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二产业增加值被郑州反超,北方第三城之争再生悬念?

解读界内新鲜事 2024-03-17 08:47:14

”文 | 门国锋

2023年中国各城市经济数据早已出炉,相对于城市GDP总排名的波澜不惊,各城市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选择上则是各有侧重。但除了少数以旅游、金融等为主业的城市,对绝大多数城市而言,第二产业都是城市经济的压舱石。

第一财经日前梳理了各城市的的第二产业数据排名,2023年国内第二产业20强城市依次为:深圳、重庆、上海、苏州、广州、宁波、佛山、无锡、泉州、武汉、北京、东莞、成都、天津、南京、南通、杭州、郑州、长沙、青岛。

按照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划分规则,第二产业约等于“工业+建筑业”。根据近些年国内城市经济特点的普遍规律,二者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通常在8:2左右。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数据来看,制造业增加值通常占据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因此,第二产业增加值基本是一个城市的工业经济实力,二产强即工业强、制造业强。

在2023年国内第二产业20强城市中隐藏着一个微妙的变化,就是青岛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268亿元,被郑州以5373亿元超越,这也是青岛在2021年工业增加值超过郑州后,时隔两年被郑州反超。

这对于近年来再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的青岛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也让本来日渐明朗的“北方第三城”走势增加了悬念。

北方城市失势“二产20强”

梳理各地公布的数据发现,2023年国内第二产业十强城市依次为(括号内数字分别为二产增加值和同比增速):深圳(13015.32亿元,6.5%)、重庆(11699.14亿元,6.5%)、上海(11612.97亿元,1.9%)、苏州(11541.4亿元,3.6%)、广州(7775.71亿元,2.6%)、宁波(7540.5亿元,5.7%)、佛山(7513.72亿元,6.2%)、无锡(7376.85亿元,6.9%)、泉州(7164.23亿元,4.1%)、武汉(6800.91亿元,5.1%)。

排名第11~20的城市为:北京(6525.6亿元,0.4%)、东莞(6478.18亿元,1.4%)、成都(6370.9亿元,3.0%)、天津(5982.62亿元,3.2%)、南京(5929亿元,2.8%)、南通(5728.2亿元,7.1%)、杭州(5667亿元,1.8%)、郑州(5373.4亿元,11.1%)、长沙(5365.53亿元,5.6%)、青岛(5268.39亿元,5.6%)。第21名常州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857.43亿元,二十强的门槛在5200亿元以上。

从二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其中15个属于东部地区,5个属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为零。这跟目前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状况是相对应的。

按省域来看,在二十强城市中,广东和江苏各有4个,并列全国最多。其他只有浙江拥有超过1个城市(宁波、杭州)。这说明,广东、江苏两省的整体工业实力最强。不过,在省域范围内,这些城市的分布也不均衡,广东4市(深圳、广州、佛山、东莞)都位于珠三角,江苏4市(苏州、无锡、南京、南通)都分布于长三角地区。

相对于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更加明显。在20强城市中,只有北京、天津、郑州、青岛4座北方城市,这其中,没有进入前十名的城市。作为GDP总量排名位居全国第三的省份,山东省只有青岛一座城市入围,而且排名第20名。在山东经济发展太过均衡的背景下,急需济南、烟台等GDP过万亿的城市能够挺身而出。

“北方第三城”再生悬念?

在北方城市在二产20强城市榜单上疲软的背景下,郑州却是一个例外,第二产业和规上工业发展堪称一枝独秀。其二产增加值总量虽然仅排在第18位,但二产增速(11.1%)和规上工业增速(12.8%)均远远高于其他19个城市,也是唯一在两个项目上均取得双位数增长的城市。

2023年郑州GDP突破1.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高居第一。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一年提高8.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37个大类行业中有27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比上一年扩大35.2个百分点。这其中,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速发展,是支撑郑州工业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去年郑州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业分别增长35.1%、14.4%、12%。

青岛在2023年实现生产总值15760.34亿元,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92.7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268.39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9999.20亿元,增长6.1%。不难看出,青岛GDP增长的最大引擎还是第三产业。

青岛在2023年把对郑州的GDP优势提升到了2100亿元,进一步扩大优势。此前的2019年,青岛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的排位中滑落到第14位,完成对青岛逆袭的是宁波和无锡,郑州也因为看到赶超的曙光而咄咄逼人。但2020年,青岛把对郑州的领先优势从2019年的151亿扩大到了397亿,至2021年再度拉大差距,达到1445亿元,2022年持续扩大优势将近2000亿元。2023年,尽管郑州的第二产业涨幅达到惊人的两位数,但青岛依然在经济总量上把优势扩大到2100亿元。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曾经在2020年对媒体表示:郑州后发赶超的优势更为多元,也更为有利,潜在的动能更为强劲。未来两三年时间,郑州就会把青岛甩在后面,到2035年,郑州会成为北方地区仅次于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

从目前来看,“北方第三城”之争基本可以偃旗息鼓了,但青岛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不高、增幅平淡却是事实,在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越郑州的背景下,青岛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在2023年被郑州反超100亿,依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二产数据低迷的背后,是青岛缺乏规模化的重点产业集聚,目前只有汽车、电气机械和器材两个千亿级产业,远逊于GDP总量相差不大的无锡(9个)、宁波(8个),甚至在省内都不及拥有3个千亿级产业的烟台、潍坊。在难以通过招商引入大项目的背景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链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地方政府科学化的培育以及踏踏实实的闷头推动,而不是看见产业热点就一头热式的跟风,否则,浪费的不止是资金,还有本可以投入其他潜力产业的综合成本。

0 阅读:0

解读界内新鲜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