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平台规则所限,只有当您与我有很多互动,才会被认定成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加个“关注”,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谢谢!
文|
编辑|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大唐第七任帝王唐玄宗李隆基继位。
开元元年(713年)八月,他一举剪除左右朝政的太平公主集团,彻底掌握了帝国权力。
此时的大唐,经过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两任帝王、八年左右的折腾,朝政已日渐紊乱。
这两人的父亲、母亲均为皇帝,又都是两度称帝,这履历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从遗传基因上看,他们具有一定的明君潜质,可心思都没放在治国理政上。
李显一门心思讨好妻子、女儿,用以还清他长期幽禁期间欠下的亲情债。李旦则根本不想做皇帝,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
大唐这艘从乱世中涅槃而出劈波斩浪的巨轮,在他们的掌舵下陷入短暂的停滞!
奢靡之风弥漫整个社会,文官结党营私,武将不思进取,请托贪贿泛滥,劳役连年不断。
原本臣服的突厥、契丹先后背叛,不断侵扰大唐边境。吐蕃在经过内斗的低迷后,又开始在河湟一带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曾经那支野战无敌的唐军却是江河日下,在对外作战中屡遭败绩!
好在两人主政时间不长,也均非恣意妄为之人,加之又有太宗、高宗、武则天数十年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做保证,国力仍然雄厚,没有像后世“安史之乱”那样伤及元气,一切都还来得及!
28岁的李隆基踌躇满志,一心想要挽回颓势,重振大唐雄风!
【01】骊山演兵,整肃军纪
一个人的经历如何,直接决定着他日后的格局与眼光!
李隆基是李旦第三子,八岁时母亲窦妃遭人陷害,被武则天处死,他与父亲一同经历了十多年提心吊胆的生活。
成年后,他先后在朝中担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卫尉少卿等职,25岁时外调为潞州别驾(相当于副市长)。
他见证过无数次宫廷间的明争暗斗,感受过世态炎凉,接触过底层社会,也结识有许多交情不错的基层官吏。比如前县尉刘幽求、工匠头头钟绍京、候补官员王琚等人,后来都成为他除掉韦后和太平公主集团的得力助手。
他虽贵为皇子皇孙,但又不是生长于深宫的纨绔。
多变的人生经历让他成熟,复杂的政治生活使他清醒。这样一个出生即是顶点,后天又经历练的人无疑是可怕的!
他对帝国现状有着透彻的认知,想要稳固江山社稷,军队无疑是首要目标!
十月初一,他在召见长安周边县令,郑重告诫他们务必体恤百姓后。即刻亲临新丰(古县名,位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于当月十三日,在骊山脚下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军事演习。
这次演习,共有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万军队参加。各路唐军在指定位置扎营设寨,旌旗连绵不断,横亘五十余里。
如此壮观的场面,李隆基脸上却毫无喜色。在他眼里,唐军号令不一、军容不整、士气低迷,哪里还有一点雄师劲旅的样子。
他心里清楚,对待这帮骄兵悍将,没点手腕是不行的。随即当即板下脸来,令人将兵部尚书郭元振拉到军旗下斩首。
宰相刘幽求、张说赶忙跪伏于他的马前,替郭元振求情:“元振立有大功,不能杀啊!”
李隆基勉强同意,把郭元振流放新州(广东新兴县)。
接着,他又下令处死主管礼仪的给事中唐绍。
其实李隆基也没打算杀他,只想同处理郭元振一样,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可金吾卫将军李邈因与唐绍平时有些过节,竟不等有人讲情,立即宣旨斩杀。
两位大臣,一个流放远方,一个命丧当场。消息传来,全军震恐!只有左军节度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两军巍然不动。玄宗深为叹服,褒奖了他们。
事后,玄宗免去了李邈官职,并下令终身不予起用。
这次演习有力震慑了唐军将士,让他们见识了最高统帅的杀伐果决,军中散漫骄狂的习气大为好转,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开元二年(714年)二月初七,距骊山演兵刚刚过去四个月,边境狼烟再起。
突厥可汗默啜派儿子同俄,以及妹夫火拔、石阿失毕,率军包围了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突厥在这些年里与唐军交战胜多败少,打心里轻视唐军。嚣张跋扈的同俄,独自一人骑马来到城下叫阵。
这样的方式估计他已用过多次,虽然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却是极强。只是这次他选错了时间,遇到了不该遇到的人。
时任北庭都护郭虔瓘出自将门,高宗时从军入伍,长期镇守边防。受到家风熏染,其人胆大彪悍。武周时期,曾率军向西追杀由吐蕃人拥立的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接连攻陷中亚古国拔汗那十六座城池。
中宗、睿宗以来,皇帝和朝中大臣忙于窝里斗,没人顾得上远在千里之外的边防。遭受冷遇的他,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混日子。
骊山演兵消息传来,让他大为振奋,他敏锐的察觉到,在继太宗、高宗之后,属于武将的第二个春天就要来了!
长期与突厥作战的经验告诉他,同俄肯定会搞一出单骑叩关的戏,早已安排勇士提前埋伏在道路两旁。同俄刚到城下,还没来得及张嘴叫骂,就被突然现身的伏兵斩落马下。
站在后面观望的突厥军队,眼睁睁看着主帅被人砍倒,拖进城内。慌了神的他们匆忙派人交涉,愿用所有粮食赎回同俄。听说他已身死,谁也无心再战,放声痛哭着离开。
石阿失毕担心回去会遭到默啜处理,带着他的老婆投降了唐军。被玄宗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加封燕北郡王。
西北方向有了郭虔瓘这样的宿将,让玄宗既放心又满意。
恰值安北大都护空缺,玄宗经过权衡比较,指派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王晙,兼任安北大都护、朔方道大总管,统领丰安(今宁夏银川永宁西)、定远(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三受降城(位河套北岸)等地军队。
王晙,科举入仕,文官出身。有过军中履历,出任桂州都督期间,受到民众爱戴,专门为他歌功颂德。让这样一个熟悉军政事务、能够独当一面的人镇守北疆,无疑最为合适。
王晙到任后,把都护府迁到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西),指挥士卒屯田戍守。在不久的将来,他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玄宗的独到眼光!
三月份,西突厥酋长都担占据碎叶叛唐。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率军征讨,干净利落的攻克碎叶,一举击斩都担,降服其部落两万余帐。
阿史那献,是武则天所立首任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
长寿元年(692年),阿史那元庆遭酷吏来俊臣所杀,阿史那献也被流放崖州(今海南三亚),直到长安三年(703年)才被召回。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出任碛西节度使,成为大唐分管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阿史那献在此之前寸功未立,朝廷让他分管西域,看重的无非是他的姓氏,以及阿史那家族在西突厥中的影响力。
同样一个人,更换了领导却像突然焕发了活力,阿史那献自此一路开挂,成为玄宗时期一代名将。
开元三年(715年),监察御史张孝嵩奉命到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巡查。
他虽身为文臣,却满怀一颗为国开疆的雄心壮志。回朝后,他向玄宗陈述了在西部边防的所见所闻,以及经营西域的必要性,主动请求前往西域考察,得到玄宗批准,并授予他相机行事的权力。
在大漠以西极遥远的地方,有个叫拔汗那(今费尔干纳盆地)的国家,也就是汉朝所说乌孙,归附大唐已有很长时间,时任国王遏波之。
吐蕃与大食(阿拉伯)都想控制西域,便联合起来扶持阿勒达为拔汗那国王,出兵攻打遏波之。遏波之打不过他们,逃到安西都护府(治龟兹,今新疆库车东)求救。
张孝嵩恰好也在,对都护吕休璟说:“不救不足以号令西域。”随即集结起周边散居的各部落联军一万余人,从龟兹向西进发,长驱直入数千里,先后攻陷数百城,抵达拔汗那所辖连城,阿勒达就盘踞在这里。
张孝嵩身披甲胄亲自督战,指挥士卒发起猛攻。从上午战至黄昏,接连屠灭三座小城,俘获斩杀数千人,阿勒达抵挡不住,仅带数名随从逃入山谷不知所踪。
张孝嵩派人檄告邻近各国,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相继遣使请降。铁血大唐的声威在没落了数十年后,再次响彻西域!
这一战的传奇性,堪比发生在贞观末年的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标志着大唐尚武精神的回归,那支野战无敌的唐军满血复活!
让我们先记住郭虔瓘、王晙、阿史那献,以及张孝嵩这四人名字,将来的他们还会隆重出场!
【02】先败后胜的首任节度使薛讷
薛讷,将门之后,父亲是勇冠三军的名将薛仁贵。他生于贞观末年,武周时入仕,做过城门郎、蓝田县令等职。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进犯河北。武则天因薛讷家世显赫,把他提拔为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让他率军阻击突厥。因作战有功,晋升幽州都督、安东都护。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睿宗李旦任命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大都督,全面统领幽州地界军政事务,成为有唐以来第一位节度使。
薛讷镇守幽州,从不主动招惹事非,突厥也不敢前来进犯。守边二十多年,阖境安然无事。在时局动荡的情形下,确保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先天元年(712年),薛讷的部属,燕州(属幽州管辖,今北京西南)刺史李琎因对薛讷不满,在宰相刘幽求面前诋毁薛讷。
刘幽求向玄宗推荐左羽林将军孙佺取代薛讷,将薛讷调整为并州(山西太原)长史。
孙佺太想证明自己,一经到任,就打着恢复营州(辽宁朝阳)的名义,统率所部两万八千唐军东击契丹。结果在冷陉(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西北)一带遭遇伏击,全军覆没。孙佺也为契丹所擒,献给了突厥,被默啜可汗下令处死。
契丹世居辽西,贞观年间归附大唐,太宗在其地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归营州管辖。武周时期,营州都督赵文翙失政无道,凌辱契丹。时任松漠都督李尽忠不堪压迫,率领契丹起兵造反,攻陷营州,杀死了赵文翙。
后来虽然在突厥配合下,扑灭了这次起义,但营州建制一直没有恢复。
冷陉之战失利后,有人找到薛讷,劝说他:“现在东边的靺鞨、奚、霫等部落一直想要投靠大唐,只是因为营州没有恢复,才不得不依附突厥。如果营州重建,他们一定前来归化。”
薛讷相信了他的话,奏请玄宗进击契丹,恢复营州。
玄宗也因冷陉一役败的太惨心里窝火,两人随即一拍即合。群臣大多认为此举不妥,玄宗为了表明态度,晋升薛讷为宰相出兵征讨,堵住了大家的嘴。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薛讷与左监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统兵六万,从檀州(今北京密云)向契丹聚居地进发。
走到滦水(河北承德西湾河)附近的山谷时,契丹伏兵四起,把唐军控制在狭窄的山谷里动弹不得,又呐喊呼啸着自山顶向下发起攻击。
唐军受到地形所限,兵力优势无从发挥,被打得大败,死伤四万余人。薛讷仅率数十骑突围,被契丹人嘲笑为“薛婆婆”。
打了大败仗,自然要有人担责。薛讷很不地道的把锅甩给了李思敬等八名将领,玄宗下诏将这八人斩于幽州,把薛讷削职为民。
唐军两次战败,士气低迷。八月二十日,吐蕃宰相坌达延、大将乞力徐又统率十万大军进犯临洮(今甘肃定西泯县),盘踞于兰州,在渭源一带抢掠牧民马匹。
这次进犯其实早有预兆,五月份时,坌达延曾致信给大唐宰相,请求派前朔方大总管解琬,到黄河河源(今青海玉树曲麻莱县)勘正国界,然后缔结盟约。
此时解琬已经退休,玄宗重新任命他为左散骑常侍前往处办。解琬熟知吐蕃习性,提醒玄宗:“吐蕃并不是真想恢复和平,一定有什么阴谋。请在边境地区屯驻十万军队加以戒备。”
六月十一日,勘界完成,吐蕃宰相尚钦藏到长安呈献结盟文书。
吐蕃把和谈结盟做的非常真实,体现出他们渴求和平的诚意,而实际上早在边境集结重兵,企图趁大唐不备发动袭击。
好在玄宗采纳了解琬意见,已经有所准备。
得知吐蕃进犯,玄宗重新起用薛讷,让他以平民身份代理左羽林将军,兼任陇右防御使;并安排右骁卫将军常知运、太仆少卿王晙做他副手,共同对付吐蕃。
吐蕃没有达成战役行动的突然性,只好与唐军在边境线上形成对峙。
十月初,吐蕃再次挑起事端。玄宗下令进攻,王晙与所部两千将士从中受降城(今内蒙包头西)赶来参战。
此时,吐蕃的十万余军队在岔达延指挥下,屯驻于大来谷(甘肃临洮西北)。薛讷的唐军在距大来谷以东二十余里的武街城驻扎,王晙则位于大来谷以西。
王晙若想与薛讷会合,必须穿越吐蕃大营。如果单从兵力规模上看,无异于天方夜潭。
但这难不到足智多谋的王晙,他精选七百勇士,把他们分成前后两队,打扮成胡人模样,趁夜潜入敌营附近。
前军接敌时大声呼喊,后军听到后擂鼓响应。原本静谧的原野上,突然间战鼓轰鸣、喊杀震天。
在睡梦中惊醒过来的吐蕃,以为大唐主力已到,惊慌恐惧中不辨方向的四处乱窜、自相残杀,死伤万余人。
薛讷听到动静率兵助战,在前后夹击之下,吐蕃大败。坌达延率残部向洮水(甘肃临洮西北)方向逃窜,唐军穷追不舍,双方于长城堡(甘肃临洮西北)展开激战,唐军再次大败吐蕃,斩首一万七千余级。
吐蕃背水一战,誓死顽抗。唐军前锋王海宾不幸陷入重围,力战而死。薛讷带领主力赶来,趁势发起猛攻,吐蕃死伤数万,横尸遍野,狼狈逃回国境。
唐军大胜的消息传到朝廷,玄宗喜不自胜,命令中书舍人倪若水赶赴前线,记录诸将功勋。
薛讷因功正式升任左羽林将军,恢复了平阳郡公爵位。
王海宾之子王忠嗣刚满九岁,玄宗怜惜他年幼,授予他朝散大夫、尚辇奉御的官职,把他收养在宫中。成年后的王忠嗣没有辜负玄宗的养育之恩,成为大杀四方的名将。
吐蕃是大唐建国以来最为难缠的对手,当年薛讷的父亲薛仁贵号称勇冠三军,也在大非川一役中遭到惨败,十余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次唐军在薛讷指挥下完胜,取得了近十余年来对吐作战最大胜利,也算替父亲出了口恶气。
玄宗没有因薛讷的第一次失利而彻底否定他,给了他翻盘的机会,足以证明玄宗用人不疑的高超眼光。
【03】突厥可汗默啜之死
突厥于贞观三年(629年)被李靖所灭,其王族阿史那氏大多依附大唐,成为替大唐效命疆场的高级将领。
唐高宗末年,吐蕃趁着大唐全力东征高句丽之机悄然崛起。一些没落的突厥贵族逐渐倒向风俗习性与他们更为接近的吐蕃,并开始不断骚扰、侵犯大唐边境。
其中有位叫阿史那骨笃禄的突厥王族,占据黑沙城(内蒙古武川县境内)自称可汗,公然起兵造反,历史上将他所建汗国称为“后突厥”。
默啜是阿史那骨笃禄的弟弟,于武周时期接替病故的哥哥继任可汗。此人颇有些眼光与权谋,为了扩张势力,他主动与大唐讲和,请求认武则天为干妈,还要把女儿嫁到大唐,由此获得了女皇的正式册封。
没了来自大唐的压力,他向西吞并党项、拔悉密、突骑施及西突厥十姓部落,又远征中亚,东击奚、契丹,前后拓地万余里,漠北各部落大多受其控制,势力范围基本上与东突厥颉利可汗全盛时等同。
强大起来的默啜掉头进犯大唐,与吐蕃一起成为当时大唐最大的边患。
景云二年(711年),默啜遣使请婚,睿宗李旦答应将宋王李成器的女儿金山公主许配给他。
御史中丞和逢尧在回访突厥时,忽悠默啜穿戴大唐衣冠,做给邻近部落看,一定会让他们羡慕归附。
默啜被说动了心,换上大唐正三品官服,面向大唐跪拜行礼自称臣子,并让儿子杨我支及国中宰相,随和逢尧入朝。和逢尧出使有功,晋升户部侍郎。
先天元年(712年)正月,李旦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杨我支。席间,把金山公主叫来与杨我支见面,请他回去转告默啜,大唐办事靠谱。
八月份,李旦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唐玄宗李隆基。
李成器是玄宗的大哥,之前又有礼让太子位置的恩德,玄宗不忍心把大哥的爱女远嫁给千里之外的糟老头,随即把这事儿搁置起来。
一年过去,转眼到了开元元年(713年)九月。
默啜许久没有听到大唐动静,又让杨我支再次到长安请婚。玄宗随意应付了几句,答应把蜀王的女儿南和县主下嫁。
当然这也不过是一时托词,最后依然未能成行。
随着默啜日益衰老,人也变得昏聩暴躁起来,在他的苛政之下,许多部落产生了背叛想法。
开元二年(714年)九月,葛逻禄部率先归附凉州;十月份,十姓胡禄屋诸部也相继前往北庭都护府请降。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玄宗让北庭都护郭虔瓘、左散骑常侍解琬协同安抚处办,授予他们随机处置的权力。又在北疆设置陇右、幽州两大节度使,统筹边防军政事务。
开元三年(715年)正月,西突厥所属十个部落,前后降唐数万余帐。二月份,西突厥王族女婿高句丽宰相文简,也跟随跌都督思泰率众降唐。
三月份,胡禄屋酋长支匐忌等人入朝参见。
玄宗因前来归顺的突厥人越来越多,担心默啜联合吐蕃出兵报复,把刚刚大胜吐蕃的薛讷任命为凉州大总管,防备吐蕃;让左卫大将军郭虔瓘出任朔州大总管,防备默啜。
默啜果然发兵攻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等降唐部落,玄宗下令北庭都护汤嘉惠、左散骑常侍解琬出兵救援,并让他们与定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相互支援。
突骑施可汗娑葛的弟弟遮弩,因嫌自己的部落比哥哥少,投降了默啜,带领默啜偷袭突骑施,俘获了娑葛。
原本以为默啜会把突骑施交给自己,谁知默啜翻脸不认人,当着娑葛的面训斥遮弩:“你连兄长都背叛,又怎会对我尽忠。”下令把这哥俩同时处死。
默啜离开后,突骑施将领苏禄收拢残部,做了酋长。由于他领导有方,很快恢复了原有实力,拥众二十余万。遣使向大唐请降,玄宗任命他为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默啜向北攻打拔曳固。
拔曳固是回纥的一个部落,居住在蒙古乔巴山一带,早在贞观三年(629年)时就已归附大唐。
默啜虽老,所部战斗力仍很强悍,在独乐水(今蒙古国中北部)大败拔曳固。
志得意满的默啜放松警惕打道回府,途经一片柳林时,被早已埋伏此处的拔曳固游骑兵颉质略所杀,将他首级交给了出使突厥的唐将郝灵荃。郝灵荃带着他一同赶到长安,把默啜首级献给了玄宗。
默啜死讯传出,拔曳固、回纥、同罗、仆固、霫五部先后降唐,玄宗把他们安置在山西以北。
默啜死后,突厥权贵拥立他的侄子默棘连继任,成为后突厥第三任可汗,史称毗伽可汗。
毗伽在后突厥历史上是位难得的英主,他重用老臣暾欲谷,招纳离散部众,采取通婚方式结好邻邦。一些原本归顺大唐的部族,在听到他继位为汗的消息后,又重新叛唐而去。
他采纳暾欲谷意见,没有继续与大唐为敌,而是通过互市的方式与大唐展开经贸交流。后突厥在他的领导下,进入全盛!
【04】开元初年的宰相们
作为拥有广袤疆域的大唐君王,军政事务千头万绪,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需要有贤良、忠诚的臣子协同治理天下,玄宗看上了时任同州(陕西大荔县)刺史的姚崇。
开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在组织完骊山演兵后,到渭川射猎,进入同州地界,想借此机会召见姚崇。
宰相张说与姚崇不和,不想让姚崇回朝,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玄宗没听。
张说又托殿中监姜皎想办法,姜皎挑不出姚崇的毛病,便想了个以退为进的办法,对玄宗说:“姚崇是个大才,文武兼具,非常适合河东总管这一职务。”
玄宗猜出了他的用意,沉着脸说:“这肯定是张说的意思,你敢当面欺君,该当何罪!”姜皎吓的叩头认错,不敢再说。
玄宗即刻征召姚崇,在马上升任他为宰相,主管兵部。
姚崇是武则天发现并培养起来的人才,曾三次出任宰相,长期执掌兵部。他为人明察,练达政务,对大唐的边防哨所、物资储备、兵员配备等情况无不熟记于心,是玄宗经营四方迫切需要的得力助手。
玄宗每次遇到难事咨询群臣,姚崇都能应答如流,而其他大臣只知点头称是。由此得到玄宗信任,放心把军政大事托付给他。他奏请玄宗抑制权贵、珍惜封赏、接受谏言、拒收财物、不与臣下调笑取闹,玄宗全都痛快接受。
一次,姚崇找玄宗请示中下级官吏任免一事,玄宗仰头看天,不言不语。姚崇再三提醒,玄宗始终不表态。姚崇不知错在哪里,低头惶恐退出。
罢朝后,高力士劝谏玄宗:“陛下您刚刚继位,宰相向您汇报,您应当面决定办还是不办,怎么可以一言不发呢!”
玄宗说:“朕把政务托付给他,有了大事理应报告,共同商议解决。但类似中下级官员任免这样的小事,怎么可以都拿来烦朕,那朕还要他做什么!”
高力士恍然大悟,借着传达命令的机会,把玄宗的话转告了姚崇,姚崇转忧为喜。听到这事的人,都暗中佩服玄宗懂得统御天下的大道!
左拾遗张九龄因姚崇声望较好,且为皇上所信任,专门致书给他,诚恳劝他:“用人应以才能为准绳,这是办理政务的首要原则。您位居宰辅,把持用人大权。那些谄谀之徒,急不可耐的想要结识您、讨好您。他们当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才能,只是失于无耻。这样的人,您一定要远离。”姚崇嘉许并采纳了张九龄的意见。
看到姚崇深得信任,张说很不痛快,暗中拜访岐王做靠山。这事让姚崇知道了,姚崇不是个肯吃亏的人,张说阴他,他也不会放过张说。
一天,玄宗在便殿召见姚崇。
姚崇一瘸一拐的走进来,玄宗问他:“你的腿怎么了?”他回答:“臣的腿没事,是内脏出了点问题。”
玄宗奇怪的看向他,他不慌不忙的说:“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做为辅臣,竟然多次乘车进入岐王府中,臣怕遭他陷害,所以忧心难安!”
大臣私下与亲王交往,本身就是极为敏感的政治事件,何况从神龙元年以来,因为这个原因接连发生了四次政变。
玄宗当即把张说外调为相州刺史;另一位宰相刘幽求,也因牵连此事被贬为太子少保。
黄门侍郎卢怀慎得以晋升宰相,大唐由此进入姚、卢执政时期!
姚崇、卢怀慎以革除中宗以来的弊政为己任,大刀阔斧同朝中不良现象做斗争。
首先是抑制修佛造庙。这事肇始于从武则天,泛滥于中宗。皇帝带头修庙,权贵纷纷仿效,寺庙越修越多,越盖越豪华,规制甚至超出了皇宫。还有许多权贵将此作为敛财门路,收取富家大户的贿赂,托关系帮他们剃度为僧,用以逃避徭役,以至满大街都是身穿佛衣的僧尼。
开元二年(714年)正月,姚崇上奏:“能使苍生安乐,即是福报;何必滥度奸人,坏了佛法。”
玄宗下令主管部门筛查不合格僧尼,清退了一万两千余人;又下旨不准再新建佛寺,旧寺庙如需修缮,需经有关部门核实,再予批准。同时不准朝廷官员与僧人、尼姑、道士交往,严禁民间私自铸造佛像、抄写经文。
这事看着似乎不大,但却关乎国家的赋税收入与财政支出。修建寺庙势必大兴土木,大兴土木势必征发劳役,把国家大量资源耗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其次是杜绝请托之风。申王李成义想把府上的录事阎楚提升为参军,玄宗痛快答应了他。姚崇、卢怀慎认为不妥,力劝玄宗把选任官员的事交由职能部门办理,量才使用。不能因为是亲戚故旧就坏了规矩,重蹈中宗时期的覆辙。
玄宗采纳了两人意见,请托之风大为收敛。
五月初三,因年景不好,连年饥荒。玄宗在姚崇、卢怀慎的提议下,罢免了中宗时期设置的员外、试、检校等编外官员。
这些人当年都是靠行贿送礼做的官,啥事不干还要白白领取国家俸禄,免掉他们一点不冤。
黄门监魏知古,原本是名小吏,经姚崇推荐得以重用,最终官至宰相,与姚崇平级。姚崇打心里轻视他,奏请玄宗让魏知古兼任吏部尚书、主管东都洛阳官员选任,由吏部尚书宋璟接替魏知古。
这一举措让魏知古深感不满,找茬想要报复姚崇。
姚崇两个儿子都在东都任职,仗着老爸对魏知古有恩,多次托魏知古办事,魏知古添油加醋的报告了玄宗。
一天,玄宗面色从容的与姚崇闲聊,貌似随意的问他:“你的孩子品行怎样?现在在哪里任职?”
姚崇反应极快,稍一思索就知道了怎么回事,索性实话实话:“臣有三子,两个在东都任职,为人欲望多且行为不太检点。他们一定是求魏知古做了不该做的事,臣还没来得及细问。”
玄宗本来认为姚崇会刻意隐瞒,见他如此实在,不禁面带笑容的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姚崇答:“知古当年寒微,臣曾帮过他。臣的儿子愚昧,认为知古一定感恩于臣,所以才敢求他。”
姚崇应答的非常有水平,一句魏知古的坏话也没说,却又把脏水全泼到魏知古身上。玄宗认为姚崇没有私心,反而鄙薄魏知古忘恩负义,将其贬为工部尚书。
其实与你所犯过失相比,领导更加看重的是你是否忠诚!姚崇因祸得福,愈发受到信任。
为了戒除奢靡风气,七月初十,在姚崇、卢怀慎的提议下,玄宗先从自己严起,专门颁诏:“皇帝车辆、服饰,以及金银玩物,由主管部门销毁,供国家、军队使用。各类珠玉、锦绣在殿前焚烧。宫中后妃一律不得穿金戴银。”
十三日,又诏令百官:“朝廷官员所穿衣带、所用酒器、马镫等物品,三品以上可用玉饰,四品用金饰,五品用银饰,五品以下不使准用。妇女服饰比照丈夫、儿子。原来的锦绣,准许染成黑色。从今起,严禁采珠玉、织锦绣,违令者处以一百杖刑。”
开元三年(715年)三月,北方飞蝗成灾。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只在田地旁焚香设祭,祈求上天护佑。
姚崇奏请玄宗,派御史深入各州县,督导地方官员捕杀蝗虫。
商议时,有人认为蝗虫太多,杀不干净。玄宗也有些含糊。姚崇说:“现在蝗虫遍布北方,河南、河北的百姓都快跑光了,难道我们非要坐等蝗虫把秧苗啃净,也不过问吗!即便是捕杀不绝,也总比养着它们强。”
卢怀慎与姚崇持不同意见,担心杀蝗太多会伤了天地和气。
姚崇急了,大声说:“你不忍心杀蝗虫,难道就忍心让百姓饿死!假如杀蝗真的会招来祸事,我姚崇愿一人承担。”
玄宗采纳了姚崇意见,派出官员督导灭蝗,并定期通报各地灭蝗工作。蝗灾虽然持续多年,但在朝廷以及各地官员的重视干预下,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卢怀慎为人恬淡无为,清廉朴素,不懂得经营产业。所得俸禄、赏赐,全都随手分给了亲戚、故旧。虽身为宰相,寓所却破旧不堪,妻子仍难免饥寒。
姚崇曾因儿子丧事请了十来天假,把政务临时交给了卢怀慎,卢怀慎根本不知怎么处理,很多事情积压下来。
他惶恐的找玄宗认错,玄宗微笑的安抚他:“你无须自责,朕把政务交给姚崇处理。用你为宰相,只是看重你的节操,让你给天下做示范罢了。”
姚崇假期休完,即刻着手工作,不一会儿就把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一一处置停当。
他不无得意的问中书舍人齐澣:“你看我做宰相,可以与哪位古人相比?”齐澣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比起管仲、晏婴怎样?”
齐澣答:“管仲、晏婴的施政举措虽说不能延续后世,但在他们活着时还能一以贯之。您处办事情总是一改再改,似乎比不上他们。”
姚崇又问:“那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齐澣想了想:“您可以说是能救一时的宰相!”
姚崇哈哈大笑,把笔一扔:“能救一时,也不容易啊!”
卢怀慎清楚自己的能力远不及姚崇,遇事都会推给姚崇,人们称他“伴食宰相”。
但也正因如此,卢、姚二人反而配合的异常默契。
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团结的重要性有时远远大于个体能力!
开元四年(716年)十一月初七,卢怀慎病危。临死前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二十三日,病故。死后家中没有任何积蓄,只有一位年迈老仆,请求卖掉自己安葬主人。
卢怀慎是清廉节俭的典范,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自己在施政能力方面的欠缺,能主动放低身段配合姚崇,而不是与姚崇搞窝里斗,或是在背后使绊子。
十一月二十四日,玄宗任命尚书左丞源乾曜晋升宰相,接替卢怀慎。
姚崇在长安没有寓所,寄居在寺庙。因身患疟疾没法上朝办公,玄宗派使者探望他的饮食起居,有时一天就要来数十次。
源乾曜向玄宗汇报工作,玄宗满意时会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不满意时便责备源乾曜:“你怎么不与姚崇商量。”
源乾曜发自内心的尊重姚崇,为了方便向他请教咨询,特地奏请玄宗将姚崇搬到宰相办公的四方馆养病,并让姚崇家人随行伺候。
姚崇因四方馆存放有档案资料,一再推辞。玄宗说:“我设置四方馆,就是为了方便官员。让你去住,是为了江山社稷。我恨不能让你住进内宫,你又何必推辞!”
姚崇虽然能力超强,自我约束也很严格,但他有个致命硬伤,对身边人失之以宽。
他的两个儿子姚彝、姚异生活圈子极滥,经常收受他人贿赂,在洛阳是出了名的纨绔。
他的秘书赵诲极得他的信任,也背着他任意胡为。一次,赵诲私下收受胡人财物,被人检举告发。玄宗亲自审讯,判了死罪。一向聪明的姚崇这次却犯了糊涂,竟然还想活动活动,把赵诲救出来,这让玄宗很不高兴。
恰好遇到京城大赦罪犯,玄宗专门在赵诲的名字上做了个大大的标记,把他改判刑杖一百、流放岭南。
姚崇由此忧虑恐惧,知道玄宗对自己有了看法,数次请求辞职,推荐广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
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员,与姚崇齐名,长期担任御史中丞,曾在睿宗李旦执政时与姚崇同为宰相。
十二月,玄宗准备临幸东都。临走前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他急速赴京,并让著名的宦官将领杨思勖前去迎接。
杨思勖是有唐一代首位获封官职的宦官,很有些本事,曾在“景隆政变”中,独挑强敌砍死了叛军将领。
宋璟为人稳重内敛,让人莫测高深,沿途没与杨思勖说一句话。
杨思勖一向显贵,深得玄宗宠信,换上其他人恐怕早就想方设法讨好了。玄宗听了杨思勖的絮叨,对宋璟愈发看重。
十二月二十七日,姚崇、源乾曜免去宰相职务;刑部尚书宋璟、中书侍郎苏颋继任宰相。
与姚崇的灵活机变不同,宋璟更加重视选拔合适人才,让百官按照既定程序各安其职,并且刑赏公道,敢于犯言直谏,颇有贞观名臣魏徵之风。玄宗对他敬畏有加,遇到不同意见,也往往曲从于他。
姚崇、宋璟相继于开元初期担任宰相,姚崇善于应变,宋璟守法持正。二人志向操守虽然不同,然而都能同心协心辅佐玄宗,使得天下赋伇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
在大唐有名可查的522位宰相中,论起政绩,除了贞观年间的房玄龄、杜如晦,就属玄宗时期的姚崇与宋璟了!
【05】讲感情的文艺发烧友
玄宗在大唐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帝王,前期英明神武,后期昏庸荒唐。这种前后矛盾的人设,早在他执政初期就已有所体现。
他是个精力旺盛、多才多艺、喜欢创新且感情丰富的人,在气质上与紫微斗数中的贪狼星类似。
刚上任不久,他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闲暇,把原本隶属太常寺的所谓“俗乐”分离出来,设置左、右教坊予以管理。
古时的“乐”,有雅、俗之分。
雅乐主要用于祭祀、庆典等国家型活动,演职人员身具官职,是正式乐工。
俗乐则泛指传唱于民间的俚曲、小调,从业者多为流浪艺人、娼优歌伎、犯人子女等,身份比较卑微。
玄宗精通音律,是位资深音乐发烧友。与一本正经的雅音相比,他更喜欢俗曲。
他让右骁卫将军范安及出任教坊使,范安及此人史料记载不详,只说他参与过神龙、先天两次政变,是玄宗的嫡系。
又亲自挑选数百乐工,在梨园球场教导他们吹拉弹唱,这就是当今戏曲界自称“梨园子弟”的由来。
后来,玄宗仍觉不够过瘾,把挑选范围扩大到了部分宫女,甚至从民间吸纳了众多歌伎,安置在宜春院豢养起来。
玄宗这一做法引来朝臣非议,纷纷上疏劝谏,认为皇上应尊崇经术,亲近正人,崇尚朴素,远离靡靡之音。玄宗大大褒奖了他们,但仍旧我行我素。
玄宗还是亲王时,曾结交过若干底层官吏。当了皇帝,这些人多数作为政变功臣得到重用,县尉刘幽求甚至一度位居宰辅。
但时间一长,他们的短板就逐渐显露出来。能力不足倒再其次,关键是没有及时转换角色,仍然把玄宗当成曾经有难同当的哥们,说话办事不注意分寸,在群臣面前总爱表现的高人一等。
这让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玄宗很是不爽,逐渐疏远了他们,不久又先后将他们调整到没什么实权的岗位上。
巨大的落差让他们心生怨气,开始不分场合的胡说八道,终于遭人检举揭发,弹劾他们对天子有怨言。
在那时这可是要灭族的大罪,玄宗让中书省查问,刘幽求等人不服。
宰相姚崇、卢怀慎、薛讷共同劝说玄宗:“刘幽求他们都是功臣,忽然改成闲职,难免心生沮丧,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您把他们入狱治罪,恐怕会让不知情的人说三道四。”
玄宗想想也是,下令把刘幽求贬为睦州刺史、钟绍京贬为果州刺史、王琚贬为泽州刺史。
刘幽求气量最小,上任途中郁郁而终;钟绍京把主要精力放到书法上,成为后世闻名的一代大家;而王琚则在晚年受到宰相李林甫迫害,自缢身亡。
京兆君崔日知曾在睿宗李旦执政时,独自率军捕杀了欲图造反的谯王李重福,因功受到李旦、李隆基父子重用,遂居功自傲,横行不法。
御史大夫李杰收集证据想要弹劾他,反遭他提前构陷入狱待审。
侍御史杨玚廷替李杰打抱不平,奏告玄宗:“如果专司弹劾的官员都会受到奸人恐吓,那么设置御史台也就没什么意义了。”玄宗释放了李杰,让他官复原职,把崔日知贬为县丞。
李杰此人嫉恶如仇,刚刚扳倒崔日知,又与皇后王氏的妹夫长孙昕闹起了别扭。
长孙昕伙同他人把李杰堵在弄巷痛打了一顿,李杰鼻青脸肿的找玄宗告状:“我皮肉受损,只是痛在身上,没什么大碍。但您发给我的官服、官帽让他们撕毁,这不等于打您的脸啊!”
玄宗的火腾的一下烧起来,喝令左右把长孙昕抓来,当庭打死。正式下敕书向李杰道歉:“长孙昕是朕的亲戚,朕管教不严,使你无故受辱。虽然处以极刑,仍未足以谢罪。你应秉承忠直做派,不要因几个逆徒而有所更改。”
玄宗很重感情,对自己的兄弟非常友善,这点在历代帝王中很少有人能比。
他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哥哥,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下面两个弟弟,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还有一位堂兄豳王李守礼。
刚即位时,玄宗让人做了套加长的枕头与被褥,与这几位兄弟睡在一起。
每次一散朝,他们或相约宴饮、斗鸡、打球,或到近效射猎,游赏山景。
在宫禁之中,玄宗放下架子,与兄弟们按家人礼节交往,饮食起居与他们相同。
聚会时,哥几个有时谈诗论赋,有时饮酒行令。李成器会吹笛,李隆范琵琶弹的好,经常在席间演奏唱和。
他们当中有谁生了病,玄宗时常担心的寝食难安。
一次,李隆业染疾,玄宗正在朝堂处理政务不便分身,不一会儿功夫,就已派出十余名使者探视。他亲自为李隆业煮药,不小心让火烧到了胡须,旁边人惊慌失措,他却不以为意:“如果这副汤药能让隆业痊愈,区区几根胡须算得了什么。”
李成器是李旦嫡长子,在武则天主政时曾做过几天太子,为人尤其谨慎,从不与人谈及国政,或擅自与朝臣交往。玄宗对他敬重有加,谗言、离间无从而入。
玄宗对兄弟虽好,却不让他们担负任何职务,只是好吃好喝的供养。大臣们因李成器等人身份敏感,提议玄宗依制将他们调出长安,到外州出任刺史。
开元二年(714年)六月,玄宗采纳了群臣意见,将兄弟几个调到了邻近长安的州府兼任刺史,让他们只总管大事,其余事务交付僚属办理,大唐的后任帝王基本延续了这一做法
玄宗之前,亲王执掌军政大权,谋反作乱屡见不鲜。玄宗之后,这种现象基本杜绝。由此说明,大唐经过数十年发展,官僚体系逐渐成熟,靠父子、兄弟掌权管天下的做法已经过去。
说完了玄宗的爱好、兄弟与朋友,再来简要介绍一下他的几个儿子。
史载,77岁的唐玄宗李隆基,前后共有子女66人,其中儿子37人,是个长寿且高产的皇帝。但在开元二年时,他刚满三十,子嗣还远没有那么多。
皇帝继位,通常会尽快确立太子人选,并授予其他子嗣爵位,享受国家俸禄,玄宗也不例外。
仿照古制,太子理应由嫡长子担任。但玄宗的元配夫人王皇后没有子嗣,所有皇子均为庶出。
十二月十二日,玄宗诏立皇子李嗣真为鄫王,李嗣初为鄂王,李嗣主为鄄王。
二十八日,立郢王李嗣谦为皇太子。
这几个授予爵位的皇子中,李嗣真是老大,李嗣谦是老二。之所以立李嗣谦,是因为他的母亲赵丽妃出身乐伎,精通音律,很受文艺发烧友唐玄宗的宠爱。
因为玄宗寿命太长,也注定了这位首任太子李嗣谦的一生不会很幸福。
大体上讲,玄宗即位初期能够一心求治、从谏如流,且英明果决、善于用人,虽有些性格上的小瑕疵,但能够自我克制。
大唐在他的领导下逐渐转入正轨,已经有所下滑的国力很快强盛起来,那个令后人神往的盛世即将到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