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公大夫第

声夫评旅游 2024-10-17 17:48:52
谭公大夫第

作者 昇夫 字数 1050

“谭公”既是人名也是地名,这里指地名——谭公村,因谭公而得名。“大夫”,古代官名,这里是指明清文职官阶。“第”,古代官僚、贵族的不同等级的住宅,泛指大宅子。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既是身份及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标榜。

谭公大夫第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大岭镇谭公大夫第村,距县城5公里,是清代同治年间官居二品,布政使衔、资政大夫蔡锦青故居,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告老还乡后兴建的。

谭公大夫第正面

去年年底来过一次,当时门是关闭的,在外面匆匆看了一眼。近日翻越九龙峰,回来时顺便又去看了一下。恰好门是开着的,得以进去参观。时隔大半年,可以发现经过了一次全面的修缮。

大致印象:一是大门,门楣上有“大夫第”匾额,墙上有精美的壁画。三进,二天井,中轴对称。印象深的是头厅屏门上有块“赏穿黄马褂”的匾。据了解,这匾不是原有的,是重修时重做的。在中厅的凳子上摆放有一块碑刻,描笔完成不久,大致读了一下,也说到赏穿黄马褂的事迹。

谭公大夫第具有“上7、下7、3栋7间”的结构,即前面有七间房,中间有七间房,后面还有七间,有两个厅。房间和厅由4条回廊相连。

该建筑坐东向西偏南15度,通面阔26.1米,通进深31.2米。中轴左右对称布局,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素色瓦当滴水剪边,龙船脊,阶砖地面。墙体下半部分为三合土夯筑,上半部分用青砖砌筑。

两步出挑门廊,石门夹、门墩。大门上方镶嵌一块青麻石,阳刻楷书“大夫第”三字,檐口置木雕人物花卉封檐板,两侧前墙墙楣灰塑松鹤花鸟,室内绘有精美人物山水国画,下厅正中置屏门,中厅明次间不设墙,用四根圆木金柱承托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两根后金柱之间置屏门,上厅前端置屏罩,后壁处设祖龛。

除了“赏穿黄马褂”匾外,原本还存放一块珍贵的“文魁”木匾,是当时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刘坤一为清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乡试第三十名举人蔡秉澄所题,而蔡秉澄是蔡锦青的儿子,可惜这块匾现已不知去向。

谭公蔡氏是明弘治年间从吉隆迁来的。大夫第距今已有近150年历史,最多时住180多人,后来族人逐渐搬离,古宅差不多有10年没人居住了。

2006年大夫第祖祠有重修,整体今年有维修。2015年,谭公大夫第被公布为广东省级文保单位。

正大门

蔡锦青(1813-1876),号芥舟,出生于惠东县吉隆东坑村。署云南分巡迤南兵备道,清同治十五年(1866)晋升为云南文武提调官,加布政使衔(从二品),病逝后葬于大岭镇棠阁沐坑村,诰授资政大夫(正二品)。

其留下的诗句:离乡三十春,归寻故园宿~我去田尽荒,我归田成熟~未听鸡声鸣,只闻杜鹃哭。感慨触愁人,盛衰往来复。

谭公大夫第县文保碑(没有看到省文保碑)

墙上的文物公示牌

大门侧面照

前厅屏门“赏穿黄马褂”

厅及天井一角

古碑刻

连廊

厢房天井一角

大夫第侧面全貌

旁边的老宅

0 阅读:0

声夫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