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大清天然良港,德意志海军精锐尽出,登州镇总兵毫无抵抗力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3-09-21 09:16:07

清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朝廷议授刘含芳为甘肃安肃道(正四品官衔),却被李鸿章建议继续留任旅顺,办理海防事务。作为淮军旧部的刘含芳,李鸿章并没有亏待他,次年5月,按照李鸿章的意思,刘含芳调补山东登莱青兵备道(正四品官衔),监督东海关。

同为正四品官员,登莱青兵备道可谓顶级肥缺,比起偏远荒凉大西北的甘肃安肃道,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说白了,这个职务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海关和税务长。

登莱青兵备道,署衙始设于大清康熙四十年(1701),驻地莱州,管辖登、莱、青三府计二十六县。同治元年(1862),清廷依照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恭亲王奕訢奏请,“饬调登莱青道移驻烟台”,专门负责中外税务事宜,管辖山东沿海五府十六州县共二十四个沿海港口,据统计,仅1863到1867的四年间,东海关税收白银就超过119万两。

也就是这个缘故,刘含芳得以有机会见到襁褓时代胶州湾的样子,甲午海战之前的胶澳,“胶口荒岛,一无所有,必待外求”。在他的眼里,这里一派荒芜岛礁,什么东西都没有,一切供给需求只能仰仗外地输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岛本地著名绅商,胶澳青岛村人胡存约在《海云堂随记》中写道,1896年的青岛口,“原有商铺四十九,今为六十一家”,这是甲午之后的恢复光景。到了1897年,“商董首事集议本口禀县商铺数目”,商铺数量增加到了六十五家,包括旅店、成衣铺、油磨染坊、日用杂品、绸缎杂货等等品类。

这都是胶澳建制带来的新变化,以1892年8月下旬登州镇总兵官章高元率广武营炮队前来青岛算起,此时距离清廷明发上谕“胶澳设防”不过六年时间。十九世纪末青岛村的商铺,大部分属于日常生活服务类,以满足地方民生、驻军及家属需求为主,而经济生产、金融钱庄之类则一无所有,说明当时的青岛村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

虽然青岛口的发展远比不上开埠的上海、广州、天津,甚至与胶东半岛北侧的烟台也有很大差距,但是相比于刘含芳见到的荒芜样子,又有了明显不同。

1897年11月14日,德意志帝国的军舰强行侵占胶州湾,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于翌年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胶州湾沦入敌手。

为了垂涎已久的远东最佳港湾,德意志帝国准备了哪些家底呢?

在此次蓄谋已久的事件中,德国海军先后投入了8艘军舰(实际可能还不止),大致分为三个批次。

首先是1897年11月13日闯入胶州湾“试水”的3艘军舰,分别是1875年2月服役的“凯撒”级(Kaiser Class)铁甲舰“凯撒”号,常备排水量7600吨;1898年11月服役的“伊伦娜”级(Irene Class)防护巡洋舰“威廉王妃”号,满载排水量为5000吨。这两艘军舰属于德国海军东亚分队。还有一艘“美洲鹰”级(Bussard Class)四等巡洋舰“鸬鹚”号,1893年7月服役,常备排水量1600吨,属于德国海军远东舰队。仅这三艘军舰的舰载兵力就超过了1000人。

为确保完全,德国佬还安排了第二批增援军舰,皆属于德国海军东亚分队,“阿科纳”号轻型护卫舰和“伊伦娜”号防护巡洋舰。第二批抵达后,还有从德国本土出发的一艘铁甲舰和两艘防护巡洋舰,作为第三批次的支援力量。

德意志帝国此行精锐尽出,可谓志在必得。

战斗的另一方,大清帝国在胶澳地区有哪些准备工作呢?

先说说胶澳设防后的防御基建情况,据1892年9月13日《申报》刊载,“日内,有嵩武军二营移往驻扎。月初,又有登州广武营炮队若干名,由章军门督率前往”,这是李鸿章蓝图的胶澳建制起始点,章高元所部抵达胶澳后,各项防御工程随即展开。

至1894年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时,4月下旬曾经到胶澳实地查看建设情况。在李鸿章的奏折中,记述了他的所见,“臣等逐处察勘,登州镇总兵章高元,承办各台基址已具,所拟安设炮位处所,尚得形胜”。此外,还记载了“道员龚照玙又于青岛前建设大铁码头一座”,大铁码头即今天的青岛标志性建筑栈桥。

至此,章高元在胶澳的先遣任务已经完成,军力驻扎到位,炮台规模初具,用于运输补给的栈桥码头也已经修建完毕。

章高元在胶澳的兵力有多少驻防呢?日本人早已摸得清清楚楚。

在德意志帝国动手的前一年,1896年1月29日至2月3日,日本驻芝罘领事馆也曾经派人对胶州湾一带进行了所谓“巡视”。其收集的情报概要内容为:

沧口地区有嵩武营少量驻军,另有船舶10艘,当地民户约40户;

青岛村附近有民户50户,东南侧三座小山上,有嵩武军中营、炮兵海防营等兵力,周边是驻军家属;

西面海岸有炮台修筑,但没有安置火炮,处于荒废闲置状态;

南侧山上有炮台,设置了威力不大的火炮。

青岛村前海栈桥上停泊着几艘商船。

1897年9月21日至11月25日,大日本帝国的贼手又一次摸了过来。时任陆军中尉桥本仙作以旅行之名,专程来到胶州湾,这次的摸底更加详实,许多资料甚至成为日后日德胶澳战争的重要参考。

在桥本仙作的眼中,彼时清军的胶州湾军事力量形同虚设。根据他的记载,当时大清总兵官章高元的驻军,步兵营有四,计800人;炮兵营有一,计200人;其本部兵力100余人。当时清兵配备的武器均为旧式,炮兵装备的为7厘米口径野战军炮,计16门。

按照桥本绘制的青岛村附近地图,清晰记录了清军6处兵营和3处炮台的位置,这就是李鸿章调拨胶澳海防的全部军力,在日本人眼中,“胶州湾防备极其薄弱”。

桥本仙作的估计是正确的,德军登陆青岛后,防御失利的章高元曾经向山东巡抚李秉恒电告求助,其中透漏了胶澳海防的真正实力,“惟卑军四营,各防外不过三营有奇”,野战炮营所配备有14门大炮也被德军截留。

大清兵制,一个营的战时满额为500人,驻防减半,为250人。章高元仓促应战,营兵只有满额的一半,电文中说自己兵力“三营有奇”,也就是800人,加上炮兵营的100人,统共在千人左右。与桥本仙作的推测结论基本一致。

这样的实力,当然无法与德帝国的洋枪巨炮抗衡,胶州湾沦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结果是,章高元所部仅抵抗两日,就被驱逐撤离至李村镇,前海一带全部让与德意志“来访者”建设远东最佳港湾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