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樊城平鲁三城为何就没有形成武汉三镇一样隔江鼎立的大城市

旧梦的如风 2022-10-10 21:24:28

(上图:襄阳城的临汉门,因为紧邻汉江,所以称为临汉门,是襄阳城的六大城门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的襄阳与樊城是个怎样的关系。樊城现在是襄阳市管辖的一个区,但在南北朝时代,是有襄阳城、樊城、平鲁城三城隔江鼎立的存在,就如同现在的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三城隔江鼎立的态势。不同的是襄阳与樊城它们之间只有一条汉江,所以襄阳城在汉水南岸,樊城、平鲁城在汉水北岸,与襄阳城隔江相对。

襄阳的出名在南北朝时代,元朝灭宋时期是从中路进攻襄阳的,西线是从西安至汉中再到成都,东线是从开封至合肥再到苏州杭州而占领整个江南鱼米之乡,中线计划是从洛阳经襄阳至荆州直至武汉而占领富裕的江汉平原。虽然元朝东西两线进展顺利,但中线到了襄阳可就遇到硬角,襄阳驻军守将吕文焕坚守襄阳城长达38年之久,后因内无粮草,外无救援的绝境下,元军保证不屠城条件之后率众投降。襄阳城破6年后,宋朝被元朝取代而消亡。

(上图:襄阳城内的“荆州古治”牌坊,襄阳城曾经是荆州府的治所)

正是因为吕文焕坚守襄阳城长达38年之久,其间守军因为年龄关系更换了数次,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成语:“铁打的襄阳流水的兵”。如此同时,在“铁打的襄阳”后又产生了一个歇后语就是“纸糊的樊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从史料上的记载来看,这个“纸糊的樊城”并不是说樊城守将或者守军们不行,一下子就被攻城的敌军占领了,而是相对于襄阳城高大的城墙而言的。大家可以先看看第一张图片上的襄阳城,城墙都是青条石和大城砖砌成,又高又宽大,而且襄阳城三方环山一方临水,并引汉水互通护城河,使其护城河宽达二百多米。这种城池易守难攻,所以才有“铁打的襄阳”的美名。

樊城呢?樊城当时是低矮的夯土城墙,樊城的护城河只有10米来宽,而且处在无险可守的缓坡地带,蒙古的铁骑兵几个弓箭阵射过去,几个冲锋阵攻上来,樊城守军便土崩瓦解,哪里还顾得上坚守阵地,只得一溜烟的四散溃逃的无影无踪了。所以“纸糊的樊城”主要是指樊城建筑质量的问题。

(上图:从襄阳古城墙上看汉江对岸的樊城,樊城的汉江边上已经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了)

那么在南北朝时代的襄阳城、樊城、平鲁城三城隔江鼎立的存在又是怎么回事呢?据《水经注·沔水(今汉江)》记载的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说的:平鲁城的北边是汉水,汉水里有水蛟,常发生大水……汉水又流过平鲁城南边。平鲁城是鲁宗之所筑,城的名称因此而来。平鲁城的东边是樊城,平鲁城周四里,南边一半被汉水吞噬,其汉水对岸是襄阳城。史书还记载了关羽在平鲁城围攻于禁,并放汉水水淹于禁七军,于禁投降。而且关羽放汉水水淹于禁七军在《三国演义》中进行了大书特书,成为关羽一生的骄傲。

不管是《三国志》或者是其他史书里记载的襄阳城、樊城、平鲁城三城隔江鼎立的存在肯定是没有过大的出入的,襄阳城在汉水一方,樊城与平鲁城在汉水的另一方,互成倚角之势,相似于今日的武汉三镇隔江鼎立成为磐石一般的安全与稳定一致,可是,现在只剩下襄阳城与樊城的存在,平鲁城去了哪里呢?

(上图:襄阳市樊城区内的米公祠,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

而在现存的《襄阳县志》里记载:“平鲁城在樊城西。东对樊城,周四里,南半沦水”。这个意思就是说“平鲁城”经过长期的战乱以及被水浸泡后,已经落入水底。

现在我们说到主题吧:襄阳樊城平鲁三城为何就没有形成像武汉三镇一样隔江鼎立态势的汉江流域大城市?首先襄阳地处古代南北交汇的分界点,长期处在南北战争或者其他封建王朝攻城守城交战的主战场范围内,大量的人员消损造成整个地区人烟稀少,使得经济也发展不起来。而武汉周边是富裕的江汉平原与两湖平原,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又拥有长江汉水洞庭湖等水运条件,被誉为九省通衢,商业繁荣,又没有大战争的人员伤yn亡,所以很快就以汉口的商业大城汉阳的工业强城武昌的文化教育大学城而形成隔江鼎立的华中区域的中心城市。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2-10-10 22:22

    而且襄阳城三方环山一方临水,并引汉水互通护城河,使其护城河宽达二百多米。小编肯定没到过襄阳,襄阳城是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得瑟]

旧梦的如风

简介:喜欢什么都不喜欢,愤怒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