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那个年代(94)—童年美食:凉粉

谈谈农的鼓与呼 2024-03-16 06:01:44

文:郑学良

再苦的岁月也有甜蜜的时光,再普通的食物也有美食的味道。

农村生产队时代,整个社会物资短缺、生活条件差,缺衣少食是常态,人们常为一日三餐的生计而劳累奔波,只求生存温饱,不求奢华美食。但是,尽管生活拮据,但对美食的向往、对味蕾的迷恋,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儿童们来说,除了贪玩,还更贪嘴,千方百计去找寻、品尝、享受那些可口的美食,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美食美味都是些廉价、普通、自然的食品,这当中,凉粉就是其中之一。

凉粉,有人称为乡村版的果冻,这确实比较形象,无论是味道还是功效,凉粉跟果冻都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当然,六七十年代,农村是根本没有果冻这种食品的。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居不安、食无味是常态。现今的人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就从食来说,有冰镇西瓜(水果)、雪糕、凉茶、饮料等多种清暑解渴零食,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没有现在的好条件,炎热的三伏天,渴了,喝一碗甘甜的井水或者山泉水解渴,热了,顶多就是吃几块西瓜、甜瓜消暑解热,除此外,还有种奢侈的消暑解渴的零食,让小孩子们生生念念,那就是凉粉。

家乡是丘陵山区,小编所在生产队位于丘陵区的中心盆地,凉粉的原料是一种叫凉粉草的植物,它生长在山上,所以对于盆地的孩子们来说,吃凉粉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因为本地没有凉粉的原料,山区才有,自己家里做不出来,吃凉粉只有去外面买,而在当时,一到夏季,就会有山区的人来到村庄专门来叫卖凉粉。

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大集体时代,允许个体私人做些小买卖吗,这个在各地确实会有不同的答案。就小编所在地以及亲自经历的视角看,大集体时代,并不是铁板一块,在一些农产品及加工、零售方面,还是允许个体和市场交易存在的,举一些例子,例如,小编家乡是盆地,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水果主要是梨子、桃子、柑橘等水果,除了自吃外,多余的可以拿到县城、集市上去自由售卖,由于周围是山区,山区多产柿子、枣子、杨梅等水果,所以村庄里也常有山区的人来售卖这些水果,互通有无吧,一般也没见什么人来限制禁止。

同样的,那时,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也保持一定的开放和自由度,例如,农民用黄豆、小麦制作一些豆鼓麦酱之类,可以自由到集市上售卖。不过呢,依小编的观察和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个体经营活动还是有限制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只能是自产自销,不能贩卖倒卖,如自己家里种植的水果、蔬菜等,如搞贩卖,则变成了“投机倒把”,属于禁止和打击的对象;二是只能是副业,不能当主业,人们主要的任务还是参加集体劳动,精力主要放在集体生产上,自由出售、加工农产品只是作为一种调剂行为;三是从事的人员多为较年长的农民社员,一般很少见到青壮年人从事这个,小时候,到我们村走村入巷卖杨梅、枣果以及凉粉的人,都是些年纪较大的妇女。

当然了,虽说那时也没有禁令禁止人们卖凉粉,可毕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和自由,一个夏季,差不多个把星期左右,才偶尔会有山区的人来我们村庄卖凉粉,当“凉粉”的叫卖声响起时,小孩子们可开心极了,因为可以吃到诱人的既美味又消暑的凉粉。

印象中,经常有一位五十多岁的中老年妇女来村庄买凉粉,她担着一担盛着凉粉的木桶,木桶用一块干净且浸湿的白布盖着,应该是防止凉气外泄和遮挡阳光照射,保持桶内凉粉的凉爽吧。

大集体时代,虽说比较穷,但凉粉还是消费得起,由于凉粉原料主要野外的凉粉草,通过揉搓的方式制成,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故价格便宜,当时,一碗凉粉的价格是四分钱、五分钱一碗,为什么有两种价格?因为吃凉粉要添加砂糖,如只买凉粉自己回家添加砂糖的,四分钱一碗,买凉粉顺带加砂糖的,就要五分钱一碗。

村庄来人卖凉粉,小孩子们都吸引过来了,靠着从父母讨要过来的或者自己拾蝉壳积攒下来的私房钱,买一碗凉粉尝鲜。当掀开木桶时,一股凉气冒出,看着那晶莹剔透、爽爽利利的凉粉,馋涎欲滴。小心接过一碗凉粉,迫不及待回家,用小勺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根本不敢发力吃,怕一口入肚,少了那仔细品尝的味道。凉粉入口,你分明可以感觉到它,从嘴里流入食道,再到脾胃,滑滑溜溜、清新清凉、甜蜜爽口的味道,让你在酷热的夏天,突然之间感到了清凉和清爽,烦燥和炎热也一扫而光。

现如今,凉粉也是不少人夏天的心头好,夏夜,大街小巷里都有“冰凉粉”的叫卖声,而且,现在的凉粉,放在冰柜里冷藏,除了糖之外,还添加了芝麻、红枣、葡萄干、姜块等多种调味品,但我还是怀念过去那纯正手工凉粉的味道。

0 阅读:0

谈谈农的鼓与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