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杂记(5)·家庭教育中的细节尊重

叶青谈情感 2024-05-27 15:36:32

访美杂记(5)·家庭教育中的细节尊重

美国教育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重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他们从孩子四岁起,就有意识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做出独立判断、选择的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起责任。他们特别鼓励孩子凡事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不迷信,不害怕失败。

我在一哥购物中心还亲见了一个年轻父亲对女儿进行教育的情景。

那天我在这个卖场的中心庭院闲步时,被一个儿童尖利的哭声所吸引,循声看去,发现一个三十多岁的高大年轻白人男子,两手各抱着一个孩子。左手是个一岁多的男孩,右手是个三四岁的女孩。那女孩正一边大声哭叫,一边扭动身体挣扎。这父亲真有力气,他很淡定地抱着两个孩子大步向前。他不时看看哭闹的女儿,并不说话,面含笑意。左手的那个小弟弟显然被姐姐的状态吓着了,怯怯地,一脸困惑。

走了十来米,父亲可能有点HOLD不住自己倔强的女儿了,他放她下地,抱着儿子,继续眼含笑意地看着女儿撒泼哭闹。一会儿,他迈步向前,女儿先是原地号哭,无效之后无奈跟随父亲,跟几步,再停下哭闹;父亲在几步之外也停下,含笑看着女儿,仍然什么也不说。如此反复着,几个回合之后,女儿终于乖乖跟上父亲,向卖场出口走去。

我不知道这女孩是因为什么跟她的父亲耍脾气,但这位父亲的处理方式却让我很感新鲜。他没有向女儿投降,也没有厉声斥骂、扬长而去,更没有施以暴力。他的做法触动了我心中关于“个人自由(从心所欲)”与“社会规范(矩)”、父母教育时“尊重呵护”与“严格要求”分寸的思考。

这位父亲在孩子哭闹的初始,温柔安抚——同时把两个孩子都抱在怀里;呵护无效,继之惩罚——你不讲理就放下你,表示你必须反省自己的行为;继续哭闹,则惩罚加重——离开你,让你在对孤独的恐惧中作出选择。整个过程的阶段性和分寸感极强。安抚呵护是告诉孩子,拒绝你,不意味着爸爸不爱你;抱着你,安抚你,不意味着什么要求都该满足你;放下你,离开你,又一直含笑注视你,是告诉你,爸爸不同意你这么做,但还是很爱你,希望你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这样“寻常”的家教方式折射出育人理念的“不同寻常”: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又不能无原则娇惯孩子致使其形成“小皇帝”的病态人格:如果有求必应,易养成孩子唯我独尊的人格;如果呵斥甚至打骂,则又易使孩子形成怯懦或暴戾的人格。

在华盛顿二战纪念广场,我们一群团友遇到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可爱得如同天使的小女孩,大家都想和她们合影,这位母亲低下身子转达了我们的要求,征询她们的意见,结果两个孩子不停地摇摆她们稚嫩的小手,嘴里发出“No!NO!”的声音,母亲转身无奈地对我们耸耸肩:“sorry!”

在参观走访学校、拜访教育行政机构和听专家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一个共同信息:美国的家长和老师是没有权利为孩子做出爱好兴趣、升学择业等方面的决定的,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了解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教师始终只是个引导者、参谋,他们所做的,主要是教给孩子负责任的意识和态度。这种尊重孩子的育人理念可以说随处可见。

0 阅读:0

叶青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