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数字化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树立风险意识,培养应急审计力量

旧梦的如风 2022-10-24 21:04:14
前言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国家审计机关应积极探索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审计机制,不断尝试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树立风险意识,培养应急审计力量,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揭示、监督作用,保障国家应急预案的有力执行、资金的规范使用、灾后重建工作高效进行。

一、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乏健全的审计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

突发公共事件类型比较多样,和一般公共事件相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大都是非常规的。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国家审计对国家审计机关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应急机制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其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规范和指导国家审计人员法规、标准主要是《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主要是进行一些常规性审计和一般财务审计,审计模式较为固定,审计思维相对固化,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审计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治理体系,但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审计机制还未建立,没有明确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国家审计的范围、职能和模式,与实际的审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对社会公益组织的审计没有实现全面覆盖,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监管漏洞与制度空白。

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人才储备不足

我国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主要的工作经验多为财务审计,审计人员接触的也大多为财务、经济知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并且我国审计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尚未搭建,不具备培养多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第一,疫情期间,审计内容多样、复杂,并且部分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掌握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第二,疫情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给审计人员带来新的挑战,基于防控政策的要求,人员不能聚集,审计人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超量的审计工作,而我国审计人才队伍人员数量不足,审计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下,也会对其审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审计质量。

3、审计难度和风险较大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审计的难度和风险都较大:第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审计工作内容复杂、审计范围广、时间紧迫,除此之外,审计项目综合性较强,整个审计过程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常规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并不适用,审计难度较大,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较强的专业素质、灵活的判断能力才能胜任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工作,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增加审计风险。第二,疫情暴发后,居家隔离等相关疫情防控政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出于对自身安全和配合抗疫的考虑,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进行线下办公,获取相关审计证据及资料的难度加大,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也不能按照原有相关规范和要求实施,导致审计风险加大;另一方面,突发公共事件暴发时,被审计单位工作安排较紧急、人员组织安排较混乱,相应的物资、资金往来记录处理过程不够严谨、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极有可能不完整、不可靠或质量存在缺陷。因此,审计人员依据获取的不充分的审计证据出具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审计风险将会增加。第三,尚未建立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应急审计机制和审计标准,针对决策不可预见、项目资金数额较大、项目业务庞杂的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没有相应的标准可供参考、审计责任不够明确,再加上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涉及领域较窄,可能无法向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专业、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甚至可能受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质疑,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4、公共信息审计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公众对疫情相关的公共信息需求较大,受自身信息管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相关组织通过网络发布公共信息时,可能存在内容不准确、口径前后不一致等风险,容易造成社会恐慌。此外,相关组织发布公共信息时还可能存在信息表述不准确的问题。公共信息接收者的教育水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公共信息在传播时存在失真风险,进而影响社会运行秩序。而我国针对公共信息的审计体系尚未建立,不能及时对公共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恰当性进行审计,导致公共信息的发布存在延迟、失真、恶性传播的风险。

二、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审计的有效措施

1、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审计体制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国家审计,国家应该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审计制度和法律法规,赋予国家审计一定权力,提升国家审计的权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审计流程、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4个方面做出规定,明确国家审计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政府应对工作的效率;第二,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赋予国家审计一定特殊权限,这样才能促使国家审计迅速、及时地进入突发公共事件,合理、高效地配备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应急政策落地、加强政府应对工作的薄弱环节、防范潜在风险。

2、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人才培养

国家审计机关应该注重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招录,助推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审计的人力资源储备工作。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形成较为完备的应急审计知识体系。同时注重培养审计人员的应急审计思维,使其应对不同的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具备灵活的审计能力,结合审计人员的专业强项,进行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成立临时的综合审计项目组,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项目审计,审计结束后,复盘审计过程,分析审计处理过程还可以进行完善的部分,积累审计经验,为之后的人才培训提供经验。

3、积极探索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基于现有技术,我国审计机关可以尝试以下审计方式:首先,加快打造数字化智能平台。将线下工作转移到线上,与被审计单位构建一个共享平台,被审计单位将相关审计资料上传,这样审计人员就可以远程审阅。数字化平台还可以构建完善的物资分配系统,以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同时便于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其次,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前进行突发公共事件模拟演练,从演练中不断完善审计方案,充分、高效地配置审计资源,进而提升审计的时效性、持续性和精准性。最后,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利用前沿通信技术,持续、及时地对灾后恢复工作、扶持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履行监督职能。

4、加强对公共信息的审计

基于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手段的不断完善,审计机关应该将公共信息审计纳入审计的范围。应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审计模式和审计流程,积极创新、完善公共信息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国家审计机关应对公共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恰当性进行审计,保证各级组织利用新媒体合规、有效地发布信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避免信息失真引起恐慌的情况发生。

5、审计报告及时公布

国家审计机关应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定期进行审计报告工作,揭示政府及各级组织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进而为资金的合理使用、政策的高效执行提供合理保障,提升审计时效、强化审计监督效果,实时向社会公布审计情况及其审计结果,降低信息不对称,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工作的执行情况,督促改进公众发现审计工作的不足,及时完善审计工作,同时彰显国家强大的执政能力,有助于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积极维护社会环境稳定。

结语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国家审计机关应该积极探索适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审计方法用以解决线下获取审计证据、进行审计程序受阻的困难。

0 阅读:5

旧梦的如风

简介:喜欢什么都不喜欢,愤怒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