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他非常可恨,但也有可怜之处

邓海春 2021-10-21 11:13:02

提到“汉奸”,或许绝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影视剧当中那些面容可憎、阴险狡诈,出卖同胞换取荣华富贵的败类。其实,汉奸并非抗战爆发后才有,而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汉奸”中行说的故事,他虽是汉奸,但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中行说生于燕地,汉文帝时在宫中担任宦官。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冒顿单于去世,其子稽粥继位,也就是老上单于。为了维系与匈奴的和平关系,汉文帝便从宗室中挑选了一女作为和亲公主远嫁匈奴。或许是考虑到中行说生于燕地,对北方比较熟悉,文帝便将其作为了公主的“赠品”,要求他一道前往匈奴。

对于前往匈奴,中行说没有半点兴趣,当即表示自己不愿意去,但他作为一个小小宦官又怎能违抗皇帝的命令,所以最终还是被强行送去了匈奴。临行之际,怀恨在心的中行说表示:“必我也,为汉患者。”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逼我去,那我一定会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对于一个无名小宦的话语,当时的汉朝并没有人在意,但中行说却并非只是在说气话。他一到匈奴就投降于老上单于,并在此后尽力辅佐,得到了单于的器重。老上单于去世后,中行说又侍奉军臣单于,同样很受宠信。

相比于文明高度发达的汉朝,匈奴仍然处于穿戴野兽毛皮、使用简单乳制品的阶段。因此,中行说到来之前匈奴人很喜爱来自汉朝的衣服和食品。中行说见状,当即表示如果在生活必需品上依赖汉朝,那么汉朝只需要提供少量物资,就能让匈奴人纷纷归附。

为了避免匈奴人继续喜爱汉朝衣食,中行说提出应该穿着汉朝衣物奔驰在杂草荆棘中,以展现其不如匈奴毛皮服装结实牢靠;将汉朝食物全部丢掉,以表示这些食物不如匈奴食品方便、美味。总之,中行说为了将自己被汉朝抛弃后的怨恨传达给全体匈奴人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汉货”运动。

除此之外,中行说发现匈奴人在计数方面还很原始,为了方便计算人口、牲畜,他教授给了他们“左右疏记”,也就是分条记载的方式。汉朝给单于送信时使用一尺一寸长的尺牍,上书“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以及送来物品的数量、想要传达的话。中行说见状,便让单于使用一尺二寸长的尺牍,盖上规格更大的印章,并写道:“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言辞十分倨傲。

汉朝使者来到匈奴后,曾批评匈奴社会歧视老年人,只有具备战斗力的年轻力壮者才可以享受绝大部分物资。中行说当即辩护称,汉朝士兵出征时年迈的父母往往都会将最好的东西交给孩子,匈奴不过是人人都知道战争的重要性,年老者让出物资,也是为了让年轻力壮者有能力保护自己,这并非歧视。

被中行说辩驳后,汉朝使者又说匈奴父子同住一个毡房,父亲死后儿子以母亲为妻子,如果有人去世那他的妻子则会被自己的兄弟迎娶,这是缺乏礼数的表现。对此,中行说又辩护称匈奴纲常混乱但目的是延续自己族群的后代,而“中国”,也就是古代的中原地区虽然讲究礼数,但礼数一来使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远,从而引发争端;二来导致上下级之间矛盾逐渐积累加深。

中行说的一番说辞虽有少许道理,但更多是诡辩加上强词夺理,只不过是为了贬低汉朝,美化匈奴。然而,当汉朝使者打算继续辩论时,中行说为了不被难倒干脆直接让汉使闭嘴,并表示汉朝只需要准备好要进贡给匈奴的物资,并且保证其份量足够、质量优秀,否则等到庄稼成熟,匈奴铁骑就会南下,将即将成熟的庄稼践踏殆尽。

和离开汉朝时一样,中行说的这番威胁也并非只是说说而已,他日以继夜地教导可汗,将自己了解的汉朝情报尽数告知,并且想方设法壮大匈奴,伺机为自己复仇。前元十四年(前166),匈奴十四万骑兵南下,杀害边境无数百姓,又掳掠了大量人畜。汉朝虽然出动大军,但只能是在驱逐敌军出境后遣使议和。

对于中行说的结局,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毫无疑问这个背叛汉朝的“汉奸”确实实现了自己当年的“誓言”,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客观来说,当年的中行说表达了对去匈奴的强烈反对,是在反对无效后才对汉朝产生了怨恨。不过,他一心为自己复仇,导致了匈奴壮大,无数无辜的百姓因此惨遭匈奴人屠杀掳掠,这是他无可推卸的罪孽。

1 阅读:730
评论列表
  • 2021-11-06 20:05

    伍子胥:吾必覆楚!申鲍胥:勉之!子能覆之,吾必能兴之。都是言而有信的人。[呲牙笑]

  • 2021-11-15 02:50

    他没有错,是汉朝先负的他。文景二帝不识人。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