。华南小学女排,则是王春桃最为出色,她后来考上漳州三中,成了校队一员。

中:王春桃定居美国,回漳探亲不忘母校!

前排右一:从东铺头小学调往华南小学的陈进华老师,退休了与学生相聚…

寺庙当校园,办公祭坛前。华南小学排球场紧贴校大门边,泥土场地,杉木球柱。比赛时救球,真正的做到“滚上一身泥,赤脚不破皮!”当时漳州市区特色,是“庙为校,情未了!”西桥小学驻文庙,华南小学占比干庙,东铺头小学在文昌宫。比干庙原建筑格局,为三进带东西两厢房,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四方正殿是教师集体办公室,后殿是校领导办公区,东西两厢有许多房间,都当教室,空地是操场兼排球场。后来,南面的月池被填,拓宽了杨老巷;原四方亭被拆,建成幼儿园。四方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坐北向南,面积约430平方米。

现门开朝北

2001年,比干庙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开放。比干庙的历史,本是漳州地区七县林氏宗族合建的宗祠。因林氏尊认比干为始祖,故称比干庙。相传中比干仙逝后,其身怀六甲的妻子,冒死隐逃于长林山中,如白毛女一样顽强存活下来,并在林中诞下遗腹子,留下忠臣血脉。伐纣成功的周武王闻之感恸,当即赐姓为“林”。林姓是漳州望族,闽南语素有“陈林大字姓,黄孙蔡师郑”之说。林氏宗祠当小学时,还存留不少林姓状元探花之类牌匾,可惜在文革中毁于一旦。比干庙也是古代漳州林氏接待本宗赴考生员来往之中转站,为林氏宗族福利。比干庙经过元、明、清重修,现存四方正殿、东厢和主体相连的一段回廊在修复完好。

如今,大门朝北开,有点不自在。门之右边是一座原是华南小学加盖的两层教学楼,位于比干庙北侧,紧邻振成巷。为两层砖混结构,四坡顶屋面,红砖墙,中西结合式外廊建筑,每层各有四间,中间设楼梯上至二层门,现为某木偶培训机构使用。这座承载着丰富文化的古庙,正在设法改善庙内的环境,恢复文物,展现比干文化,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客,值得努力。有识之士认为,漳州古城知名度高,比干庙正处其中,朝东被百年青年路幅射,朝西为钟法路接纳,其中,汪春源故居,番仔楼、东坂后教堂、西桥亭、侨联大楼、西姑池等名胜古迹所包围,一旦开放,自然而然会成为网红打卡地。天下林氏,更是期待!

0 阅读:0

公孙小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