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作为几千年来忠义和智慧的化身,“诸葛亮”这三个字已经成为无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从白帝城托孤、六出祁山再到星落五丈原等,诸葛亮用他的一生回报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不过,“智多近妖”的诸葛亮可能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早已在他出山时,就被水镜先生用十个字命中,暗示了他的结局。那么,水镜先生究竟说了什么呢?
水镜先生名叫司马徽,精通奇门经学,不管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历史上,都有他存在的痕迹。“水镜”这个名字其实也是他一生的最好诠释。
东汉末年,司马徽出生于颍川。他自小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在大多数人看来,他学成之后定会踏入仕途,报效朝廷,但他却不愿卷入动荡之中。
所以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平静的生活,以采集草药和捕鱼为生,虽然生活艰难清贫,却乐在其中。
司马徽淡泊名利,但江湖处处有他的传说。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想将司马徽纳入麾下,帮助他们完成大业。
不过,司马徽早就不问世事,就连刘备亲自去找他,与他彻夜长谈,也不能打动他。
当然,这样的结果也在刘备的预料之中,所以,他只想要得到司马徽的指点,帮他拨开迷雾。司马徽则向他推荐了:卧龙和凤雏,也就是诸葛亮和庞统。
此时的刘备确实无人可用。虽然关羽和张飞两兄弟,但没有谋士在背后为他指点迷津,把控方向。
之前有徐庶,却没想到被曹操“挖墙脚”,无奈之下,只能寻找其他谋士,便有了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事。
不过,等到诸葛亮真正出山为刘备谋划天下时,司马徽却说:“虽得其主,未逢其时,惜哉!”这是为何呢?
得其主
刘备最初以兴复汉室为理由招募人才。只不过刘备是不是汉室后人还值得商榷,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不言而喻。
水镜先生也肯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真诚态度。而且刘备身上也有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陈寿曾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在三国中,刘备慧眼识人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绝,甚至远在曹操之上,因为蜀汉一方中,十有八九的人才都是刘备发掘出来的。
关羽和张飞自然不用多说。而诸葛亮在天下名士中享有盛名。为什么只有刘备采取行动,并且成功了呢?
除了刘备此时急需谋士外,更在于曹操、孙权此时“看不上”诸葛亮,让刘备成功捡漏。
诸葛亮除了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外,也知道他如果加入孙权和曹操一方,难以最大力度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顺势加入刘备一方,成就“三顾茅庐”这一段佳话。
未逢其时
诸葛亮出山负责刘备之时,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身边还招揽了众多名将,可以说是掌握了半壁江山,北方初定。
孙权拥有战无不胜的水师,文有张昭,武有周瑜,整体表现稳定。但刘备此时却连自己的一块固定地盘都没有。
现在剩下的无主之地只有荆州和益州,益州虽然是沃土千里,却只适合拿来偏居一隅,想要以此为据点,统一天下,才是“难于上青天”。
虽然诸葛亮后来帮助刘备不断招募人才,培养出了费祎、董允等人,但这些努力并不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更不用说荆州失守、夷陵战败导致蜀国的实力大打折扣。诸葛亮想通过北伐,为蜀国赢得喘息时间,但北伐的一次次失利,反倒让他自己殚精竭虑,身死五丈原。
总之,从诸葛亮一生来看,或许真的应验了那句“虽得其主,未逢其时,惜哉!”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北方已有曹操统一,那里是中国的经济、人口、文化中心,实力摆在那里。所以是卧龙不得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