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宣布优化“仅退款”:别在机制设计上“偷懒”

胜卿说商业 2024-08-07 03:38:40

前几天,淘宝宣布调整“仅退款”策略,并于8月9日正式生效。

此次的调整主要是给予商家更多自主处置权,不再陷入被恶意退款“绑架”的被动局面。

从质疑、理解、成为拼多多,到现在超越拼多多,淘宝走了不少弯路。

推出“仅退款”没有收获用户意料中的如潮好评,反而引得大批商家的抗议,甚至“退坑”。

很多人认为“仅退款”机制有问题。实际上,是相关决策者在机制设计上“偷懒”,走弯路是必然的。

1

淘宝“仅退款”新规

给商家更大自主权

“仅退款”最早是从拼多多开始的,早些年大家都觉得拼多多从淘宝京东两位电商老大哥面前就是“班门弄斧”,抢夺市场份额很难。

谁知拼多多后来居上,今年市值已经赶超阿里。蔡崇信也发文承认“阿里犯了错”,没有搞清楚用户到底是谁。

在意识到平台用户流失严重后,淘宝紧跟着推出了“仅退款”政策。

淘宝这一举动是在向拼多多看齐,“仅退款”也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留住用户的标配,但机制漏洞却害苦了商家。

“仅退款”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滋生了大量恶意下单的“羊毛党”,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

社交平台上,不少商家晒出“仅退款”带来的损失、公开吐槽平台判罚有失公平等,甚至起诉“仅退款”的消费者。

而淘宝这次对“仅退款”的优化主要有3点:

1、升级已收到货仅退款的异常行为识别模型,拒绝有异常行为的仅退款诉求。

2、对店铺综合体验分≥4.8分的商家,平台不会通过旺旺主动介入、支持收货后的仅退款,而是鼓励商家先跟消费者协商。

3、优化了仅退款申诉环节,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商品进行抽检,以保障商家权益。

也就是说,对于高体验分的商家,可以获得更大的自主权,更好地控制退款流程。

而低体验分的商家可能仍需遵循原有的退款流程,以确保消费者权益。

这样来看整体更加公平,卖家少受委屈,买家的权益也能得到保障。

2

不要为了设立“仅退款”

而设立“仅退款”

在淘宝实行“仅退款”前,拼多多“仅退款”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其中的问题显而易见,淘宝的相关决策者不可能看不到。

“仅退款”引发诸多争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关决策者在机制设计上“偷懒”,简单粗暴地把“仅退款”手段当成了目的。

仅退款是一种手段、方法。

目的是什么?是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平台的美誉度和活跃度。

如果奔着这个目的出发,决策者必然要全盘考量这个平台的各个利益相关者。

卖家和买家都是构建平台生态的一份子。

我们不能以榨取卖家的利益去讨好买家,也不能牺牲消费者的权益去留住商家。

而这场闹剧看起来为了“仅退款”而仅退款,因为拼多多有,我们也要安排上;因为拼多多是偏向消费者,所以我们也这么偏向。

明明有共赢的玩法,但无底线地偏向买家或买家,只会把这场交易变成没有赢家的“零和博弈”,钱也流向了不会对平台产生任何积极贡献的“羊毛党”手中。

3

看清问题的本质

辨别是“方法”,还是“目的”

细想下,这是很多企业在学习别的企业时所犯的“通病”:

看到优秀的经验习惯“拿来主义”,习惯“偷懒”。

如果没有思考这套经营动作成功背后的逻辑和适用条件,往往会陷入“照猫画虎”的陷阱。

1、盲目跟风:企业往往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成功案例吸引,试图复制其模式,却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差异。

2、缺乏创新:在模仿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导致策略缺乏差异化,无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3、忽略目标群体:过于关注竞争对手的做法,而忽略了自己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期望。

4、忽视长期影响:短期的模仿行为可能带来暂时的好处,但却忽视了长期发展所需的战略规划和品牌建设。

比如小米的成功带火了“新媒体营销”这个词,但在雷军的认知里,他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是沟通方式的彻底革命。它不是和用户交朋友的目的,而是和用户交朋友的手段。”

小米营销成功的本质,不是小米的营销手段有多厉害,而是和用户构筑了持久的信任关系,新媒体是拉近沟通关系,经营信任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有的企业在进行降本增效时,以为把成本降下来就完事了,实际上,降本只能短暂地解决你的财务问题,“增效”才是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做一项决策前,要想想这件事靠不靠谱,就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确定行动背后的动机,确保目标清晰并且与整体战略一致。现在这个动作是必要的吗?考虑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当前的行动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的核心,或者它只是暂时缓解了症状。还有改善的可能吗?思考是否存在更好的方法来达成目标,持续改进是成功的关键。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你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一项决策是否合理,并确保所采取的行动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

0 阅读:43

胜卿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