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娃后时间都不是自己的了?不,是你困在了这几个误区里!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9-04 05:03:26

写在前面:

当了妈之后,面对的最大无奈,莫过于如何在繁杂的工作和生活中,坚持自己想做的事和梦想。

一边想要做更好的自己,一边却又疲于奔命,得过且过,难道日子注定如此吗?

前段时间,《玫瑰的故事》有一个桥段吸引了很多妈妈——生完孩子后复出工作的玫瑰,在面试国际小学时,顺手从包里掏出好几张证书。

评论区中的妈妈们瞬间不淡定了,甚至有人说,这个剧不用拍别的,就拍玫瑰如何带娃考证就行了。

剧中的玫瑰光鲜亮丽,聪慧好学,身上带着女神的光环,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模样。

但其实,玫瑰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一样能够做到。

我自己就曾经利用工作带娃之余的时间,考下了号称金融行业最难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

如何兼顾工作、生活和自己,这里又有什么诀窍?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普通妈妈的经历。

带娃三年拿下CFA

我们家娃出生于2016年7月,2017年春节过后,我就复工了。

生娃之前,我一直都是部门的骨干,孕期也都还在做项目。

休完7个月产假复工后,可能是一孕傻三年,也可能是离开太久不适应,我一直找不回曾经的感觉。

17年下半年,我决定考个证书刺激一下自己。

当时我的老友正好在考CFA,上网一查,这竟然是金融行业含金量最高的证书,还是英文。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

之后,我就开始了三年备战考证的日子。

18年夏天,通过一级;19年夏天,通过二级;20年赶上疫情,三级考试推迟到冬天,我又一次性地通过了三级。

至此,在既工作又带娃的情况下,经历了三个冬夏,我终于完成了三个级别的考试,成为了CFA持证人。

现在回忆起那三年,过程有很多辛苦,但也觉得心怀感激。

正是在这一趟努力之中,我坚持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变成某某妈,而始终是我自己。

那么,如何在保证日常工作和每天陪娃的同时,还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呢?

我来分享给你们我遇到过的困难,以及找到的一些解决困境的诀窍。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

我们最经常说的是时间管理,当了妈妈之后,时间被分割成很多块,要工作,要带娃,要做家务,还想做点自己的事儿。

真的是一分钟掰成八瓣都觉得不够用。

但时间管理是有极限的,每天只有24小时,既不会多,也不会少,再怎么管理也只有这些。

因此,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儿,需要做的不是无限细分时间,而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即提高效率。

如何才能提高效率呢?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够集中精力,全情投入,就能在更短地时间内,更高质量地完成。

因此,想要做好时间管理,不只是要想着如何把时间掰成几瓣,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觉知,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

如何管理好精力,做到全情投入

明确目标——看见自己

当一个女孩成为妈妈,大家对她的关注和期待,就从她自己转移到了“妈妈”的角色上。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以妈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间长了甚至忘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很多人觉得,带娃学习,带娃考证,最重要的是如何分配时间给自己。

但其实,比分配时间和精力给自己更重要的,是看见自己,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记得刚休完产假复工的时候,我也时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支配的时间很少。

但后来我想明白,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事情,时间管理不是把时间分配给所有的事情,而是学会取舍,把时间安排给当下最重要的事儿。

所以,如果自己总觉得没时间去做一件事,原因不仅仅是时间不够用,而是因为在我们心里,目标还不够明确,没有赋予想做的事情足够的重要性。

当家里出现一个小生命,我们觉得欣喜,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他就是最重要的存在。

如果我们觉得孩子重要,其他事情都不值一提,时间自然就会流向孩子。

但假如我们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自己争取一点点时间,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到成为自己也一样重要。

做自己和养育孩子不冲突,甚至是比养育孩子更重要的事情。

当自己认可这样的说法,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自然就能在每一天的24小时里给自己留出一部分独属的时间。

而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重要性,那么再多的时间也很难留给自己。

面对现实——我能做到什么

当我们看到玫瑰从包里拿出一张又一张证书,再回头看看一地鸡毛的自己,可能会怀疑和否定自己。

为什么人家带着孩子都能学习,而自己却做不到?

女儿两岁的时候,我开始给她做英语启蒙,参加了一个叫“双语工程”的活动。

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家长备课,从跟孩子做游戏入手,逐渐开始读分级、绘本,看动画片,最终实现让孩子习得英语的目标。

一批入工程的孩子有差不多200个,开班讲课上,主理人就跟大家说,这200个孩子代表的是200个家庭,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不要和别人比。

她说,什么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只有当孩子所处的整个环境,包括父母的工作节奏、家庭的支持系统等等都完全一样时,孩子的学习进度才可比较。

对于妈妈来说也是一样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他人表面的进步和成果,更要看到是怎样的环境和条件支撑了这样的结果。

如果我们暂时不具备这样的支持,很难应付照顾孩子之外的其他事情,首先要学会的,不是如何挤出时间做自己,而是接纳自己暂时做不到。

接纳暂时做不到后,不是要因为无力而放弃,而是要选择看见和正视问题。

一方面,只有正视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一方面,接纳自己暂时不行,反而可以缓解焦虑,带来正面的情绪。

刚开始选择考CFA的时候,我给自己做了很好的计划,每天早晨学多少,晚上学多少。

然而没多久,现实就把我打回了原型。

自己的计划根本无法落实。

孩子晚上睡着之后容易醒,有时候没学10分钟,就得跑回房间哄孩子;睡大觉的时候也会有,但晚上学得多,睡得晚,还要照顾孩子,早晨根本起不来。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感到烦躁、懊恼、自责,也在心里质问自己为什么一点毅力都没有。

后来,我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了梳理——

孩子一岁多,还未断奶,夜醒频繁,这是事实之一;

家里爸爸和姥姥都很支持我,愿意帮我带孩子,但我自己更希望能够亲力亲为的陪伴,这是事实之二。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期待自己能够执行完美的学习计划,相反,我只能根据现实,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于是,我把每天早晚学,改成了孩子睡着之后学,学多少算多少,但只要开始就比不开始强。

这样想之后,我觉得自己轻松了很多,学起来也没那么大负担,学习效率反而更高了。

认识现实的过程,不只是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更是梳理自己的支持系统,包括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能够代替自己的机器,以及能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

在我们家,姥姥是帮助我们解决双职工带娃的重要力量,爸爸可以在下班后完成很多家务,而我回到家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陪孩子。

除此之外,家里的洗碗机、洗衣机、扫地机,是帮助我解决独自带娃情形下,不得不做的一些家务的好帮手。

而社会系统指的是,我们是否能找到可以暂时托管娃的地方,帮助我们解决带娃难题。

比如,去年寒假,姥姥回了老家,我们双职工带娃,就选择给娃报了每天班车往返的营地活动,解决了每天没人陪娃的问题。

梳理自己支持体系的过程,也是调整个人期待,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

当实际情况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我们是要努力抗拒和陷入焦虑,还是选择平和地接纳和解决问题,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在同样的精力体力之下,放松、平和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投入精力做一件事,而抗拒则带来内耗,让我们很难释放全力。

采取行动——形成固定模式

2017年春节刚过,我复工了。

春节前,我一直在跟孩子的睡眠做斗争。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我决定让她规律作息。

每天上午、下午以及晚上入睡时间,都要固定下来。

刚开始,姥姥说我是神经病,孩子困了自然会睡,干嘛把孩子养成了机器人?

但当我上班之后,她就发现,孩子的规律作息,真的很香。

一方面,孩子变得很容易哄睡,因为有了生物钟,到点拍几下就着了,根本不费劲。

而另一方面,因为孩子的规律作息,我们的很多事也都可以固定下来。

我开始准备CFA考试之后,最后固定下来的学习时间就是孩子睡着后。

我当时给自己设定的触发条件就是,孩子睡着,我就起来看书,其他都不考虑。

这样的安排,让我不用耗费时间做决策,只要达到条件,就按时开始做事。

关于做决定,我们一直都有一个错觉——

我们以为自己每一天都在不断地为自己做选择,但实际上,我们的行为中只有5%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剩余95%都是自动反应或对于某种需求或紧急情况的应激反应。

要想让一件事情变得简单,更能坚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成为习惯,降低对精力的消耗,变成日常的固定模式。

之后的很长时间,我也是靠着这个办法,改变了自己的很多做事方式。

每次发现问题时,我不再给自己提出什么雄心壮志,而是想出一个自己觉得可以做到的小改变,然后告诉自己,当发生什么事儿时,就采取这个做法,直到这种行为变成本能地反应,不再需要任何思考。

除了形成开始做事的应激模式,我们还需要找到帮助自己恢复精力的方法。

还记得刚开始想要学习的时候,每天回家累得要死,根本无力顾及其他。

复盘了一下,我发现,自己总想着下了班赶紧往家跑,好好陪孩子,早点开始学习。

但实际上,回去之后已经很累,陪完孩子就已经耗尽了最后一口气,根本爬不起来。

后来,我每次下班后都会给自己十几分钟时间,吃点东西,歇一会,再回家陪娃,整个人状态都好了很多。

精力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更强,但也同样需要张弛有度。

长期紧绷不放的肌肉,最后会被拉伤,力量大减,而长期只投入不恢复的精力,最后也只能过度疲劳,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人生不是一场憋着一口气跑到终点的马拉松,而是不断开始和结束的百米冲刺。有张有弛,不断释放和恢复,才是保持精力充沛,全情投入的关键。

很多妈妈都羡慕玫瑰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也许有人说她聪明,有人说她家世好。

但要我说,玫瑰最厉害的是,始终能够看到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考证都只是表象,只有真正爱自己的人,才能坚定地踏上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

让孩子从启蒙阶段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这是远比刷题、补习更重要的根本能力。

这能决定他终身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今后,面对未知,他不会迷茫,面对困境,他也不会焦虑。

童行的四大核心通识课程,跨越3-11岁,可以帮助孩子打开眼界,建立底层思维,提升孩子的认知,欢迎1元体验。

恭喜VIVI在生娃后慢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这是一个有张有驰不断开始和结束的百米冲刺,也正如孩子放假,开学学习,考试.......不断循环的过程。

欢迎加入童行书院家长会!

说到每年开学季,童行的社群的活跃度都会有个小高峰:

神兽返校欢喜中夹杂着很多新挑战,有经验的妈妈热衷在群里分享经验,新生家长各种求助……

所以我们干脆组织一场童行书院首届云端家长会活动,让大家来围绕在这个特别时刻尽情交流。

作者 | VIVI

8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高敏感孩子怎么面对挫折?看不清这几点,都是空谈!成就非凡:家长该如何放手,让孩子书写自己的成功故事总是忍不住吼娃?从脑科学角度出发,解读负面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11

童行书院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