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哪些让人不齿的发财门路?

悦读茶馆 2024-01-29 13:01:29

在古代,某些人是怎么发国难财的?

公元1329年,当时的皇帝是元明宗。那一年,陕西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导致了极端的饥荒。

那时的关中大地,干旱连绵,庄稼几乎没有收成。人们饥肠辘辘,到处都是饥饿难耐的民众。

最为悲惨的是,一些地区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为了维持家中老人的生存,竟有灾民作出极端之举:杀害自己的孩子。

与此同时,一些陕西的地方官员和地主豪绅却在这场灾难中看到了牟利的机会。他们开始囤积粮食和必需品,在民众急需时以高价出售,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元朝时期,民间主要使用纸钞。官员和粮商勾结,制造了一场危机。

他们将米价抬高至每斗超过1万文钱,并规定民众不能用旧纸钞购买米,必须用新发行的纸钞,且以两旧换一新。这导致许多民众因买不起米而饿死,数十万人因此丧命。

后来张养浩赈灾陕西时,对此愤怒至极,质问官员们:“你们这样黑心积累的钱财,难道是为了将来买棺材用的吗?”

翻开历史的长卷,会发现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都存在着一些人在国家遭遇困难时,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发财的现象。

比如,在金朝末年,当时蒙古大军围困了开封城。城内的守将是完颜白撒,还担任着宰相的职位。

面对蒙古军队每天用投石机攻城,完颜白撒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令工部的官员去搜集城里的竹子,用来编织成帘子,以此来挡住飞来的石头。

然而,当工部的官员去执行这个命令时,他们发现城里怎么也找不到足够的竹子。

最后,只有在向完颜白撒的家人行贿之后,竹子才神奇般地出现了。

这个故事揭示了即使在国家危难之际,仍有人利用便利,通过制造需求和紧缺来牟取私利。

明朝的时候,江南的士卒们坚定的支持禁海政策。为什么呢,因为禁海政策实施之后,普通百姓就不能通过海上贸易来赚取生活所需了。

这看似是对百姓的限制,但实际上更多地是对那些有钱有势的世俗豪门的保护。

因为一旦海上贸易被禁止,这些豪门就可以通过走私等非法手段来控制贸易,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明朝沿海的倭寇问题非常严重。但有趣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所谓的“倭寇”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假扮的,真正的日本浪人其实数量很少。

这些假扮的倭寇,往往是一些地方官员或者他们的家族成员。他们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走私贸易,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可以说,越是靠近海边的地区,这些当官的和他们的家族就越是富有。他们几乎垄断了所有的贸易利益,普通百姓很难从中获益。

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本身财政困难,但江南地区的士绅,特别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士绅们,却越来越富有。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走私、垄断等,从大明朝的体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入关,这个局面才得到了改变。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末年的山西晋商。他们的做法和江南士绅有些类似,但走私的对象不同。

当时的晋商主要与后金(后来的清朝)进行走私交易。他们通过贿赂边关的守军,将大量的盐铁等物资输送给后金。

作为交换,他们从后金那里获得了貂皮、人参等珍贵商品。这种做法被称为“走西口”,成为了当时晋商的一种“光荣传统”。

晋商们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关心国家的危难,也不考虑民族的存亡。在他们看来,只要有利可图,谁给钱,谁就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正是因为晋商们不断地向后金输送物资,后金才逐渐积累了足够的力量,最终能够一统天下。

清朝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范永斗为首的八个晋商被顺治皇帝亲自封为“八大皇商”,可谓是光宗耀祖。

但是,历史上有一句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晋商在乾隆皇帝统治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

因为他们以前为了赚钱,曾经背叛过明朝,所以清廷开始担心,这些人也可能因为钱财背叛清朝。

于是,朝廷决定对他们进行清算。他们首先对范永斗这个“最大的鱼”下手,找了个理由,然后非常严厉地处罚了他和他的家族,直接满门抄斩。

1 阅读:38

悦读茶馆

简介:以独特视角解析当下热点,深度,理性,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