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办烟厂始末

明宛驿 2024-02-09 10:08:07

1976年春天,泌阳县财政局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经当时的"泌阳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投资二万五千元,建立了"泌阳县卷烟厂"。

1976年4月正式建厂。刚开始,工厂设在现县"城关一小"东邻的原"东方红旅社"院内;1977年,烟厂搬迁到官庄路口北现"泌阳县卫生学校"院内。1978年元月烟厂停办,又计划办一个纸厂。但是,纸厂仅仅进行了试产,也没有成功。最终放弃,把场地、房子还有机器等留在了县卫校。现在,卫校可能仍存在有一个车间。

建厂最初,厂长曹恒宣、副厂长吕有义、会计梁桂英、卷烟成品保管左进生,是县财政局指派、委任的县烟厂领导班子。烟厂迁至县卫校后,原官庄粮管所长王怀相,曾调任烟厂厂长。

我原来是厂里的烟叶保管员,后来改任采购员。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购买各种物资很不容易。仅为了购买建厂房用的石棉瓦,我就在洛阳住了一个多月。

职工有30多人。大致是,结合当时的财政助征工作,财政局每个(有需要的)干部安排一个子女,根据能否适应助征,分别安排为助征员或者是烟厂职工。

生产设备低劣。当时,只有1台手摇式卷烟机、1台切丝机、1台轧梗机,是从本省周口地区的社办工厂购买的。机械设备的功能,肯定不如国家大厂生产的精密。后来,进了1台包装机,也没有人会用。炒烟丝用的是烧火的大铁锅。

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员有3人,一个是唐河县桐寨铺的李师傅。负责机械修理;另外两个师傅是沙河店的 老罗和老王,分别负责炒烟丝和卷烟。从原料配制到卷烟生产、产品包装,都是手工操作。日生产卷烟仅35箱左右。

原料收购,都是本县生产的烟叶。当时,全县发展烟叶生产,各公社都有不少的晾烟、炕烟。虽然全县烟叶生产发展不平衡,各公社有多有少,但是,烟厂生产卷烟,没有去外地购买原料。

工人上班实行"两班倒";报酬实行"计件工资制"。工厂没有后勤生活设施,职工食宿全部自理。烟厂迁至县卫校以后,也没有食堂和宿舍,好在职工都是干部子女,都能自己解决食宿问题。

生产产品:刚开始是生产"试制"烟,后来确定有"泌河桥"和"铜峰"两个牌子。"泌河桥"每盒0.25元;"铜峰"每盒0.20元。当时,我们县包括驻马店地区,还没有过滤嘴烟。

产品质量比较优秀,主要在县内推广试销,也和驻马店及南阳两个地区有关县交流,很受烟民欢迎。当时,由于卷烟产于本县的自豪感,我们觉得比十分流行的、产于南阳的"白河桥"还要好。

烟厂结局:977年12月,驻马店地区"革委会"通知,因烟叶生产量小,国营大烟厂原料不够用,要求我县烟厂停办。"县革委"也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指示。县烟厂从建立到停产,一共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人员去向。因为烟厂职工都是县财政局干部的子女,后来大多都安排到县直和各公社财政所,分别任财政助征员或是税务代征员。然后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有的上学;有的当兵;有的参加财政系统考试转正;也有的被按规定清退。

这个烟厂,是解放后我县第一个颇具规模的卷烟厂。虽然,解放前、后,县内也有几个卷烟小作坊,但是,像这样政府投资、招收工人、规模生产,产品销售到全县以及相邻县、市的烟厂,泌阳县还是第一个。

这仅是我个人记忆,如果有误差的地方,欢迎提出更正。

吕华鹏 讲述 周文化 整理

0 阅读:0

明宛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