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最爱下雨的时候都是清明节左右,要么刮风,要么下雨,基本都是这样。
但这个风不是很冷,雨也不是很大。
有关清明雨,杜牧做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叫“雨纷纷”。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清明节在阳历4月5日前后,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纷纷:形容多。如果用来形容雪,那应该是一场大雪,转眼间天地都白了。
但是,这里用来形容雨,情况却相反。
“春雨贵如油”所以,这个雨不是大雨,而是细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样的小雨。
“雨纷纷”是下个不停,没完没了。
它运用的很恰当,当人走进雨中不会一下子淋成落汤鸡。
雨和雨不同,这个春雨是有情调有尺度的。
它不同于夏天倾盆而下的暴雨,也不同于深秋连绵不断的苦雨,更不是寒冬才会有的冻雨。
它是“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含杨柳风。”
雨纷纷,落一点点在在身上衣服也不会湿。但是雨纷纷下个不停,人的思绪就会变,就有下句。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这里不是寻常马路上的行人,是出门在外的人。他不等同于游人,横不是那些春游在赏景的人。
断魂:是精神,情感。
清明节在古时候和现在观念完全不同,它是个情感色彩浓郁的大节日。家人除了团聚还要扫墓,人们心情除了家人团聚的喜悦,更多的是伤感,是对逝去家人的思念。
是非常复杂,难以言喻的。
此时的雨,对世间万物是好雨。但对人,可能就不是好雨。
古时候,没有柏油马路,即使是官道,也是由沙子碎石铺成。
而坟茔通常在羊肠小道、人迹稀少的地方。去祭扫时,古人出行不像现在可以开车出去。他们出行靠两条腿,又或者像陆游样:细雨骑驴入剑门。
所以雨纷纷,不仅影响出行,还影响去祭扫。
雨纷纷多多少少会影响心情,但更多的是清明让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前两句交代了原因,这一句是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行人心想,先停下来歇歇脚,避避雨。最好有二两浊酒来驱驱寒,暖暖身子。
此时是雨纷纷,酒家的酒旗肯定是湿的,耷拉着的。
一下子很难看到。
而此时又是花红柳绿时节,酒旗和繁花相互掩映,远远望去,更难看到。
于是,路人开始问路。哪里有酒家?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是行人问路都画面。
行人问路,肯定是问离自己最近的那个人。最熟悉路况的人,谁最符合条件呢?
路过的书生?郊游回家的人?还是赶着牛的牧童?
答案是牧童,牧童是在这片地,土生土长的人。
遥,远的意思。但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遥”到底有多远呢?
是视野能够看到的地方,并非遥不可及。大概超出一公里的距离,不到2公里。
距离太远,可能就看不清了。
距离太近,就失去了朦胧的美。
牧童是随性一指,酒家就在前方。
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细雨朦胧中果然有一个酒旗。
《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有个景点叫“杏帘在望”,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杏花村,并不是真名,也不一定是酒家。这也许是顺着杏花走,那里有村庄,有一家小小的酒家。
问路只是手段,至于行人得到答案后是喜还是悲?怎么到达目的地?又怎样避雨?有没有喝到酒,酒后心情又怎样?那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现在,我们回到标题,《清明》的主角到底是谁?
如果没有这个雨,就没“行人欲断魂”。行人就不会想着喝酒暖暖身子。
后面的画面基本不会出现。
所以说,这个雨纷纷最重要。它是《清明》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