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寇准:刚直性格带来了地位和名声,也让其仕途充满坎坷

邓海春 2021-10-26 10:05:27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历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官,两度出任宰相。寇准在历史上的形象十分正面,虽然其多次卷入与其他大臣的争斗,但由于其正面的形象,常常能够在失败后得到旁人的同情。寇准为官做事十分刚直,这种性格一方面给他带来地位和名声,另一方面也使其仕途充满坎坷。

太平兴国五年(980),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在参加殿试前,有人给寇准支招,宋太宗任用人才,喜欢用年纪稍大些的。基于宋太宗的这个特点,周围人就让寇准虚报几岁,来增大录取的概率。寇准听后没有同意,寇准这样说:“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可以说还未完全入仕,寇准刚直的性格就完整的体现了出来。

寇准的刚直可以说毫无尺度可言,最著名的就是“挽衣留谏”事件。寇准向宋太宗大胆进谏,可能因为言语太过直接,把宋太宗听得大怒而起,转身就要回后宫。寇准一着急,不顾君臣之礼,一把抓住宋太宗的衣角,把宋太宗重新劝回龙椅,听完寇准的谏言。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所以有人说,寇准幸亏遇到个明事理的宋太宗,否则,哪有什么“名相”可言。宋太宗被寇准“抓”回来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由此看出了寇准的忠君爱国之心,甚至夸赞寇准:“联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郑公也。”

虽然宋太宗十分喜欢寇准,但架不住寇准的刚直太极端了,与其他大臣甚至皇帝,因为一点事情当面争吵都是常事。典型的例子就是寇准与比其年长的枢密副使张逊时常意见不和,向皇帝奏事时,经常相互对立,“互相诋毁”。

淳化三年(992)有一天寇准和同僚温仲舒一同到郊外游玩,突然一个疯子跑到二人马前,高呼“万岁”。寇准比较粗心,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可右羽林大将军王宾与张逊私交甚密,听说这件事后就告诉了张逊。张逊让王宾向太宗奏报了此事,寇准得知后辩称,当时我和温仲舒都在,而现在王宾受张逊指使,只奏报臣一个人,可见其居心叵测。张逊也不甘示弱,二人就这样在宋太宗面前吵了起来,最终太宗大怒,将张逊贬为右领军卫将军,寇凖也被贬为青州知府。虽然不到两年寇准就被召回京师,但他的这种行为让皇帝十分讨厌,就因为他太过于刚直,太宗说他“交构是非,烦黩公上”,真宗也批评他“无大臣体”。

寇准最后的结局也与他刚直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澶渊之功后,寇准在朝中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导致许多官员都嫉妒他。一次,王钦若同真宗聊起澶州一战,王钦若对寇准当时的行为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说寇准在关键时刻把真宗作为赌博的“孤注”。这一下使得原本就对寇准有所猜忌的宋真宗坐不住了,景德三年(1006)二月,宋真宗将寇准贬为陕州知州。直到王钦若等人被免官,王旦接任宰相,在王旦的美言下,寇准才重新回朝任职。

天禧三年(1019),在吏部尚书丁谓的推荐下,真宗再次起用 58 岁的寇准为相。丁谓虽然名声不是太好,但对寇准还是十分恭敬的,一度想要拉寇准为同党。一次,寇准、丁谓等人在中书省吃午饭,寇准的胡须被菜汤弄脏,丁谓躬身用衣袖帮忙擦拭。寇准非但不领情,反而嘲笑丁谓:“参知政事是国家的大臣,怎能为官长拂胡须呢?”丁谓顿时无地自容,尴尬万分,虽然丁谓当场没有发作,但暗中对寇准怀恨在心,发誓要报复寇准,二人之间的斗争也逐渐展开了。

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因风疾无法理政,刘皇后趁机把持朝政。当时寇准一方希望能保扶太子,使赵宋皇权能够顺利传承。而丁谓一方则支持刘皇后干预朝政,从而争取更大的权力。寇准趁着入宫看望真宗的机会,建议由皇太子摄理国政,并“择方正大臣为羽翼”而非丁谓等奸佞之人。真宗接受了寇准的建议,但二人计划遭到泄漏,在刘皇后、丁谓等人的操控下,寇准被罢免相职,并被授予虚职太子太傅,封莱国公。之后在丁谓的挑拨下,朝廷将寇准一贬再贬。真宗死后,丁谓趁刘皇后主政的机会,将61岁的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最终寇准在年过花甲之后客死雷州。

0 阅读:317
评论列表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