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时代
胡林翼,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扶社稷,举贤良,练湘军,剿贼匪。
终于等到和太平军的决战,胡策马登山,俯视战场,自信胜券在握,喜笑颜开。调头下山,眺望到长江上两艘西洋军舰,正在逆流飞驰。
这是大清战舰远远达不到的能力,把胡林翼看呆了。心里难受啊,自己奋斗了一辈子,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还是那么大,突然喉头一紧,喷出一口老血,不多久就病死了。年仅49岁。
中国的未来会好吗?士大夫精神延续千年,每一代中国人都在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
李鸿章说,他们这代人遇到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最能为那个时代代言的,当然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另一位——曾国藩。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二次鸦片战争,大清毫无还手之力。太平起义,夺走帝国经济最富庶的东南。爱新觉罗家政变不断,朝廷腐败无度,全国上下讲究“多磕头,少说话”。怎么算,这都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但偏偏遇到曾国藩这样的猛人,挺身而出,挽大厦于将倾。
从个人奋斗的角度看。曾国藩是汉人,在满清官场有天花板。天资愚钝,而且到四十岁还是愤青,憨到上书咸丰指责皇帝三大过失,前半生官场四处碰壁。偏偏这样一个人,人到中年突然立志要当“圣人”,坚持每天作“日课”——用现在的话,叫作“死磕自己,自律使人自由,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时间的朋友……”。最终,曾国藩逆天改命,向后人展示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可以在意志力的推动下达到怎样的高度。
如何在大时代做好自己?所有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曾国藩。
不过,有关曾国藩的书,我统统不看。因为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把曾国藩作为题材,要么是贩卖成功学的大师,要么是教授职场厚黑学的乡愿。
只有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给出了一个特别吸引我的视角——钱。
是啊,再牛逼的人物,也要吃喝拉撒,收入和支出,是洞察一人怎么实现理想做好的方式。
举个例子,清兵弱,两次鸦片战争,入侵者都是兵不血刃就逼迫清廷割地赔款。是因为兵器弱吗?肯定不是,知道别人的枪炮厉害,花钱问其他西方列强买就是了,遍地都是做军火发财的西方人。是因为清军的训练落后吗?也不是,为了提高水平,清军先后雇佣过数不清的英、法、俄、日、美军事顾问。
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工资。清兵收入极低,很多士兵都有第二职业。说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鸦片战争前的上书有记载,长沙士兵忙着照顾自己的买卖,没心思训练和打仗,军队中存在大量雇人训练的情形。
这样的清军,战斗力当然不行。而曾国藩的湘军战斗力很强,成了晚清戡乱和国防的支柱。曾国藩又没读过军校,一介文人,杀只鸡都哆嗦,为什么能练出那么强的湘军?
常识很重要,科学很重要。从“钱”这个角度来说,曾国藩给湘军设立了合理的薪酬待遇,稳定可靠的基本工资,加上赏罚分明的奖金。士兵只管专心训练,勇敢打仗。
可以多问一句,那为什么满清政府不改革清军的待遇?很好的问题,这涉及整个清朝政府的财政和官僚体系。
就拿曾国藩来说,当京官的全年的薪酬是二百两。但是在京城的生活费一年就要四百两,包括体面的宅府、佣人,合乎礼制的衣服,以及各种应酬。入不敷出,于是,整个清朝京官都靠地方官每年孝敬的“炭敬、冰敬、别敬、节敬”。各种“孝敬”的规模远远超过法定的工资卡收入。这就是清末官场的生态。
曾国藩因为做官反而欠了一屁股债。堂堂副部级干部,掏不起回家(湖南)的路费。好不容易回次家,十分之七的时间用于到处拜客。为什么?因为别人会送钱。
曾国藩看似同流合污,但是心里有尺度,钱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目的。湘军一笔军费,曾拿来公款吃喝和官场人来人往的应酬。但是,曾离任的时候,不贪,做好账,清清楚楚地走了。
别人教你读曾国藩,要么灌鸡汤,“每天进步一点点,你的未来不是梦”。要么灌厚黑学,告诉你,曾国藩前半生愤青,一事无成,后半生圆滑,成了大器。这些所谓的知识,我很厌恶,都是心术不正和“正确的废话”。看的时候貌似很爽,点个赞,划走了,啥也没留下。
但是在《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里,问题是具体的,我能看到曾国藩实实在在的纠结。要参与到大时代里做点事,你就需要活着,实现人生抱负你需要搞钱,于是你开始和时代的交锋,但是心里带着一杆秤,要取舍,哪里我可以让渡一些原则,哪里是我的底线。
当然,时代不一样了。我也并不觉得曾国藩是不能指摘的圣人。但是,普通人怎么在大时代自处,曾国藩的确带给我很多思考和感触。
02 为什么是中国
中国人普遍到了中年开始走向黄老之学。我朋友圈就有这样的人,你在摆实事讲道理地说一件事,他的留言却是“急什么,等反转”、“让子弹飞一会”。
看似是通透的大智慧,其实是油腻,和稀泥,捣糨糊。
面对美国大峡谷的瀑布,胡适和同行的美国女孩韦莲司说,你看,古人说得多好,水“至柔至刚”。韦莲司不懂,说,“水有力量,那是因为有势能”。
最近给自己定了标准,和人交流,不聊抽象的智慧、价值,只聊具体的事情。
个人命运和民族未来,这个问题在清末的曾国藩身上,你会看到纠结和无奈。但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胡适那代人,这个话题更沉重了,事关生死存亡。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钱穆随着北大,从北平出发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从北平到西南,大量教材丢了,参考资料奇缺,穷乡僻壤,食不果腹,生活困窘,日本的轰炸机经常来扔炸弹。在这样的环境下,钱穆写出了《国史大纲》。
中国缺史书吗?好像不缺。但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工作确实和前人有很大不同。从前,历朝历代的修史,往往是文人政客的工作,有私货,最典型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看似是历史,其实是司马光借历史宣扬自己保守派的政治主张。但是,当历史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文化人有了共识,历史应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剔除情绪化的东西。
黑格尔说过一句话,“中国没有历史”。在当时的中国引发激烈的争执,黑格尔的意思是,中国三千年时间里,每次王朝更迭,只是成王败寇,推翻旧皇帝立一个新皇帝,制度上没有带来文明的突破和进步。
钱穆的心情是悲愤的。虽然坚信中国不会亡,但是也做最坏打算,“中国人写最后一本史书”,如果中国不幸战败覆亡,让后人看到中国的历史,留下复兴的火种。
于是,钱穆要好好和黑格尔掰扯掰扯。
大多数人读历史,最喜欢惊心动魄的战争。比如,讲三国,流量最大的一定是,铁索连环烧赤壁如何促成三国鼎立。其实,战争更多只是政治的延续,并不能决定国家的走向,而往往只是内政好坏的结果。
《国史大纲》对战争一笔带过,而把重心放在“制度”。钱穆在学术上的名著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而《国史大纲》作为通史不用那么学术,侃侃而谈,深入浅出。
宋朝,多神奇的朝代,繁荣与积弱并存,一方面明君、名臣、名将、大文豪层出不穷,但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直到亡国。钱穆,不讲抽象的大道理,只把具体的事情一件件说清楚。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是这样具体的制度缺陷,导致宋朝被经济不如自己,文化不如自己的邻邦灭国。
当然,如果仅仅是干货,不足以让这本《国史大纲》穿越百年历久弥新。《国史大纲》最初的用途是给西南联大新生学习历史通史的教材。将近100年里,类似的大学教材,何止千万,史料、经费、人力只会比它更充裕,为什么后人的千万教材没有达到钱穆的高度,甚至大多数都消亡了?
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身处30年代,亡国边缘的钱穆,在用专业的历史,踏踏实实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比如,国家制度上,皇权和相权的变迁。唐朝魏征和李世民常坐着谈工作,宋朝大臣也多是站着汇报,明朝大臣面见皇帝大多只能跪着了,而清朝,大家看各种古装戏就更熟悉了,大臣不仅跪着、头磕地,还自称“奴才”。从制度的角度看,皇权越来越不受制约,恣意妄为,面对大变局,极不利于变革,终于被西方列强碾压而过,在日本的侵略下,来到亡国边缘。
大多数人都会把《国史大纲》读两次,我第一次是大学读,为了了解中国历史。而立之年再读,体会到钱穆对于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有感于当下,既不要盲目自信,也无需妄自菲薄。
所谓的经典,大概就是前人写的东西,但是在后人心里依旧产生共鸣。
互联网时代,太纷杂,太多热点。每天刷手机,听风就是雨。这段时间更是如此,今天中概股、房地产、疫情,网络上的文章动不动就是“一个时代结束”了。我算了算,仅仅上个月自己就参与了十个时代的结束。
我觉得,如果你实在觉得困惑,不妨试着放下手机,去读一读经典的书籍。
看看百年里这个民族这个世界的起起伏伏,看看前几代中国人关于民族未来的思考。再看当下,你能更好的判断,遇到的事情到底是时代轰然倒塌,还是只不过是正常行船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03 众 声
2014年世界杯,西班牙小组赛就被淘汰。央视足球解说员贺炜当时的解说广为流传,我也很喜欢。
人生当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却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会不断爬起来继续向前。罗曼-罗兰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
很多人感动于“热爱“,但是我要提醒,罗曼·罗兰的重点在前面的”认清“。阅读,是帮助我们认清生活最好的方式。
提到莎士比亚,想到的要么是罗密欧朱丽叶或者哈姆雷特的悲剧,又或者是威尼斯商人的讽刺喜剧。但是我最喜欢莎翁的封笔之作《暴风雨》,晚年的集大成之作,既是悲剧又是喜剧,交汇在一起,爆发出独特的力量。
贝多芬中年就失去听力,但是依靠《暴风雨》文字间蕴含的力量,依旧写出《热情鸣奏曲》,讴歌生命的热情。
这其中有一句著名台词,几百年里被不断引用:别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
是的,阅读越多,思考越多,精神资源越多,你就越有勇气,越不会害怕。
拼多多的“众声创作者计划”就是借用于《暴风雨》的这段台词。“众声创作者计划”通过流量和补贴,帮助更多优秀的作家、优质的图书面向大众。一直以来,拼多多持续在四川凉山、湖北、新疆、青海、甘肃、贵州、云南、陕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发起公益捐赠,累计捐赠图书十余万册,为当地中小学生送去书香。
另外,“多多读书月”也来到了第三季,。在第一季、第二季读书月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继续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上百家国内主流出版社、图书出版公司设立线上专区,增大补贴力度,带给读者更多正版平价好书,普惠全民阅读。
我最近重读的《国史大纲》、《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也都在第三季的名单之上。
再看一遍《国史大纲》的前言,100年前,钱穆的初心,是这样的。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古龙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套用一下,我觉得,多看书的民族,运气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