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司法责任制存在哪些现实障碍?

晶源阅览趣事 2024-11-04 11:44:51
#律师来帮忙# 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司法责任制的系统性规定仍然不足,主要体现在《法官法》和《国家赔偿法》中,对审判人员的责任仅有部分规定,且学界对此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提出,司法责任制应涵盖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两大部分,积极责任要求审判人员主动履行审判职责,避免怠工;消极责任则要求对因故意或过失造成的不符合法理、违法律的判决结果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在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独立行使审判权成为司法责任制的核心要义,只有独立行使的审判权才能谈及责任追究。 司法责任制涵盖两个主要层面:一方面,它以审判独立为前提,要求审判人员能够在法律框架内依据内心真意作出裁判,而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这需要加强审判人员的经济、安全和荣誉等职业保障。另一方面,审判人员需对因故意或过失导致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责任大小应根据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确定,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司法责任制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审判权力的独立与责任承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相辅相成。没有独立的权力,责任承担就无法实现。司法责任制应立足于我国的审判实践,改良审判机制,确保审判人员敬畏司法责任制的约束。 法院运行机制行政化主要体现在案件审批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两方面。尽管员额制实施后,法院领导对案件干预有所减少,但部分法院依然通过审批制度影响法官的独立审判。审判人员若屈从领导指示,往往会作出不合理的判决,责任却由自己承担;若坚持独立裁判,则面临审批风险及职务晋升的阻碍,变相剥夺了审判人员的独立性,违背了权责统一原则,进而阻碍了司法责任制的落实。许多法院参照公务员考评标准对法官进行评估,而法官的工作量和要求与普通行政岗位差异较大,采用公务员考评标准容易导致评价与实际工作脱节,影响法官的工作效率及落实司法责任制。 我国审判人员的职业保障与司法责任制存在脱轨现象,主要体现在经济保障和安全保障两方面。在经济保障上,法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其高强度的工作性质不匹配,特别是与律师等高薪法律职业相比,法官的经济待遇较低,容易导致部分审判人员在利益诱惑下做出违法判决,不利于推行司法责任制。虽然《法官法》对法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仍沿用普通行政岗位的标准,未能充分考虑法官工作的特殊性。安全保障存在严重短板,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化,法官的判决常引发不满,尤其在婚姻、刑事等敏感领域,法官成为高风险职业,甚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 我国审判人员追责体系存在局限,主要表现在责任认定标准和追责程序的行政化问题上。一方面,现阶段追责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行为”的现象,公众法律意识不高,许多人认为判决只能有唯一正确的结果。如果判决不符合公众预期,法院常在舆论和社会压力下对法官进行追责,而不仔细审查法官在证据调查和法律适用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这种做法增加了审判人员的心理压力,限制了他们独立行使审判权。另一方面,追责程序的行政化色彩浓厚,法官惩戒委员会的独立性不足,容易受到领导或人情关系的干扰,不仅与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削弱了追责体系的实际效力。 为完善司法责任制的保障机制,法院运行机制应更加司法化,规范院长和庭长的审批权,建立监督机制,防止干预审判。优化绩效考评制度,区分审判人员与其他行政人员的考评标准,设立专业考评机构,提升考评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建立健全司法人员的职业保障机制,尤其在经济和安全方面。应落实高薪养廉政策,建立合理的工资体系,并为基层法院倾斜工资福利;同时加强法官的安全保障,通过心理疏导和安全申请机制减少人身威胁。重塑审判人员追责体系,完善法官惩戒委员会的职能,使其独立于法院,并赋予审判人员司法豁免权,确保他们在从事审判工作时免受不当追责。 司法责任制改革必须在防止审判人员滥用权力的同时,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这是依法治国新常态下的核心要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民维权意识增强,基层法院的案件数量日益增加,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已成为必然。由于我国司法责任制改革起步较晚,许多措施仍依赖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及政策性文件,相关配套保障机制尚未完善。在构建司法责任制时,应避免矫枉过正,坚持责任与保障并行、责任与处罚并重,才能提升司法改革水平,保障人民权益,重塑司法权威。
0 阅读:61

晶源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