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顺蔡会成:武威惊现唐进士文林郎宁化县尹何大郎家族世系谱

凉州文化 2024-09-16 22:52:34

武威惊现唐进士文林郎宁化县尹何大郎家族世系谱

举世闻名的“何仙姑”竟是闽省开基祖何大郎之女

陈有顺 蔡会成

(按):何大郎之女仙姑,生于后晋高祖元福二年丁酉岁(937)十月十四卯时。诞前三日,满屋异香,弥月而不散。孩提时质根聪猛,性却醇孝,趋围问安外,惟静坐岩中,以参无窃。不饮酒,不菇荤,辟南岩修贞养性,知过去未来之事。当时人不知其名,称为仙姑。宋哲宗天佑元年丙寅岁(1086),仙姑一百五十岁,坐化于乳洋刘坑大郎公世孙六一郎家终寿。临死之时沐浴整衣,道服端坐,含笑自若,而半空中有鼓乐声,如引导者焉,祥云缭绕,玄鹤飞翔。卒葬乳洋乾湖塘龟形肩井穴(事见《武平县志》)。

导语

甲辰岁“中秋”前夕,凉州区青年巷小学教师蔡会成先生造访寒舍,称其早年在古玩摊购得一册《庐江堂何氏家谱》(手抄本)。经笔者整理分析,认为此谱并非一部完整的家谱,而是一本何氏支谱的世系录(即何大郎之五子何五郎一支),可以称其为《庐江堂何氏支谱·世系谱》(以下简称何谱)。此谱凡三十二页,约三千四百余字,详细记载了自唐末至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历时八百余年,二十八代何氏子孙。抄录者为何大郎二十八代孙(显祖)何廷寿之五子——何啟长(二十九世)。考其此人盖为清乾嘉年间人,生卒仕宦未详。

综览斯谱,虽然仅区区三千多字,二十八代,凡165人,但是透露出来的“信息量”非常可观,且令人惊奇!笔者粗略考证了一下,至少有以下六点“惊人”之处,或者按时兴的话说“亮点”。

第一,《何谱》一世祖乃是唐乾化元年(911)进士、文林郎、宁化县尹“何大郎”(何亶),历官梅州太守、惠州太守、潮州刺史等职。后唐天成元年(926),任满解绶,百姓挽留,定居宁化石壁村。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937),携眷迁武平县“南岩石洞”(今狮岩)开创基业,尊称为“南岩始祖大郎公”。

考其何大郎不仅是一位“勤政清廉,心系黎民”的好官、清官,深得百姓称赞和拥戴;而且还是一位终身积德行善,教子有方的好父亲!若据广东《清源何氏宗谱》载:“何亶,大乙郎。生而魁伟倜傥,有气节,轻财重义,百姓争迎,公则从容酬作。劳父兄而勉子弟,莫不欣然爱敬。”

第二,何大郎惟一的女儿,竟是唐宋年间举世闻名的“八仙”中的惟一女性——“何仙姑”!何仙姑在生前治病救人的传说故事至今在闽粤民间广为流传(见后文)。

第三,北宋哲宗元(1086),何仙姑逝世后(按:何仙姑卒于武平岩前宁洋刘坑——何大郎公五世孙六一郎家中,享年150岁),五世祖六一郎遂携妻带子,向东步行60华里,到上杭县来苏里六十地枣林园(即今中都镇蛟腾村六十地自然村)开基,成为何氏入杭始祖。

又,六世伯一郎,又名发伯,从中都六十地再迁入广东程乡(今梅县松源镇老圩),实为何氏入粤始祖,并建祠于此,号“发伯公祠”,几经修缮,仍保持全貌,民国以还,曾利用此建筑物举办“发扬学校”,祠校并存至今。

第四,十四祖通公前有“白埠开基”四字,说明此人(何子通)乃为江西会昌白埠始祖。

第五,何大郎生前有《遗嘱诗》云:“叶落九州盛,根从一处香;若是我儿孙,越远越荣昌。”因此,何大郎的后代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主要分布在闽、粤、赣、浙、桂、湘、川、滇、皖、渝等省及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西欧各国,总人口多达四五百万人。其中不乏商界名流、政界要员及佛教界高僧等。若佛教界有何大郎二十四代孙、明万历举人、客家佛教“香花”流派鼻祖兼著名诗人——何南凤(见《古诗文网》收录67首诗)。

(按):至于现当代澳门特首何厚铧家族(曾祖何贤)及著名港澳企业家、澳门“睹王”、香港特区“金紫荆星章”(GBS)获得者何鸿燊家族(曾祖何仕文)与何大郎(何亶)有无族源关系,尚不得而知。然据笔者所知,港澳台三地人祖藉大多都出自闽粤地区。何姓自然亦不例外。

第六,从谱中“备注”来看,甘肃武威或有何大郎的后裔,因谱中残页有“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四日 寄”等字样,说明此谱是民国年间应武威何氏恳求,闽粤某地抑或福建武平何氏应允后直接寄至武威的,毫无疑问他们之间有着族源关系。否则,《何谱》不会出现在武威。至于后来为何流落到“古玩摊”,盖因何氏后人尚不识其谱的价值所在,弃之如敝屣,不以为意;或有其它难言之隐,亦未可知。

又据笔者考证,民勤何氏虽众,然始祖何海潮,原藉阶州文县,洪武初从戎至镇(见李玉寿著《民勤家谱》第三、第四章/P.247.398)。而清代武威何梅生祖藉不详,虽“以经文擢高第,选庶吉士,官翰林。”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散馆,改授知县,宰闽之长泰。继室黄,闽人。”然“梅生殁于官,无子。”至于何梅生原配有无子,不详。(见清代潘挹奎著《武威耆旧传》卷四P.195/今人赵大泰等注译)。故笔者以为《何谱》所载何氏与武威何氏,当另有其人。俟机另考。

此外,据笔者了解,明清时期的何氏家谱在全国存世极少,“惊现”于武威的《何谱》,应当是现存全国何氏家谱中比较早的一本。虽然只是一本支谱世系,文字不多,但内容极为丰富,二十八代子孙几乎贯穿了唐末至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且人物身份极其特殊,其研究价值极高。故不厌其详,整理于兹,以辑存凉土姓氏谱牒文献云尔。

(按):庐江堂:据《浈阳水木记》: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事韩国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初祖瑊公与妣姜夫人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之原,后代培附冢埠垒,后世因名何坟岗墓(此墓宋时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瑊公易韩为何,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千年古县,客家祖地——武平老街

一、武平县情及历史沿革

(按):据《地理志》记载,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建置过五个“武平县”(山西、河南、湖北、福建及古交州“两广”一代)。本文所述为福建(闽西)武平县。

武平是龙岩市7个县(市、区)之一,面积263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225个村(居),人口40万。主要县情特点:一是三省通衢、福建门户。南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平远县相邻,西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会昌县接壤,被形容为“一脚踏三省、三省一日还”,是福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西南门户。周边有梅州(梅县)、赣州(黄金)、连城(冠豸山)三个机场,县内有三明永安-武平、漳州古雷港-武平两条出省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龙岩-广东龙川高速铁路。武平已融入广东沿海发达城市半日经济圈。二是千年古县、客家祖地。武平建县于北宋淳化五年(994),迄今1028年历史。是纯客家县,闽粤赣省际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著名的“百姓镇”,聚居了102个姓氏,何姓亦为其中之一。岩前镇是海峡两岸客家人保护神定光佛的卓锡地。定光佛文化园区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三是革命摇篮、林改策源。武平还是原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

武平县历史上原是畲族聚居地,后多为汉族。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武平繁衍生息。夏商时属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时为南海王织封地,吴时改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今武平境域属晋安郡新罗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后,在州西南境设南安(今平川镇)、武平(今中山镇)二镇,隶属长汀南唐保大四年(946),并二镇为武平场。宋淳化五年(994)升武平场为武平县。民国二年(1913)废除府州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武平属汀漳道。此后,武平先后属福建省第八、第七督察专员专署......

据清康熙三十八年《武平县志》卷之一“邑建-疆域”记载:旧志禹贡为扬州之域,周职方为七闽地(子孙七种,故曰七闽)。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地。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为新罗县地。唐天宝元年为龙岩县地。至开元二十四年辟福、抚二州山洞始置汀州,置州之后复以本州西南地析为二镇,曰南安镇、武平镇(邑名始此),相距二百二十里,隶长汀。五代时伪闽交。秦四年并南安为武平场。南唐为沙县地,属剑州。宋淳化五年升为县,析长汀西南境益焉(即分县治)。元明仍其名。洪武二十四年于顺平里武溪源筑城,置守禦所,今裁,属汀州。我朝因之,编户二十里,邑名武平(按郡志以其地坦彝而人尚武,故名),号平川(因县治前有南安溪,故名)。

武平县治东西相距广一百九十里,南北相距袤二百四十五里。东至本府上杭县八十五里(以竹鉴保黄埔五十里为界),西至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二百四十里(以大山申一百四十五里为界),南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二百二十五里(以南岩大埔九十里为界),北至本府长汀县二百六十里(以黄公嶺一百五十里为界)。东南至广东潮州府海阳县四百里(以庐嶺一百五十里为界),西南至广东潮州府程乡县二百二十五里(以干口一百里为界),西北至江西赣州府会昌县一百八十里(以南瀼口北嶺为界)。自县至本府二百六十里。自县至福建布政司一千二百里(清流下船,九龙甚险,将乐下船平稳)。自县前南安溪小舟达广东潮州府。自县治七十里至贝寨巡检司二十里,至江西羊角水,船行下会昌,达江西至江南。

康熙三十八年《武平县志》

迁闽始祖何大郎(亶)公像

(按):迁闽始祖何大郎(亶)公生于公元892年,卒于公元992年,享年101岁。大郎公20岁时高中进士,30岁时受任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尹,后晋升梅州太守。在他授任时,践行“勤政清廉,心系黎民”的好官风范,深得百姓称赞和爱戴。任满后徙居于武平(福建省龙岩市西南部),是何族迁闽始祖。据老谱记载,大郎公妣颜氏、黄氏、邓氏共生十子一女(何仙姑)。此后。脉系祥发,燕巢八方,瓜瓞绵绵,后昆藩昌,蔚为望族。

二、闽省开基祖何大郎(何亶)

何大郎(892-993),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岁(892)。唐乾化二年(912)中进士,赐文林郎。后梁龙德元年辛巳(921),选授福建宁化县尹。后唐天成元年(926),任满解绶,百姓挽留,定居宁化石壁村。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937),携眷迁武平县“南岩石洞”(今狮岩)开创基业,尊称为“南岩始祖大郎公”。宋淳化三年壬辰(993)寿终正寝,享寿101岁。1997年9月,武平县人民政府将何大郎千年古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清代武平太守王廷抡《南安石洞》有言曰:南安岩在邑治南八十五里,形如狮子,旧为蛟龙窟宅,俗呼龙穿洞。定光大师卓锡于此。中有二岩,南岩窈窕幽广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犹缜密。又,太守刘焘有诗云:南岩佳致本天成,洞里晴阴自晓昏。怪石嵯峨千古迹,琪花开落四时馨。鹿知佛事晨参刹,猿识僧情早闭门。乘兴几回遊玩遍,恍疑别是一乾坤......余不录(见《武平县志》)。

据清同治八年李世熊撰修《宁化县志》记载:“何亶,抚民,廉也。”亶,为官爱民如子,清正廉洁,造福一方。后唐天成元年(926)任满解绶,百姓挽留,于是全家暂时居宁化石壁西乡堡。927年,亶携眷西征,迁至武平县盈塘里“南岩石洞”即狮岩开创基业。后被尊称为“南岩始祖大郎公”。

又据康熙三十八年赵良生撰修《武平县志》记载:“何氏,始祖何大郎,唐进士,居庐江,开基岩前,为邑中最旧之族。”武平县于宋淳化五年(994)由武平场置武平县。可见,何大郎是开发和发展武平的先驱之一。

又据广东《清源何氏宗谱》载:“何亶,大乙郎。生而魁伟倜傥,有气节,轻财重义,百姓争迎,公则从容酬作。劳父兄而勉子弟,莫不欣然爱敬。”

考其何大郎晚年,也就是在73岁时,把全部田产、房屋赠予郑自严(定光古佛)建佛殿,迁居武平县冷洋(今宁洋)刘坑。据《狮岩重修碑记》记载:“北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子岁(964),有福建泉州府同安人郑自严,佛号定光,到武平岩前募化。看到‘南岩石洞’四周山青水秀,洞内鬼斧神工,玲珑剔透,可作道场,求施于何大郎公。公发善心,施岩为道场,施屋于僧房,施渔塘46亩,施地33亩为均庆寺,施田4780秤,载粮米39石3斗8合,永为定光古佛供奉。”由此可见,何大郎公乐善好施,为武平县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何大郎一生,娶颜氏、黄氏、邓氏三人为妻,生有10子1女。何大郎的10个儿子成年后,他嘱他们远播四海且“越走越远越好,越走越远越发”,任凭子孙播迁各地(主要有闽、粤、赣、浙、桂、湘、川、滇、皖、渝、台等省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和西欧各国,人口达四五百万)。后来,他唯一的女儿何琼,就是“八大”仙人中惟一的女性——何仙姑(见后文)。

(按):客家何氏开基始祖——何太郎。据广东兴宁石马《何氏渊源》记载:“太郎公,又名太乙郎公。原祖籍安徽庐江。后迁福建省宁化尹,为政得民心,遂居宁化石壁。” 宁化县石壁村——据说是16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的发祥地,是客家祖地。故太郎公为客家何氏开基始祖。“六世祖伯一郎公,又名发伯公,再迁广东程乡县(今梅县)之松源,为迁粤东之始祖。八世祖念四郎公为迁兴宁之始祖。”

客家何氏的始祖何太郎是何氏入闽的重要一支。何太郎生于唐代后期。他是韩王安的三十六代孙。何太郎于五代时期(约在公元930年)定居福建宁化石壁村,第二年因事路武平南岩,爱其环境优雅,又居此地。成为何氏开基闽地的始祖之一。”“何太郎有五子一女。长子三郎徙居汀州河田,次子四郎徙居赤岸,三子五郎移往刘坑,四子六郎远迁广东海丰,湖南长沙蛇嘴子何氏即是六郎的后代分支。五子八郎迁往广东河源。五人当中没有一人袭居父亲的基业。谱曰,何太郎防止子孙们坐享其成,滋生不劳而食的惰性,着意让他们走出家门,远走他乡。何太郎五子一女中,对后世、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乃是他惟一的女儿何仙姑。在民间及何族后人中,何仙姑是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 是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活到150岁。

武平县冠豸(zhài)山,有客家第一名山之称

三、何仙姑及其历史传说

(一)何仙姑其人

何琼(937-1086),又名七姑,系何亶与黄氏之女,生于后晋天福二年丁酉(937),殁于宋哲宗天佑元年丙寅(1086),享寿一百五十岁。临死之时沐浴整衣,道服端坐,含笑自若。而半空中有鼓乐声,如引导者焉,袢云缭绕玄鹤飞翔。姑题诗:骑箕归阆苑乘转清虚,愧质虽难待,精魂只自知,葬乳洋乾湖塘龟形肩井穴。

何仙姑是一个美貌非凡的女子,一生乐善好施,没有结婚,深得民众敬仰,后人将她敬为神。

据《福建通志》记载:“仙姑,父大郎。世居武平南岩,货饼自给。吕纯阳(八仙中的吕洞宾)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

又据清康熙三十八年《武平县志》卷之九·方外志·仙释记载:“何仙姑父大郎,世居南安岩。生而不茹荤,誓不适人。父执与之,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乾德二年(964)定光佛抵岩,欲开道场。一日,仙姑出观洪水,遂攝衣入岩趺坐,大蟒猛虎皆盘伏。仙姑语大郎,遂舍宅与岩为佛道场。乡人争搆庵以祀佛,并搆楼以祀仙姑,最显灵验。民有病烦热者,扫像上尘而饵之,辄愈。按闽书载,仙姑为广州增城人,生而顶有六毫。唐武后时往云母溪辟谷,语言异常。武后遣使诏赴闽中复失。景龙中白日升天。天宝九年息兴麻佇立五色,云中,再按事闻类。大宋太祖祥符间,岳州玉真观灾,唯留一柱,有侧书‘谢仙火’三字。庆历中有以问何仙姑者,辄曰:谢仙如雷部中鬼,主行火。闻者果于道藏中验之,益信。庆历之仙姑,实为大郎之女矣。”

何仙姑一生上山采草药,为民解除病痛,免费给百姓治疗疾病,凡有求者必应。被治疗患者,无不药到病除。从此,民间百姓便流传,何琼修炼得道,法术深厚,将她尊称为神。从此,何仙姑的故事被神化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武平的“寄子岭”山名,就是因为何仙姑治愈许多不孕症患者,并由何仙姑救活一男孩而命名(见附文)。

考其武平《何氏族谱》也有同样记载:“何仙姑生于后晋天福二年丁酉(937)。仙姑幼性清净,不蚀酒、不茹荤,隐迹岩中,矢不适人。”宋哲宗元枯元年丙寅(1086),何仙姑卒于武平县岩前镇宁洋村刘坑自然村何大郎公五世孙立六一郎家中,享寿150岁,为武平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谱》又云:“仙姑寿终时,闻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宵汉,见者无不惊异,自是乡人敬慕,塑遗像于仙姑楼。”何仙姑真身葬在岩前宁洋乾湖塘。

何仙姑一生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实为罕见,堪称最长寿者。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何仙姑卒于武平岩前宁洋刘坑——何大郎公五世孙六一郎家中,享年150岁。据《武平何氏族谱》记载:“何仙姑150岁在武平县宁洋寿终时,闻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云霄,见者无不惊异。自是乡人敬慕,塑造像于仙姑楼。”

何仙姑在岩前治病救人的传说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后人为了纪念何仙姑治病救人功德,在狮岩建了何仙姑亭,亭内供奉何仙姑塑像。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九日,也是人们朝拜何仙姑最热闹的日子。

(按):何仙姑家庙位于广东增城市小楼镇,始建于唐朝,历经沧桑战乱,明代作大规模的修缮,清朝咸丰八年重修。家庙内有仙姑殿、庙顶仙桃、仙姑井、三忠、八仙堂等景点。家庙有两大节庆,每年三月初七仙姑诞、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日,善信自发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万人空巷,场面蔚为壮观。

附:寄子岭的由来

相传:古代宁化有一对年轻夫妻结婚多年不孕,翻山越岭到岩前狮岩求助何仙姑。仙姑给其中草药服用,回去后就有了身孕。第二年产一男孩,全家高兴万分。为了感谢何仙姑,在孩子周岁时,夫妇俩背着着小孩到南岩石洞(岩前狮岩)朝拜谢恩,孩子背到离狮岩15华里要翻过一座大山时,夫妇俩想歇一歇,发现孩子全身发紫气绝而亡,夫妇俩大哭一场后,决定把死亡的孩子寄托在山上的一棵大树下,用树叶遮掩好,继续赶路到石洞叩拜何仙姑。到后何仙姑却问:“你们的孩子呢?”夫妇俩不敢作答已经死在半路上的实情。何仙姑看他们有难言之隐,早知了几分。便吩咐他们赶快回去看孩子,孩子正在路上等他们去抱。夫妇俩听后半信半疑,何仙姑又催他们赶快去。,这夫妇俩一离开,何仙姑即做法将这孩子救活了,待夫妇俩赶回到寄放孩子的地方时,看到活泼可爱的儿子,赶紧上前抱入怀中。从此,这山就被当地百姓称这“寄子岭”,直到今。”

(二)何仙姑的传说

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八仙的记载,唐、宋、元、明的文学作品中均有。这八仙的顺序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吕洞宾、朝湘子、蓝采和。

长久以来,就武平的何仙姑,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母亲黄氏生她时,茅屋笼罩祥云。据传,母亲黄氏生她时难产,费尽千辛万苦才生下了她。何仙姑出生的那天,母亲肚子痛了很长时间。快到中午时分,突然间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房屋的上方,人们觉得非常奇怪。

在客家的传统中,妇女生小孩是不让外人知道的。因此,何大郎也延续传统的习惯,夫人黄氏生小孩不让外人知道。可黄氏生孩子时很辛苦,何大郎就一直在自家的香案烧香祈祷。紧接着,一群仙鹤在何家屋顶的紫气中上下飞舞着。邻居一位老婆婆看见后,也赶紧在香案前点起香火,为何家祈祷。

突然间,一只梅花鹿口中叼着一支荷花,从何太郎眼前闪过。紧接着,从房间里传来婴儿清脆的哭声,女儿呱呱坠地。何太郎喜出望外,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他们家已经生了好几个男孩了,一心希望能添一个女儿。

女儿出生后的第三天,按客家习俗要给小孩子取名。何太郎想了想,给女儿取名为何琼。他希望这女儿长大后聪明、美丽,就象美玉一样,人见人爱。

儿时的何琼喜好荷花。何大郎的家门前,有一方鱼塘种着荷花。何琼小的时候,只要给她喂饱后,从来不哭闹,即使偶尔哭闹时,只要抱到鱼塘边走走,便停止了哭声。特别是荷花盛开时节,何琼一看见荷花,就会“咿咿呀呀”地舞动作。家里的人都觉得何琼对荷花特别喜欢。于是,何太郎就干脆采来一朵荷花,挂在何琼睡觉的房间里。

说来也怪,这朵荷花挂在何琼睡觉的房间里很长时间了,一直鲜洁,就是不会干枯。邻居们知道后,都称她是“荷花仙子”。慢慢地长大后,何琼外出时,手中总是持着一荷花。荷花仙子一天天长大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何仙姑从小勤奋好学,富有同情心。

童年何琼遇仙人。10岁时,荷花仙子已经能够独自上山采茶。外出时,她就像是快乐的百灵鸟,每天都放声唱山歌。只要她一出门,就能根据野外的情景自编自唱。

一天, 荷花仙子又在山上采茶时,又开心地唱着山歌。突然间,一位拄着拐棍的老者向她走来。“这是谁在唱歌呀?这里是哪儿呀?”老者问。荷花仙子停下手中的活,问道:“公公,这是武平岩前,您是从哪儿来的呀?又要到哪里去呢?”“小姑娘,我从天边来,要到天边去,呵呵呵……”老者边说话,边捋着长长的胡须。荷花仙子听了一脸疑惑:“天边?天边在哪儿呀?天边好玩吗?”“小姑娘,‘天边’在很远的地方……”

荷花仙子听着听着,有点入迷了。接着,老者又向荷花仙子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和风情的情况,荷花仙子伶利地作答。之后,老者又问何仙姑说:“我走累了,能不能到你家去做客呢?”荷花仙子听说这位老公公想到自己家里住几天,非常高兴地领着老者往自家方向走去。

荷花仙子搀扶着老者,走着,走着,快到村口了。老者突然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仙桃,递给荷花仙子说:“小姑娘,这是从很远的地方带来的蟠桃,给你的,你吃吧。”

荷花仙子接过老者送的蟠桃,觉得这“蟠桃”要带回去全家分着吃。老者看她不肯吃,就地坐在石头上。捋了捋胡须点了点头说:“小姑娘,你可真懂事呀!可是,这个蟠桃是专门带给你吃的,你快吃吧!”老者看荷花仙子坚持想带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分享,就解释说:这个蟠桃是专门给你的,要是觉得好吃,下回我再多带几个送给你的家人。

荷花仙子听老公公说得那么真诚,就点了点头同意吃了。

吃着吃着,荷花仙子觉得这蟠桃的滋味简直妙不可言。当她就要吃完蟠桃抬头正要告诉老公公这蟠桃有多么好吃时,却发现老者不见了。荷花仙子大声喊了起来:“老公公!老公公……”

山谷里回荡着荷花仙子的呼喊声,可老公公却怎么都没再出现。回到家,已经是吃晚饭的时间了。

说来奇怪,辛苦了一天的荷花仙子一点都不觉得饿。连续几天,荷花仙子都肚子不饿,什么也不想吃。但是干起活来非常有劲。父母为荷花仙子担心,可是看着她精神却比以前好,身体也更结实,也就接受了荷花仙子不吃饭的现实了。

一个月后,荷花仙子又去采茶叶,边干活边唱山歌。突然间,她一抬头,又遇到了那位老公公。荷花仙子高兴极了。

这一回,老公公说:“你们这里山清水秀,到处都长得可以给人治病的草药,你想不想学些草药知识,给村里的人治病呀?”

荷花仙子兴奋地拍手说,接着老者带着荷花仙子,边走边传授她各种草药的药效。很快,荷花仙子就能识别各种不同的草药,也了解了草药的用途。从此,荷花仙子每天都手持荷花,上山采草药。慢慢地,聪明伶俐、热心善良的荷花仙子有空闲时常常手持一朵荷花,到深山老林里去练功。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家里有人生病时,也都会来请荷花仙子帮助。

一次,村子里的张伯伯上山误采了有毒的磨菇,吃后中毒昏迷了。请来荷花仙子后,得救了。

不久,村子里的一名妇女在上山砍柴时,不小心掉到悬崖下面去了,请来何花仙子,也得救了。

就这样,荷花仙子长期在灵山仙境修练,不吃荤,不饮酒。只要百姓家中有急事难事,点上一柱香火,在大门口呼喊她。如果在野外的,就地跪下双撑合十,大声呼喊着:“荷花仙子、荷花仙子……”,荷花仙子就能马上腾云驾雾,来到跟前,为百姓排忧解难。

在武平县岩前镇境内有一座叫“寄子岭”的大山,传说着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有一对年轻夫妻结婚多年不孕,翻山越岭到岩前狮岩求助何仙姑。仙姑给其中草药服用,回去后就有了身孕。第二年产一男孩,全家高兴万分。为了感谢何仙姑,在孩子周岁时,夫妇俩背着着小孩到岩前狮岩朝拜谢恩。

孩子背到离狮岩15华里要翻过一座大山时,夫妇俩想歇一歇,发现孩子全身发紫气绝而亡。夫妇俩大哭一场后,决定把死亡的孩子寄托在山上的一棵大树下,用树叶遮掩好,继续赶路到狮岩叩拜何仙姑。到后何仙姑却问:“你们的孩子呢?”夫妇俩不敢作答已经死在半路上的实情。何仙姑看他们有难言之隐,早知了几分。便吩咐他们赶快回去看孩子,孩子正在路上等他们去抱。夫妇俩听后半信半疑,何仙姑又催他们赶快去。

这夫妇俩一离开,何仙姑即做法将这孩子救活了,待夫妇俩赶回到寄放孩子的地方时,看到活泼可爱的儿子,赶紧上前抱入怀中。

从此,这山就被当地百姓称这“寄子岭”,直到今。

狮岩前有一方湖,人们称为“蛟湖”,绕湖一圈1.5公里。据传,蛟湖有水怪经常兴风作浪伤害民众。于是百姓请求郑自严治理蛟湖。郑自严做了一只铁笼,用绳子将铁笼扎紧,再施法术将水怪赶入铁笼中。从此,蛟湖风平浪静,那怕是下再大的雨,湖中的水都是非常清澈,而且从来不会溢出湖面。

公元927年,何大郎一家,从宁化石壁村西征时,路过岩前狮岩,女儿何琼觉得这地方不错,觉得非常有灵气适合作道场,遂建议全家居住在这里。

公元964年,郑自严也来到狮岩。一天,何仙姑与郑自严斗法,要让庇邻广东蕉岭广福往南流的河水,倒流回到武平岩前。如果郑自严赢了,她愿意说服父亲将这道场让给他。

何大郎听说女儿要与郑自严斗法,也承诺说,如果郑自严赢了,将自己全家居住的狮岩让给郑自严,并将狮岩周边的田地、房产,全部无尝赠送给他。结果郑自严略胜一筹,果然让广东蕉岭广福的水,倒流到武平岩前后,流经武平中赤至下坝,再流回往广东蕉岭长潭,流入韩江。何大郎父女兑现诺言,全家搬到几里之外的宁洋刘坑去居住。后郑自严为了感恩何仙姑,特地在狮岩的东则建一座何仙姑亭。

勤劳善良、聪明美丽的荷花仙子一直活到了150岁。她去世的时候,空中传来了鼓乐声,村子里的人都看见一朵祥云从她的床上升起,一直升到高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百姓排忧解难的荷花仙子,就将她与八仙过海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武平县的岩前,何仙姑父母的墓也保存完好,碑记依稀可辨。

如今,在客家地区,许多人将何仙姑供奉为神,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都到庙里祭祀,祈求保佑家人平安,事业发达。

——原标题《何仙姑,由人变仙》,选自《走进武平》。转自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四、《庐江堂何氏支谱·世系》资料辑存

(一)九族考

己所出者为父,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己之所出者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元孙,元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所谓云者,言轻远如浮云也。(见《尔雅》)

又有称元孙之子耳孙者,言去高祖甚远,但耳闻之也。(见《汉惠记》)

(按):据《汉书》◎卷二·惠纪第二记载:应劭曰:“上造,爵满十六者也。内外公孙谓王侯内外孙也。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今以上造有功劳,内外孙有骨血属,施德布惠,故事从其轻也。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岁刑也。今皆就鬼薪白粲。取薪给宗庙为鬼薪,坐择米使正白为白粲,皆三岁刑也。”李斐曰:“耳孙,曾孙也。”张晏曰:“公孙,宗室侯王之孙也。”晋灼曰:“耳孙,玄孙之曾孙也,《诸侯王表》:在八世。”师古曰:“上造,第二爵名也。内外公孙,国家宗室及外戚之孙也。耳孙,诸说不同。据《平纪》及《诸侯王表》说‘梁孝王玄孙之耳孙音’。耳,音仍。又《匈奴传》说:握衍朐鞮单于,云‘乌维单于耳孙’。以此参之,李云曾孙是也。然《汉书》诸处又皆云曾孙非一,不应杂两称而言。据《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则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但班氏唯存古名,而计其叶数则错也。”

(二)何大郎(亶)公家族世系录

(按):何太郎,字景行,法号太郎公,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中进士,选授福建汀州宁化知县。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任满解组(时年35岁),受民挽留,遂居该县石壁寨。次年何太郎去潮梅,回时路经武平岩前,遂择居狮岩。据民国《武平县志·民族志》云:“何氏开基岩前,为邑中最旧之族”。北宋太宗干德二年(964)泉州同安有僧名定光者(俗名郑自严),谓此地宜为仙佛所居,太郎之子女一时不从,太郎独首肯,把屋舍田塘,全施与郑自严,打发子孙,分居各地,并嘱曰:“叶落九州地,根从一处香,若是我儿孙,越远越荣昌。”独率一子(名五郎)一女(名仙姑)到离岩前15华里外的冷洋(今为宁洋村)定居,今岩前狮岩仍有一“仙姑亭”,中有何太郎的“禄位牌”,旁塑何仙姑的立像,以示纪念。太郎终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享年101岁,葬于冷洋(今205国道线旁),号铁扇关门,武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墓。何太郎为入闽始祖。

谨具冥钱▲封化 奉

考 均

庐江堂上历代始高曾祖 一脉宗亲 受用

妣 分

始迁祖:(闽省开基)一世祖何大郎公老大人,妣黄氏老孺人。公生唐末昭宗元年壬子(892)三月十九日辰时。梁开平元年丁卯岁(907)入学。乾化元年辛未岁(911)中进士,授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尹,调征西粤,屡建奇功,至唐天成元年(926),时三十有五任满解绶,因为政得民,百姓挽留,遂居是邑石壁村西乡。生五子:长三郎(迁居河田);次四郎(迁居赤岸);三五郎(迁居冷洋);四六郎(迁居海丰);五八郎(迁居河源)。一女:仙姑。

(按):据考:何大郎(亶)公一生先后娶颜氏、黄氏、邓氏三人为妻,生有10子1女。何大郎的10个儿子成年后,他嘱他们远播四海且“越走越远越好,越走越远越发”,任凭子孙播迁各地。后来,他唯一的女儿何琼,就是后来成为仙人的何仙姑。又考其亶公三位夫人生卒年及所育子女如下:

妣颜氏,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辛亥(891)四月初八,殁于北宋太宗太平三年戊寅(978)十月十三日。享寿八十有八,同夫葬。生子二,福郎、二郎。

继黄氏,称大娘,诰封宜人。生于唐昭宗乾宁元年甲寅(894)十月初九。殁于宋太宗至道元年乙未(995)十二月十八日,享寿一百零二岁。葬岩朝湖塘。迁葬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罗裙铺地形。生子五:三郎,讳金衍;四郎,讳金衢;五郎,讳金行;六郎,讳金徽;八郎,讳金从。及女一:何仙姑。

继邓氏,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895)八月十八日,殁于后周太祖显德元年甲寅(954)六月十三日,享年六十岁,与夫同葬。生子三:长七郎、次九郎、次十郎。

二世祖:太祖何五郎公老大人,妣钟氏老孺人。生六子: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十四郎、十五郎、十六郎。

三世祖:太祖十六郎何公老大人,妣潘、李氏老孺人。生五子:廿九郎、三十郎、三十一郎、三十二郎、三十三郎。

四世祖:太祖何三十郎老大人,妣王氏老孺人。此公系潘氏所生。生六子:六一郎、六二郎、六三郎、六四郎、六五郎、六七郎。

五世祖:祖何六一郎公何大人,妣范氏何孺人。生四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伯九郎。

(按):何太郎的子孙在武平宁洋住了四代,到北宋哲宗元(1086),何仙姑逝世后(终年150岁),五世祖六一郎携妻带子,向东步行60华里,到上杭县来苏里六十地枣林园(即中都镇蛟腾村六十地自然村)开基,成为何氏入杭始祖。其坟墓在今中都镇兴坊村(小地名下坑),号“夫子弹琴”。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刻石代金,始葬于此,历有修葺,1994年由台胞何庚生独资重修,面貌一新,其坟联曰:“六十地开基创业,九秋天饮水思源”。此开基祖在长汀县城建有“学海堂”,内有一长联:“缔造果然难,历十五年掌握筹持,差幸科岁偕来,免傍他人门户;守成也不易,愿千百世灵钟育秀,喜见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纲常”。

长子伯一郎,又称发伯(为六世),从中都六十地再迁入广东程乡(今梅县松源镇老圩),实为何氏入粤始祖,并建祠于此,号“发伯公祠”,几经修缮,仍保持全貌,民国以还,曾利用此建筑物举办“发扬学校”,祠校并存至今。

......

以下略录。

(按):《孟子·离娄章句下》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这里,为了反映《何谱》世系全貌,补缀后两世,即二十七、二十八世。

二十七世:堂叔祖何土长公老大人。阳上堂侄孙啟长具。

二十八世:显考何廷寿公老大人,妣曹氏老孺人。生六子:庆良、芳富、芳贵、啟星、啟长、啟明。

胞伯何廷炳公老大人。阳上胞侄啟长具。

(按):根据《世系谱》二十四世何南凤(1588-1651)生卒年,按谱例每30年一世计,此抄本作者何啟长(二十九世)当为清乾嘉年间人。

五、何大郎家族诗文、碑刻选录

(一)何大郎诗歌

1.何大郎(亶)公遗嘱诗

当年种福梵王宫,走马来朝道始通。三徙厥居经沐栉,一身如寄转西东。

丈夫鼎立何曾定,奇士纵横到处逢。克创丕基即是俊,能开大业便为雄。

枝枝叶叶根非异,万万千千脉总同。记取埙篪歌既翕,常怀源本报须丰。

吾家已得明神辅,汝辈行邀降福隆。勿谓禹功惟洛汭,河归大海正朝宗。

2.何大郎临终告儿孙诗

叶落九州盛,根从一处香;若是我儿孙,越远越荣昌。

(二)清代《重建何氏始祖大郎公南岩施田碑记》

余承乏连城,于戊寅岁蒙委视篆武平,以腊月之吉莅任。越明年春,诸绅士以重修邑志来请。余领其请,不揣鄙陋。广搜记载,信者传信,疑者阙疑。阅《旧志·山川记》:南安岩,玲珑幽邃,石室天成,为何仙姑避谷之所。定光佛卓锡于此。诵前贤题岩诗句,不禁悠然神往。按志载何仙姑事颇详,乃知岩即仙姑父“何大郎”所舍与佛为道场者也。邑无事,抵岩游。瞻古佛,礼仙姑。读前人碑记,与旧志吻合,且加悉焉。及按何族绅士,亟访仙姑始末,绅士缕缕为余言。因呈旧碑文一道,为其家“明经历任抚州教授讳文甲先生”所撰。佥请曰:先始祖大郎公系出庐江,唐末五代时令宁化,调征西粤,于后唐明宗天成年(丙戌)出梅州道。经岩前,因览形胜,喜其地幽土沃,堪资辟谷,因卜居焉。开南岩师子口手炉山,置田四千七百八十秤(秋粮正耗米卅九石三斗八合),塘四十六亩,地卅三亩。公生五子一女。迨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子,有定光佛姓郑名自严,募公宅宇为道场。公慨然与之,将田塘地业尽施供养,令其五子散住闽粤江右间,迄今世世蕃衍。其女生而有仙质,幼不茹荤,好清静,誓不适人,习修炼辟谷之事,年一百五十岁,于哲宗元佑元年丙寅终于公之五世孙六一郎家。垂终,闻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霄汉,见者莫不惊异,自此皆称何仙姑云。乡人感仙姑神异,不忘功德,佥建大郎神主,奉为檀越;塑仙姑神像,金碧壮严,与定光佛同祀焉。郡邑士大夫闻风向慕,详载郡邑志中。入明中叶万历间,主持僧正玺欺年代久远,将所施田塘侵饫盗卖,并失檀越仙姑祭祀,又坠废碑记。诸子侄以先泽所在,不忍坐听沦没,鸣县府亲勘详审,断还尝田一十一亩五分,另招别佃,俾嗣后久供檀越仙姑祭祀之费。嗣孙文甲记事勒石,去今又百余载矣,不谓历年既久,积弊潜生,近来又被佃人盗卖,子孙复投鸣,乡目清出原田。犹恐世远年湮,人情叵测,不免复蹈前辙,惴惴焉。先泽不克,永终是懼。及今不刻诸石,无以垂后。吾候主意于南岩久矣,迄备志颠末,重勒贞珉,以垂不朽,其无辞。余闻而躣(qú)然曰:克绳祖武,不坠前徵者,贤子孙之行也;网罗旧闻,表彰异迹者,莅斯土之责也。余不文,纂补邑志、方传,采碑记,以广文教。矧大郎仙姑遗事,旧志凿凿,诸君言信而有徵也。倘前有异迹湮没不彰,令贤子孙继述之志郁于中而勿得伸,岂余传信待后之心哉?爰提笔而为之记。所有清记田地亩数、土名佃人,别载矣碑。

文林郎署武平县事连城县知县广陵赵良生撰文

奉直大夫云南省姚州府知州邑人周历长篆额

文林郎江南苏州府吴江县知县邑人张亨手书

康熙三十九年岁次庚辰孟冬月吉立

(按):此碑记原文由武平县何振洪校点。笔者略有改动,特此说明。

“半僧先生”——何南凤

(三)何大郎二十四代孙——何南凤传略及诗文

1.何南凤传略

何南凤(1588-1651),是何大郎二十四代孙,出家名牧原和尚,号“半僧先生”。兴宁石马镇马下村人。从小勤读诗书,参加万历四十三年(1615)乡试中举。后决意落发出家并游齐、鲁、吴、越山水寺庙。一生住持72个名寺,是岭南佛教“横山堂”创始人,也是客家佛教“香花”流派鼻祖,他的许多传奇故事流传甚广。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生,清代顺治八年(1651)卒,终年六十五岁。

考其何南凤生前仿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而撰写的《半僧先生传》,是一篇极有个性的绝妙文章。从该文可知,南凤的名号很多:字道见,又名熄三、觉从、海圣、雷山释子、梦观居士、知非、跛者道人等等,最后取号牧原。“牧原者卑以自牧,牧一条水牯于广平之原,自治生平虚矫褊侧之习气云尔!”从这一连串的名号中,已透露出其不同凡俗的品格。

该文开篇先对自己的生平作一概括:“半僧先生者何人’?知非和尚是也。何以称半僧?以其时而僧,时而俗,又时而僧,则谓之半僧云尔!”行文叙述,处处显现其个性。“读周程及阳明白沙之书,便以道学自任,欲弃举子业,青山绿树,不以易紫绶金章。”、“屡弃笔砚,绝交际,即显者名人文字相赠,一切焚却。然参禅得力之后,辄旁通儒典之奥,诗文之妙,恨见地及之,而机候不及,故常拈举业示门人,谓门人不能传其禅,奈何并举业亦不能传耶!”这种独特怪异的心情,事实上是何南凤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明末社会在风雨飘摇之中,既不能“处为真儒”,又不能“出为王佐”,干一番经国济世的大业。于是,他由儒入佛,希望在虚无中得到解脱,然而又未能忘记现实:一方面“修齐治平”的思想在他的潜意识中常常出现,慈母妻女的形象亦使他难于释怀;另一方面,现实又不容许他有所作为。这种无可奈何而又不能追求解脱的矛盾心态,在文中描写得入木三分。

2.何南凤诗文

(按):考其《古诗文网》选录何南凤六十七篇诗文。兹举与修行、教子相关的五首;另录《何南凤与石马的传说》,以飨读者。

A.《紫金山和白乐天二首示印岳印中诸子 其一》

人生贵适性,何必慕荣达。畏彼衣冠劳,去家时削发。

囊中无羡钱,传食作生活。在处有青山,山山好看月。

B.《勉学人修行》

古人为学躬耕作,不羞贫贱羞无学。所以学士类贤良,纵居富贵亦清约。

今人为学贪富贵,但事诗书百业废。衣冠端坐自称贤,那识贤人真趣味。

俗家如是僧亦然,只通念诵便值钱。有钱办得好衣食,管他什么教和禅。

吁嗟上来诸佛祖,个个淡薄甘劳苦。刀耕火种作生涯,或打街坊佐常住。

神通运水及搬柴,普请何人肯不来。三更入室传衣钵,腰石舂粮亦快哉。

C.《和白沙》

大道平平孰省行,出家须放世情轻。古人尽是诃多事,智者讵甘恋此生。

大朴无文心地实,浑融类俗念头清。名门利路何停踵,不若林泉百不成。

D《还家述怀示能绍儿》

束发虽同俗,安心只杜门。傲能群鹿豕,贫懒察鸡豚。

道侣观亲旧,伽蓝处故园。神光苍萃在,相对静忘言。

E.《别南康梦倩歌》

古来高僧能不俗,俗人以敬僧为福。近代僧每类俗人,僧俗二般俱碌碌。

是以我惟号半僧,得僧之半亦已足。何期匡南有梦庵,其人非僧更非俗。

示我本言及清言,剖胆见肝空罪福。梦庵境界总全真,向外求真自劳碌。

我亦当年号梦观,与君同梦无僧俗。咄哉匡山古道场,于今何异垄断局。

不有道者梦其间,俗杀木石与麇鹿。我来高卧未同年,梦里名山境既熟。

白云岭表系归情,剩下松间未了局。请君细看老棋盘,胜算全收方是足。

是真是梦尽输筹,惺惺却恃黄粱熟。

F.何南凤与石马的传说

兴宁城北上近三十里,有个一去处,叫石马镇。其得名于镇内一块酷似仙马的巨石,巨石的附近,出了一个才子何南凤。石马的老人津乐道关于何南凤和石马的故事:传说何南凤上京赶考,立笔破题,大意是穷又如何?富又如何?不穷不富又如何?穷的没有穷落水,富的没有富上天。主考官见其言如大家,语带禅机,相其格前是宰相后是和尚而不敢取。何便到南华寺当了和尚。一去八年,妻相思心切,谎称儿急病,何竞不归;再称儿死,何急作文祭之,反倒把儿子祭死了。无柰返乡,途经石马八洲,听人说仙马常常出来吃禾苗,害人不浅。当何南凤听到石马显灵祸害四邻的时候,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祭马诗:石马行上第八洲,仙人遗下几千秋;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满山难下口,铁鞭任打不回头;往来君子牵不去,天地为栏夜不休。果然改变了石马的习性。

(按):何南凤故居,位于兴宁市石马镇马下村三口塘。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民国时期。原建筑是砻衣形围龙屋,为二堂二横围屋。坐西北向东南,分布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866.5平方米。

参考文献

[1]民国《庐江堂何氏支谱·世系谱》(手抄本)

[2]《福建通志》。

[3]清同治八年李世熊撰修《宁化县志》。

[4]清康熙三十八年《武平县志》。

[5]广东《清源何氏宗谱》。

[6]武平《何氏族谱》。

[7]林善珂著《客家地名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1)。

[8]《古诗文网》。

[9]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简介

陈有顺,男,1956年出生于兰州,祖藉武威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马姓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新时代家风家教传播使者”、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陇右姓氏谱牒文化学者、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敦煌学、陇右文史及姓氏与谱牒文化等。著有《陇右陈氏文史考》《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等。

蔡会成,武威人,1979年生,凉州区青年巷小学教师,兰大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双本科学历,市、区作协会员,有部分诗文作品见诸地方刊物。

作者简介

陈有顺,男,1956年出生于兰州,祖藉武威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马姓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新时代家风家教传播使者”、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陇右姓氏谱牒文化学者、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敦煌学、陇右文史及姓氏与谱牒文化等。著有《陇右陈氏文史考》《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等。

蔡会成,武威人,1979年生,凉州区青年巷小学教师,兰大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双本科学历,市、区作协会员,有部分诗文作品见诸地方刊物。

0 阅读:0

凉州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