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也是现在这样一个金风送爽的秋日,我以旅游之名,去过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写下了日记。今天打开再看,稍作修改,发于《头条》。
这个叫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地方,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阿穆尔半岛最南端。清朝时期,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叫海参崴,它隶属于吉林省。1860年11月14日的那个《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的意思为“统治东方”……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我待了七天,走马观花,颇有些感触。
符拉迪沃斯托克,地球版图上一个地理名词。然,它对中国人来说,它是游子,是心中永远抹不掉的痛!
因为它原本有一个中国的名字——海参崴!
海参崴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毗邻,由于盛产海参而得名。
1860年,沙俄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订立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使海参崴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土地,割让给了俄国,并被沙俄改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它的意思就是:统治东方。
如今,它已经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一个拥有近百万人口的海滨城市和重要的军事要塞。
由哈尔滨飞往俄罗斯,一路上,那个十分精干的少妇导游再三提醒我等一行:尽量避免在俄国人面前提那块领土情节,以免引起彼此的不快。
导游的话是有道理的,有一天在游览符拉迪沃斯托克阿林乌斯卡大街时,我还是忍不住对俄方导游说:“海参崴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那个中文勉强说的还可以的俄方导游,对这类问题似早有准备,他未加思索平静说:“先生,你我都学过历史,但是学的内容不一样……”
符拉迪沃斯托克依山面海,是一座敏感的军事要塞。金角湾锚泊着列列战舰,军港对面那幢十来层多高的白色大楼,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在海军服役时,那支庞大的舰队是当年我们一个最重要对手。
在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左侧草坪上,摆放着一艘供游人参观的二战时期潜艇。据介绍,它曾远涉波罗的海,参加过莫斯科保卫战,击沉过上百艘敌舰。在城东要塞城堡,记录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处发生过的每一场战争,城堡上摆放着大批威猛的军事武器,成为历史见证。自彼得大帝时期起,俄罗斯所有海上军事要塞都有午时放炮传统。
那天我们在导游带引下,中午12时整,一名俄军士兵走向一台榴弹炮,一声巨响,提醒人们,这座城市不平凡的历史和它与战争的关系。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美丽舒缓的,它延绵不断的山坡,黄绿相配的野草,就像似层层波浪,为它增添了几分田园风光,典型的欧式建筑依海湾而建,又让它弥漫着几分艺术气息。不过,来符拉迪沃斯托克旅游真正要看的地方并不多,因为它没有太多的自然景观,只能感受一下一种氛围,体验异国风情而已。安详的俄国老人牵着小狗迎面走过,提醒我,异域的真实存在。当地人的相貌尤其鲜明,男人高大俊朗,步履匆匆。女人金发碧眼、身材曲线分明,容貌秀丽白皙,许多女子对自己的身材充满了自信,荡漾的丰乳似乎呼之欲出,展示着健康与天然。
这些在秋日透明的阳光下,成了街上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据我所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裕,至少与我们国家沿海城市相比,是这样的。但他们大都穿着得体,他们的环保意识令人钦佩,大海、沙滩几乎看不到漂浮物与果皮纸屑。草坪干净整洁,没有人的践踏痕迹。那座已有近百年历史、具有鲜明俄罗斯风格的米黄色建筑物——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候车室,尽管它有些老的掉牙了,可一尘不染。市区随处可见洁白的鸽子时而振翅高飞,时而低回盘旋,有时会落在游客头顶或肩膀上。
在这座城市的立交地下通道里,墙上信笔涂鸦,几乎占满整座墙壁、我们看不懂的俄文。我问俄罗斯导游,上面写的是啥。这位长的有几分像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年轻人,一本正经地用中文一字一句念给我们听:XX,我爱你,你能嫁给我吗!末了,这位异国导游意味深长说:夏日,这里是一座性感十足的城市!,欢迎你们带着女朋友来!
呵,他的话引来我们一阵笑声。
当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美丽与充满自然气息中,依然能感受到它的一些暗伤,它的建筑物大多灰色、陈旧。鲜有现代化气息的大厦 ,仅有的几辆有轨电车,也是慢悠悠喘着粗气,来自日、韩等国家的二手私家车,穿梭于狭窄不平的道路上,从市容市貌看得出,当地政府应该有一段时间没有投资城市建设。
俄罗斯农副、轻工产品匮乏,我们这儿不少早已淘汰的电器,在这里仍十分走俏。在一处海滨等休闲场所,眼前晃动着吸烟、酗酒的少男少女,这些又真真实实告诉我,这儿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个社会治安问题?
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灰色与艳丽相间的海滨城市,一个令我们百感交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