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五台县耿镇红石头村,因家境极度贫寒,自幼即跟随父母亲挨门乞食,沿街讨饭,甲村流浪,乙村漂泊。白天,逢门就进,叫爷爷,唤奶奶,讨吃要饭。黑夜,栖宿破庙,求佛爷,祈菩萨,神灵默佑。竟这样,铺地盖天,熬星星,盼月亮,盼至东方日出,依然挨门逐户,讨吃维生。
常文8岁那年,即光绪十年(1884年),他与父母亲来到五台山塔院寺讨饭,恰巧,适逢一位和善的老僧人,观常文生得出奇,眉目清秀,聪明伶俐。唯因饥寒所致,促其容颜憔悴。老僧人发于慈心,便与其父母商量,要常文在塔院寺出家,让可怜的孩子不再沿街要饭,归于佛门大有好处。父母完全同意,常文即在塔院寺出了家,就拜这位老僧人为师。继之,老僧人将常文送到塔院寺的书房里念书。
常文由一个挨门逐户讨吃的小叫化子,成为塔院寺书房里的小学生。常文在书房里,日以继夜,发奋读书,他如饥似地攻读文学、经学。他才华超群,博览群书,争求深解,他勤学好问,写诗作文,博得老师的偏爱。老师精心培养了他多年,使他成为塔院寺书屋里的独一无二的好学生。
由于常文和尚学得了较渊博的文化知识,对佛教事业有研究,诸如讲经说法、管理经营寺庙,都已精通。所以,他历任塔院寺的钱粮库、维那、当家和尚。
常文和尚在五台山僧尼中有了相当高的威望后,于1931年至1938年初,历任五台山副僧会长7年,于1938年开始任正僧会长1年。后因五台山传统常规之惯例决定,正僧会长只能由显通寺方丈和尚担任,故常文仍任副僧会长。
常文和尚在任五台山副僧会长期间,为五台山僧尼和民众办了不少好事,其中特大的一件好事,就是建筑了一座普济桥。
当时,五台山的营坊街与太平街之间,相隔一条50米宽的河水,此河系两街往返过径必经之地,来往行人诸多不便,特别是每逢夏秋季节,不时发生断绝交通,冲伤人命的事故。常文认为,必须建筑一座桥梁,使其畅通无阻,且不发生事故。于是在他的倡导下,以台怀镇六路民众为主,塔院寺为辅,筹集资金,建筑了一座石拱大桥,名曰:“普济桥”。
当人们每每走桥过河时,口中赞叹地说,这桥是常文和尚修的,他为五台山的人办了好事。此一功德,水留五台山僧尼和民众心中,流芳百世。
常文和尚于1948年圆寂于塔院寺的下属小庙一一万佛阁,世寿72,僧腊64,美名留人间。
是什么高,他搞清楚了佛陀是怎么成佛的么?他能分辨善恶么?还是发扬光大了坑蒙拐骗偷,或者像弘一那样厚颜无耻
阿弥陀佛[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