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6年秋,薛泽被免相,公孙弘正式成为新的大汉丞相,同时被封为平寿侯,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丞相封侯之人。
公孙弘封相之时已是风烛残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为官经验,是一个极其圆滑且精通厚黑学的丞相。
公孙弘熟习文法吏事,并且又精通儒家之道,正符合汉武帝的要求,因此深得汉武帝信任。
公孙弘将儒家的“三心”做到了极致。
儒家讲求百善孝为先,孝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公孙弘生母死的早,他像侍奉亲妈一样孝顺后妈,更在后妈死后为后妈守孝三年,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其少有的。
儒家的第二颗心是廉心,讲求廉洁清明。
公孙弘作为大汉王朝皇帝之下的第一人,经常对下属说,皇帝最大的弊病是心胸不够广大,而人臣最大的弊病是不够节俭。
公孙弘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
公孙弘每顿饭只有一个荤菜,只吃粗米,晚上睡觉只用一块布当被子。
公孙弘对自己省吃俭用,对朋友却十分慷慨。朋友有困难,他必慷慨解囊,全力帮助,以至于家里没有任何积蓄。
我们前面提过一个叫做汲黯的人,他是当时朝中最敢直言劝谏的官员,其劝谏的力度可以和后世著名的魏征相提并论。
汲黯曾经在朝堂上当面指责公孙弘太虚伪了。
公孙弘对汉武帝说,朝中众大臣,跟我关系最好的就是汲黯了,他今天指责我太虚伪,那我只能承认这是我的缺点了。身为丞相,只拿一块布当被子盖,确实有沽名钓誉之嫌。我听说,管仲在齐国为相之时,娶妻无数,生活奢侈程度甚至超过了国君齐桓公,但是他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晏婴在齐国为相之时,吃饭不吃肉,给小妾做衣服也不用丝绸,也辅佐齐景公大治齐国,可见丞相吃什么穿什么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影响。现在我做丞相,拿布当被子盖,只是给文武百官做个表率,让大家都节俭而已。如果非说我虚伪,那我也承认。不过不得不表扬一下汲黯对陛下的忠心,如果他不说,陛下也不会知道我的这些事。
汉武帝因此觉得公孙弘谦逊有礼、大度能容,更加看重他了。
儒家第三颗心是察心,也就是察言观色。
公孙弘议事,总是不先发言,让别人先说,他在一边观察汉武帝的脸色。汉武帝的脸色好看,他就顺着那人的意思说;汉武帝的脸色不好看,他就反着那个人的意思说。总之,公孙弘从来不提与汉武帝想法不一的意见。
试问,如果你是汉武帝,身边有个这样的人,你喜不喜欢?
公孙弘所做的一切都很好呀,看来这是个好丞相呀。
列位,公孙弘所做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他实际上是个卑鄙小人。
比如前面我们说过的主父偃,就因为在是否建立朔方郡,是否要重修长城,是否要向北方大移民这个问题上二人出现了分歧,并且主父偃最终获得了胜利,公孙弘就怀恨在心。最后,终于找到机会落井下石,害死了主父偃。
再比如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据传二人原来关系非常之好。后来,就因为董仲舒得宠,公孙弘就开始处处针对董仲舒。
有一次,汉武帝要找人出任胶西王刘端的相,公孙弘就极力推荐董仲舒。
大家可能要说了,这不是捧董仲舒吗?
那是因为大家不知道事情的内部真相,这个胶西王刘端可不是个好人,到他那里做相的人都会不明不白的死去,因为他要掩盖自己的恣意妄为与贪赃枉法。公孙弘推荐董仲舒去胶西王那里,实际上就是为了借刀杀人。
不过公孙弘这回失算了,因为世间有一个定理,叫一物降一物。
董仲舒到了胶西相位上,居然把胶西王刘端教好了。
胶西王刘端改好后,董仲舒就辞去了相位,从此隐居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