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因为私通楚王宠妃郑袖而被杀?看看学者们的考证奇文

七减一门历史 2024-03-15 13:12:57

对于楚辞领袖、大诗人屈原的死亡,目前所有的史册都记载他是因楚国衰败,忧愤投泪罗江自尽。

然而,近来翻阅书刊,意外发现几篇奇文。原来有学者“考证”出来屈原之死实是因为私通了楚怀王宠妃郑袖而被怀王流放,甚至其死也是因为怀王死后,继位的顷襄王为了掩盖自己其实是屈原与郑袖所生,非王室血统的丑闻而强迫自杀的!堪称强烈刷新了我的三观,居然可[偷笑]以这样解读历史人物?这情节简直比网络小说都要狗血!偏生作者还旁征博引,说得像模像样的。哈哈,您字多,您说得对!咱也不多解释,引用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大家权当看个网络奇文饭后一乐吧!(相关考证文章见于《文汇报》、《上海采风》等杂志,均发表于20多年前)

“。。。从许多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的一些民俗活动的迹象推断,屈原并不是死于自杀,而是死于谋杀。

屈原若果真如此玉树临风,得到郑袖大美女的青睐倒也不是不可能奥

人们用以证明屈原自杀的唯一证据,是他被放逐之后所写的著名诗篇《怀沙》,在这首诗里,他流露出自杀的心迹,并且还暗示人们:自杀的方式已经确定, 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但是,已经有一些研究者指出《怀沙》很可能是一篇仿作, 因为它的某些语言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如果这一论点能够成立,那么,屈原的死因就很值得重新加以审查。 为什么有人要伪造屈原的自杀遗书?只能有一种解释, 就是要转移人们的视线,掩盖他被杀的真相!

在屈原所生活的年代里,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例如,与他持不同政见的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是,由于屈原已经遭贬,除非极其特殊的原因,他们没有必要再派刺客去追杀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所以我们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推测。

众所周知,屈原曾经写过许多著名的脍炙人口的情诗,并且用女神的名字作为代号,如“少司命”、“云中君”、“湘夫人”和“山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湘夫人”,因为屈原对她投注了异乎寻常的钟爱和迷恋。

影视剧中的郑袖形象。在史书中,郑袖也是当时天下知名的美女

在楚辞名篇九歌的《湘夫人》一诗中,尽管屈原使用了隐晦的曲笔, 却还是露出了种种蛛丝马迹。第一,我们可以通过屈原的谦卑态度发现,“湘夫人”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出了屈原本人,这样,她就很可能是一个王室成员;第二,这个女人拥有惊人的容貌;第三,她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在荒郊野地秘密幽会,这表明她受到道德礼教的制约,也就是说她很可能已经出嫁。符合这三项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这点其实可以从“湘夫人”的标题中读出,“湘”就是楚国,“夫人”就是妻子。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郑袖并没有如期赴约。接下去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要么是由于她并不想为屈原冒极大的风险,要么由于她压根儿就不爱屈原。前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郑袖为了掩饰她与屈原的私情,并没有出面为屈原作过必要的辩解,也没有给予屈原以必要的帮助。即便如此,楚怀王还是掌握了屈原与其宠妃私通的证据(很可能就是通过《湘夫人》产生怀疑的)并极其愤怒地将屈原放逐到了南方,以分隔他与郑袖,使他们永世不得相见。

耐人寻味的是,十几年之后,也就是楚怀王驾崩之后,其儿子顷襄王即位,这使屈原大大地兴奋与激动起来,以为返回京城掌权柄的时刻即将来到。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却忽然“自杀”身亡,使人疑窦丛生。

被专家们一通考证就戴上了莫名其妙的绿帽,怀王心里苦啊

已有学者著文,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资料,介绍引用了《辞源》、《史记》、《左传》、《吕览》、《汉书》等大量考证以后指出:“否定屈原自杀,但并不否认其‘自沉'。这是因为“自杀’的涵义古今不尽相同,古代有赐死、自刑杀的法制,所以史籍中有许多自沉、自缢、自鸩、自刎者,名为‘自杀’,实为诛杀、弑杀、刑杀。”其作者认为:“屈原的‘自沉’是因触死罪而自刑”,“楚王下达了赐死沉江的命令”。作者还以屈原写于流放之中的诗篇为遗书证据,“鉴定为他杀”。

根据前面的推论,顷襄王很可能乃是郑袖与屈原所生,但巧妙地瞒过了楚怀王。这正是屈原感到欢欣鼓舞的原因,但屈原的政敌们早已充分意识到了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危险。他们一方面封锁消息, 不让顷襄王了解自己的身世秘密,另一方面则伪造或胁迫欺骗楚王发出对屈原赐死沉江的命令,派出武功高强的杀手,企图彻底消灭屈原。正是后者酿出了一场残酷的悲剧——刺客在汨罗江上乘坐龙舟追杀屈原,而屈原则乘坐另一条龙舟飞快地逃跑。然后,他最终还是落入刺客之手。他被装入麻袋,在捆紧成了粽子一样的形状之后投入江心。然后,他的政敌们伪造和散发了屈原的自杀遗书《怀沙》,一代英豪就这样殒命了!

当时,肯定有许多良知未泯的人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由于恐惧,他们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最后,一些聪明的人想出了办法。他们在每年屈原遇害的那天举行纪念这个伟大诗人的祭典,而在祭典上,用赛龙舟来隐喻当时的追逐与逃亡的激烈情景,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结局。其中,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麻袋,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将粽子投水,则象征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因此,把纪念屈原的节日称作“端午节”的原因就昭然若揭了:“端”,就是端正、澄清之意;“午”,就是“忤”的通假字,也就是指违反真相的谎言;端午节,就是澄清谎言的日子。热爱屈原的人们企图通过这个年复一年的日子,使后世的子子孙孙,有机会重演和目睹屈原遇难的情景。。。”

龙舟追杀大赛:快追!追上前面那条屈原的舟!

呵呵,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奇思妙想,这简直就是脑洞大开的网络小说情节啊——当然,咱也不敢断言说史书记载的就一定是真的,没准真是这个情节呢?只能留待历史大神们去继续发掘真相了!只是以后粽子怕是吃不下了,毕竟谁能面对屈原老先生的肉体还下得去嘴啊![笑哭]

0 阅读:2

七减一门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