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凋零,享受生命本身

鹰哥爱写文 2024-04-13 20:24:35

​《暮色将尽》作者:戴安娜·阿西尔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英国作家戴安娜·阿西尔的《暮色将尽》。这是阿西尔在89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关于晚年生活的回忆录。

晚年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呢?

或许,对未曾体验过这个阶段的人来说,它并不值得期待。因为它很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挑战:身体机能退化,保持健康成为难题;做事力不从心,不得不压缩原本的生活空间;与世界的联系主动或被动地变少,随即产生的,可能是焦虑、孤独的情绪,等等。

但是,作者阿西尔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晚年生活并非只有悲凉的前景。它也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开启新的人生阶段,活得更自在。

阿西尔出生于191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她从事出版行业,并与好友共同创办了安德烈·多伊奇出版公司。

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阿西尔曾与许多知名作家合作,比如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法国哲学家波伏瓦,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她也因为发掘、出版了无数经典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编辑之一”。

退休后,阿西尔又开启了文学创作事业,并先后出版了《未经删节》《暮色将尽》等广受欢迎的作品。在《暮色将尽》这本书中,她以坦率、豁达的态度,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对晚年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凭借这本书,她获得了2008年的科斯塔传记奖。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阿西尔,一起去看看晚年生活能够有哪些新的可能。

如何面对衰老与死亡

阿西尔的职业生涯很长,她坚持工作,直到75岁才退休,80多岁时,她还能开着车在公路上飞驰。因此,她对年华老去的感知,不是特别明显。在六七十岁时,她也没觉得自己和那些年轻人有什么大的不同。

阿西尔对于晚年到来、生命飞逝产生强烈的感受,是在她89岁那一年。当时,她遇到了两件自己从客观上来说再也做不到的事情,这引发了她对于年老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第一件事,是阿西尔想养一只哈巴狗,却不得不放弃。事情的起因是,阿西尔的新邻居养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哈巴狗,经常在清晨带着小狗们到处溜达。

阿西尔羡慕极了,也想体验这样鲜活的快乐,但是,考虑到以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完成遛狗的任务,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另一件事,是阿西尔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到一棵小树苗长大。她在网上订购了一棵树蕨,原本以为自己买的是长成一定规模的树,可以种在花园里。

结果快递送到时,只是一株几厘米的幼苗,可怜巴巴地养在小花盆里。阿西尔虽然精心照料这颗小树苗,却也明白,自己很大概率无法看到它长成大树了。

接连发生的两件事,让阿西尔很受触动。她一直是个强大的人,在过往的这些年里,她虽然也有随年岁渐长而产生的力不从心之感,身体也时不时地出一些毛病,但却很少抱怨,也不会陷入悲观消沉当中。

然而,在无可奈何的现实面前,阿西尔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局限,并在很多事情上理性判断,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在这个过程中,她尝试着保持正常的心态,让一切显得不那么可怕。

在对待衰老和死亡这件事情上,阿西尔见过不少反面教材,让她引以为戒。

著名女作家简·里斯,是阿西尔多年的好朋友。她特别害怕衰老的来临,甚至多次宣称,要将灰白的头发染成鲜红色。

随着年纪增长,她对未来越发充满怨恨和绝望,只要谈起有关衰老和死亡的话题,她就满腹牢骚、脾气暴躁。她甚至在家里预备了自杀药包,以防自己遭受长期的痛苦而无法解脱。

不过,简·里斯去世后,阿西尔去检查了她的抽屉,发现那包药片完好无损。她是自然死亡,而非主动结束生命。

阿西尔看到,简·里斯在晚年阶段的消极态度,给她自己带来了许多困扰,她长期生活在恐惧和怨愤之中,很难看到生活的其他层面,也就难以获得快乐。

阿西尔看到的另一个反面教材,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在阿西尔看来,卡内蒂是个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论是合作过程中他的态度,还是他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观念,这种特质都非常明显。其中,最让阿西尔感到荒唐的是,卡内蒂在书中宣称自己“拒绝死亡”。

尽管卡内蒂个性十足,阿西尔却无法认同他这种狂妄的态度。毕竟,生命自有其运作规律,出生和死亡,都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阿西尔看到,面对死亡时,简·里斯的惶恐不安,卡内蒂的狂妄自大,都不会让这个过程更轻松。她也意识到,生命走向凋零的过程,其实是很漫长的,因此,如何应对这段时光,如何才能在暮年也过得不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终,在这些经历和思考的推动下,让正走在凋零路程中的阿西尔,在89岁时,开始记录自己的暮年生活,并创作了《暮色将尽》这本书。

阿西尔珍视生命,将其视为一种神秘和令人激动的存在,乐于去发掘其中美丽的一面,而死亡,也被她视为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她甚至多次想象过死亡到来的情景。她认为,自己正是因为从未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因此能够正视自己的晚年。

在阿西尔身边,除了像简·里斯和卡内蒂这种对死亡本身怀有恐惧的人,也有一些人,是恐惧走向死亡的过程。

比如,阿西尔的母亲,晚年疾病缠身,经历过多次抢救,对生命本身的渴望,已经在病痛中消磨殆尽了。她最终的死亡,其实算得上是一种解脱。

因此,阿西尔认为,如果即将到人生尽头时,能够非常迅速地结束生命,是一种幸运。在她的家族中,这样的先例也不少。她母亲的一个姐姐,在83岁时因中风突然死亡。她舅舅,在82岁时去狩猎,正和朋友说着话,不慎从马背上摔落,当场离开了人世,没有受到折磨。

基于家族中有过许多幸运的先例,阿西尔乐观地认为,自己轻松辞世的可能性很大。

她提到,或许在那个时刻来临时,自己难免会有悲哀,但这可能只是因为,不得不向没有享受够的生活说再见。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是经历了很好的生活的证明,值得让人心存感激。这种悲哀,只是一个人为自己享受过的东西付出的代价而已。

晚年生活中的新鲜体验

因为对衰老和死亡持有乐观的态度,阿西尔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并在晚年生活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体会新鲜的事物。

在几十年前,伦敦会免费开设各种不同类型的夜校,包括绘画、舞蹈、修水管、古董收集,等等,只要想学,就一定能找到相应的班级。

阿西尔首次去夜校上课,是为了学习缝纫,她不仅学会了给自己做衣服,还遇到了很有意思的老师和同学,交到了不少朋友。

阿西尔对绘画很感兴趣,退休后,她报了绘画班,开始有规律地去上课。在绘画方面,阿西尔的审美比较传统,她不认可当时流行的怪诞、抽象的现代派技法,而更倾向于真实地反映世界。

这种关注现实的审美意识,让阿西尔非常注重观察事物。在课堂上,学习怎么观察,以及如何重现自己所观察的事物,让她感到兴奋。

不仅如此,在给模特画肖像画时,阿西尔还意识到,自己正在观察的,就是“生命”本身,是每一个存在的起因,它是充满奇迹的。

阿西尔具备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视角,即使在习以为常的活动中,她也能够看到截然不同的东西,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欢愉的体验。

在绘画之外,阿西尔还从园艺中找到了新的乐趣。她从小就热爱自然,尤其是跟着外婆打理花园时,经常去爬树,抓蝌蚪,摘李子和苹果吃,这些童年生活的记忆,让她觉得很美好。

不过长大之后,她去牛津上学,然后去伦敦工作,生活变得忙碌,虽然偶尔也会去户外走走,却再也没有参加过园艺活动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西尔重新投入到了园艺中。有一段时间,阿西尔暂住在伦敦的表妹家,表妹要去华盛顿工作几年,将家中的花园交给她照管。阿西尔将花园好好打理了一番,当亲手种下的第一株植物长大、开花之时,她开心极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阿西尔每逢晚上和周末,都在花园里劳动,花园逐渐变得绚丽多彩。劳作的过程,也让阿西尔从繁琐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变得神清气爽。

除了绘画和园艺,阿西尔坚持最久的爱好是阅读,到晚年时,她又发现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才能,这带给了她长久的喜悦和成就感。

阿西尔从小就热爱阅读,大学选择了文学专业,毕业后又进入了出版行业,一直都在跟书籍打交道。在当编辑的几十年中,阿西尔阅读了大量作品,偶尔也会为杂志写书评。在较为年轻的时候,她还写过一些故事,其中有一篇故事还赢得了《观察家》短篇小说奖。

不过,年轻的阿西尔,没有将写作当成毕生事业去追求。写作于她而言,起的是疗伤的作用。因为她将那些令她心碎的经历写成故事后,就感到自己仿佛被治愈了。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阿西尔因为没有疗伤的需求,就没有继续进行创作。

75岁退休时,阿西尔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创作自己的作品了。她其实非常喜欢写作,但基于她“写作是为了疗伤”这个信念,她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

几年后,阿西尔渐渐开始回忆过去的生活,偶尔会动笔写下几页,尤其会写一些出版公司初创时期的故事,以及她跟作家们打交道的趣事,这让她写起来很轻松,也很愉快。

就这样,阿西尔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写作,她的《未经删节》、《昨日清晨》等作品先后出版,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欢。在这个过程中,阿西尔体验到了纯粹的快乐。

并且,还让阿西尔感到庆幸的是,由于年纪足够大,经历足够多,她的心境平和,不太担心写作的结果如何,也不怕自尊心受损。因此,她能够简单地享受写作的愉悦,舒服地做自己。

图书出版后,阿西尔也会参与到推广图书的工作中,到各种场合去参加访谈,进行演讲。在这之前,她在公众面前说话会感到不自在,但是,由于要谈的是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经历,她有许多东西可以分享,不用担心冷场。并且,由于阿西尔的真实和真诚,她很容易打动听众,这也让她感到愉快。

在晚年时,阿西尔乐于尝试新事物,并获得了许多新鲜的体验和多方面的满足感,开启了一个新的生活阶段。

智者的人生经验

阿西尔一生未婚,也没有生育孩子,到晚年讲起这些时,她说自己不为此遗憾。不过,她的心意,并不是一直这样坚定的。

阿西尔在40多岁时,曾经迫切地想要孩子,也顺利怀孕了。然而很不幸,她在4个多月时遭遇了流产,并差点因此失去生命。

手术过后,阿西尔在病床上醒来,意识到自己挺过了鬼门关,感到欣喜不已。这次流产之后,阿西尔决定不再尝试成为一名母亲。

对于失去孩子这件事,阿西尔当然很难过,她也相信,如果孩子顺利降生,她会成为一个几乎完美的母亲,给孩子充分的爱。但是对于流产,她也能够接受。毕竟,在之前的许多年里,她没有想过要养育孩子,这次的经历也让她明白,拥有生命,并且保持完整的自我,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到晚年时,阿西尔喜欢和孩子们相处,也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她认为,正是因为自己不需要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才能与他们相处得和谐、快乐。

其实,无论决定是否养育孩子,还是在其他事情上,阿西尔很可贵的一点,就在于她不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后悔。

作为普通人,我们在一生当中,难免会迷茫,会犯错,或许到晚年再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也很容易为某些选择感到难过和遗憾。毕竟,我们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也最容易看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阿西尔了解人性,也正视这样的情绪,作为过来人,她总结出的经验是,面对生命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思考,明白既然后悔起不到作用,就尽可能不让自己陷入苦闷的状态中。

也正因为如此,阿西尔更关心该如何度过当下,把握眼前的幸福。

不过,阿西尔提到,她这一生确实过得很好,属于是幸运的那一类人,这样说或许会显得没有说服力,因此她讲了爱丽丝的故事。

爱丽丝的人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她是犹太人,从小跟随名师学习钢琴,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她嫁给了才华横溢的音乐人。

1939年,爱丽丝和丈夫、儿子一起被纳粹送进了集中营,丈夫不幸死亡,爱丽丝和儿子侥幸活了下来,返回家乡后,她发现大部分的亲人、朋友都遭到了迫害。

悲痛的爱丽丝搬到以色列,独自养大了儿子。她儿子后来成为一名大提琴演奏家,却在六十五岁时突然死亡。此后,爱丽丝一直独自生活在伦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爱丽丝大概会是一个阴郁可怕、孤独凄凉的老女人,因为丧失了太多美好的东西而对世界充满怨忿。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爱丽丝103岁时,英国《卫报》刊登了有关她的一篇访谈录。在文章中,她提到了集中营里唯一善良的纳粹邻居,在以色列的自由,在英国的快乐生活,以及每天能够弹奏钢琴的幸福和满足感……

在遭遇了这么多的痛苦之后,爱丽丝依旧保持乐观,并始终能看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这在阿西尔看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个体的遭遇或许各不相同,但是,在具体的境遇中,我们如何思考,如何看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人生选择和走向。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阿西尔说:“一本讲老年的书并不一定要以呜咽收场,当然也不可能锣鼓喧天。”

在走过大半生、处于人生暮年时,阿西尔没有情感泛滥,随意地抒情和感慨,也没有故作达观,试图给后来人一点慰藉,而是坦然又冷静地讲起那些或愉快或悲伤的往事,真诚地分享晚年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并经常有出其不意的自嘲和幽默。她甚至早早为自己想好了临终遗言,叫作:“没关系,不必担心未知。”

阿西尔基于真实经历的讲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老年生活的全新视角。

在书中,阿西尔有关衰老和死亡的思考,看待过往得失的态度,对生活趣味的尝试和发掘,都让我们看到,暮年的到来,当然会有挑战,但也并非全是可怕的事情。

我们能够做的,不是盲目地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也不是消极应对,只会恐惧和逃避,而是想办法,尽力让自己好好成长,也让自己好好地变老。

阿西尔的人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样本。她兼具艺术家的开朗奔放、洒脱不羁的内心世界,以及冷静自持、理性克制的品格。在她所处的年代,她属于是“叛逆”的一类人,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个人生活,她都没有遵照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而是在与世界的周旋中,坚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捍卫了独立的自我。

2019年1月,101岁的阿西尔,在伦敦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结束了她特立独行、明亮璀璨的一生。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