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第七季多多读书月的书单里,我看到了金宇澄的小说《繁花》。
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已是万人空巷。王家卫用极致的光影,呈现了从外滩27号里的进出口配额,到黄河路的霸王别姬,帮我们复活了一个城市,帮我们穿越回了一个年代。电视剧很成功,勾起回忆,引发共鸣。但相比之下,金宇澄的小说,艺术价值更高,每每掩卷回味无穷。
这部实打实的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学经典,给中国文学界创造了一个经典的姿势——不响。
小说里,经常一段描述或者对话,结尾是某个人不响。随意摘录几个。
“阿宝放下咖啡杯,感叹说,多少年不见了,时光真快呀。沪生不响。”
“阿宝说,汪小姐真对不起,有一位大领导,发了条头,要我的业务单子,让贵公司梅瑞去做。以后,我只能和梅瑞联络了,其中道理,汪小姐应该懂的,抱歉。汪小姐不响。”
“淑婉说,香港好,真好呀。阿宝不响。”
东方艺术,简洁含蓄。这个“不响”,恰似水墨画的留白,妙。
或是无奈,或是反讽,或是抗拒。意境深远,余音不绝。这是电视剧做不到的,黄海路的觥筹交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人声鼎沸,王家卫的电视剧都是“响”,而且太响了,响过了头。
我更喜欢小说,呈现一个时代,“不响”才是更有力的表达。
《繁花》发生在上海,从60年代贯穿到90年代。
小说里的阿宝,祖父是旧上海的资本家。父亲投身革命,做过地下党。母亲是地主的女儿。这样的家庭注定在时代的汹涌浪潮里大起大落。阿宝曾经住在优渥精致的独栋别墅,60年代家庭命运直线下坠,从“上只角”的小别墅被赶入“下只角”的万人户,搬到每天要倒马桶的旧里弄房子。落魄颓丧,深爱的女孩凭空消失,亲哥哥远遁香港。经历了这些,才是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阿宝做起生意,结交朋友,周旋感情。小说没有电视剧里的那些诡谲商战,都是饮食男女,里巷炊烟,平静的日常生活,但是却充满时代的厚重感。我不喜欢电视剧的就是这一点,丢了时代感。多波澜壮阔的年代啊,但是在几个演员身上光剩下美轮美奂,完全看不到时代留下的痕迹。
小说就不一样,时代的烙印、伤痕、荣光在每个人脸上清清楚楚。在阿宝的一句话里,在李李的一个动作里,在每个人的一次迟疑和不响里。唯有这样,特别打动人。宝总的“不响”,不是生来失语。而是饱经苦难,依旧温柔,认真生活。经历过的人才懂,人,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在时代里,都是无力的。不哀叹,不自怜,做好当下的事,看似容易,实则很难。
泰戈尔的《飞鸟集》,我最喜欢这一首。
大海,你用的是什么语言,永不止境的咆哮;天空,你用的又是什么语言,永无止境的沉默。
大智若愚,大音希声。《繁花》小说的“不响”,太妙了。不响,才真的响。
当年还没拿茅盾文学奖,大家都发觉这小说了不得。影视改编权是王家卫竞拍抢来的,和他竞争的是另一位大导演娄烨。
很多人说,这小说不好改。剧情不够冲突,人物不够立体。王家卫打了个比方,特别贴切,《繁花》就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图》。
人物模糊,因为真正的主角是时代。
02
上海,恰恰是伴随我生命某段旅程的城市。
在上海,读书、失恋、实习、工作。陆家嘴晚上10点是下班晚高峰,永远打不到车,还好,我基本都是凌晨1点才走。延安高架下去的口子永远堵,出差还是地铁二号线可控,上了陆家嘴站,往西直达虹桥高铁飞机场,往东直达浦东机场。加薪、升职、无数的猎头电话、跳槽。我已经习惯每两年薪资翻倍。看着比自己年纪大几岁的朋友,加杠杆买房,资产增值,财富自由,认定自己也会这样。
好快,好顺,直到突然有一天,一切都慢了下来。
这时候我才体会到一个词,时代感。读懂了那个经典笑话,电梯向上,有人跳绳,有人俯卧撑,有人听歌,每个人都觉得是自己牛逼才上来,而忘了电梯。
读懂《繁花》的时候,我已不再年轻。再也没有绕着世纪公园跑步的矫健身姿,就在刚才还因为肚腩,不得不偷偷把皮带松了一颗扣。
读书,无法改变人的际遇。但是,却总能帮助我认识时代面对时代。
这次“多多读书月”的书单,还有一本书,我很喜欢,克里斯·米勒《芯片战争》(Chip War)。这本早已名声大噪的书,披露了我们星球上最重要的行业极多极丰富的细节。
肖克利、诺伊斯、摩尔、基尔比、盛田昭夫、张忠谋,各路大佬,你方唱罢我登场。从硅谷的八叛将,到美国军方阿波罗计划的买买买;从日本发起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攻关计划(VLSI),到《美日半导体协议》签署,韩国渔翁得利得利。
而中国大陆直到倒数第二章,才姗姗出现。
又是上海。
《芯片战争》是这样写的:
2000年,出生于南京,在台湾长大,并且受过得克萨斯州培训的半导体工程师张汝京,说服中国政府给他巨额补贴,让他在上海建立一家半导体芯片制造厂。该工厂的设计完全符合他的要求,甚至包括一座教堂,这要感谢中国政府的特别许可。但即使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当他与半导体行业的巨人,特别是台积电搏斗时,他仍然觉得自己像《圣经》中的大卫一样。
论时间,这正好是《繁花》的续章。
上海也在时代里焦虑过。曾经被认为错过了整个互联网时代,走到哪里都被教做人,隔壁某省动不动帮上海反思。
直到“卡脖子”,大家才恍然大悟。上海才是高科技的扛把子,在互联网最热闹的那些年,上海在默默地全力支持半导体、医药这类周期长、风险大的硬科技。
03
我一直反对把读书包装成“高大上”,不要把图书沦为拍照发朋友圈装B格。
我觉得,读书就是个人经历的延展,当下在思考什么,好奇什么,就读什么。不一定马上能帮你找到准确的答案,但是每天一点积累,一点共鸣,最终变成你的精神资源,变成你内心深处的力量。
我手头这两本,《繁花》和《芯片战争》,一个是文学小说,一个是商业纪实。深夜读书,白天工作,两个渠道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最近我的工作涉及到生命科学行业的投资。
又是上海。
世纪初,也就是上海全力支持张汝京的同一时间,划定张江,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壮大打下了坚实的桩。如今的中国半导体,中国医药,上海至少占半壁江山。
足够管中窥豹的是,仅仅一个医药行业,十年间就历经时代浪潮的大起和大落。
世纪初,上海招贤纳士,无数优秀学子, 预见到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从波士顿、剑桥搬到上海张江,立志要做中国医药界的台积电/中芯国际。但是中国医药水太深,05年贪腐大案爆发,十年余震。直到2015年,改革重启,行业迎来春天。2018年,港交所开放18A,允许没有收入的医药企业上市。不仅是中国,全球医药行业都为之瞩目。眼看中国生命科技行业要走向巅峰,转头就出了问题,而且是国内外一连串问题集中爆发,生死危亡。
仅仅十年,人生巅峰和寒冬低谷都走了一遍。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几年内外部大环境都不算好,但是中国医药行业反而更奋进,中国创新药好成绩不断,出海也更坚定,获得美国FDA批准的中国创新药不停刷新历史。
从产业的角度,我们这样看。时代给中国的馈赠有两个,第一,需求侧,我们有14亿人的统一大市场。第二,供给侧,工程师红利,中国人重视教育,工作勤奋。
工作里的一些新感悟,和读书获得的思考交融在一起,给我两个很大的感触。第一,人在时代面前是很渺小的,无论你多有胆识、眼光、魄力,前进的道路永远颠沛流离。第二,沉下心,做好眼前事。
我不擅长说大道理,平时写文章主要是总结一些最新的观察,分享一些自己的认识。
《繁花》、《芯片战争》也是这次在多多读书月的书单里看到。趁着平台补贴,实惠,又买了一些书。同样的道理在近处说,拼多多,这些年有两件事,给我很深的感慨。第一,是集团旗下TEMU做进美国市场。从《繁花》那个年代开始,我们就相信中国人又聪明又勤奋,一定会不断进步,今天做好来料加工的制造业,明天一点点攀登高科技。如今Tik Tok和TEMU的成功,表明中国人积累的互联网行业技能,也能在国际市场取得极致的成功。这是一个不小的鼓舞。
第二,就是多多读书月。读书,是当下中国极有价值的一件事。一方面,在很多地区,书不便宜,买书读书这样的精神消费占比小,快递也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当下碎片信息太多,博眼球的信息太多,而书,尤其是经典的书,是优质知识。从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1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多读书月”办到了第七季,补贴正版书籍,让用户“安心买 随心退”,用这样的方式助力知识普惠。
这些年,无论是电商行业,还是宏观经济,都在急速变化,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但是确定性的方向也有,比如出海、普惠就是当之无愧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那就先把这些做好,并且坚持做。
个体面对时代,也该如此,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作清高,做好当下事,认真工作,读书思考,就是最优雅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