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与二十四节气

华丽围兜 2024-03-21 05:58:55

六十甲子,也叫六十花甲,由天干地支组合而成,总共60个组合,主要用来记时。

它们的具体组合如下:天干有10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12个,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表示:木日地本身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地支表示:木星相对于日地的12个位置(也就是节气)的关系。

所以它们都是连续运动变化的,甲子相配后,必定是乙丑,轮完癸亥后,回到甲子。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12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选60就够了,再多变成了重复。在60花甲中,阳配阳,阴配阴,不能阴阳相配,所以花甲数是60。因为60甲子是描述时间的,而时间是单向且连续的,不能逆转和跳空。所以甲子相配后,后面需要连续纪日,持续到癸亥后,又回到甲子,完成一个循环。如果要甲配丑,则需要把子空掉,不符合连续纪日的要求。从天象的角度来看,60甲子的年周期→描述“地日木土”的相对运动位置关系。

地球公转周期为1年,木星公转周期约为12年(实际上是11.862年),土星公转周期约为30年(实际上是29.4571年)。三个星体的公转周期约数1、12、30的最小公倍数也是60,所以可以用60花甲来描述地、日、木、土的相对运动关系。公转周期,都是以假设太阳不动的“日心说”来观察的,也就是以太阳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来观察星体的。

以地球为坐标原点(中心)的坐标系来观察,当“地→日→木→土”排列约成直线时,从地球上看,木日重合、土星在木星同一侧、四者约在同一直线上,此后木土相对位置开始逐渐远离,10个天干年(359日进一年,非平常说的365.25日为一年的回归年,具体可看天干章节)后,位置变为:“土→地→日→木”排列约成直线时,此时从地球上看,木日重合,土星在木星另一侧,四者也约在同一直线上,此后木土开始逐渐靠近。

重复6组10个天干年,也就是60个天干年后(比如甲寅年2021年1月26日),土星的地球视觉运动约旋转2周后,基本回到60个天干年前(比如甲寅年1962年2月5日)的状态(“地→日→木→土”排列约成直线,木日重合)。

木星运动轨迹是每10天干年为一间隔的,60年为一个大轮回周期,所以用60甲子来匹配时间,是符合天象的。木星的公转周期为11.8622年,土星的公转周期为29.457年,木星平均每年绕太阳公转约为30度,土星每年绕太阳公转约12度,大约20年产生一次2星同宫的现象(木星轨迹12等分为12宫(次),对应12地支),所以古代定20年为一运。木土的重合周期约为20年,又可以分为2个10年,分别用10天干表示。第一个10年开始时,天象为“地→日→木→土”约成直线排列;第二个10年开始时,天象为“土→地→日→木”约成直线排列。约20年后,回到天象“地→日→木→土”排列,完成一个循环。

木星与土星的相合周期为19.83年(7241天)。每经过三次木土相合之后,基本回到原位(但相合点会在黄道带上前进8.15°),所以60年为一个大周期。木星和土星不是精准的20年相合周期(具体是19.83年),所以每约200年,经过10~12次大合,相合点进入下一个宫位(木星公转轨迹等分的12宫位)。用木日土来表征天干,是比较符合60花甲周期的,但因其不是精准的20年相合周期,所以需要置润,才能精确对应天象。60甲子的年周期→描述“日月地”的相对运动位置关系。

而60个月等于5年,共5*360=1800日(注意这里采用360日为一年的协调周期年,非365日的回归年)。5年在月相位相差1.33天,黄经度相差约12°。在传统的干支历中,月的天干地支是按节气来换的。其中,月天干由年天干决定,具体的对应关系是: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丙上起;

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戊上起;

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庚上起;

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壬上起;

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甲上起。古人编排了“五虎遁”诗来帮助记忆。

如下: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问戊癸何方发,甲寅之上好追求。地支是固定不变的,跟太阳所在的黄经度有关。比如太阳在黄经270°±15°范围内,为“子”;在黄经300°±15°范围内,为“丑”,其他类推。

所以子月的时候,太阳必定在黄经270°±15°范围内,也就是子月必定从12月开始。子月起点固定了,1月肯定对应乙月,2月必定对应丙月,如此类推。其次,年份的干支是按照立春来换的。所以甲年立春的时候,也就是2月的时候,必定为丙月。这就是:逢年干是甲,正月的月干从丙上起。

5年后(第六年),60个干支轮完了一遍,到了己年的立春,又是正月的月干从丙上起。

所以五虎遁说:甲己之年丙作首,其他类推。年月是一个系统,月天干由年天干推出,月地支每年固定不变。60甲子的月周期,5年月相基本相同(相差1.33天个相位)。月天干无明显对应天象。

其中月阳干(甲、丙、戊、庚、壬)对应6个太阳黄经度范围(6个地支),分别为:子、寅、辰、午、申、戌。

月阴干(乙、丁、戊、己、癸)对应另外6个太阳黄经度范围(6个地支),分别为:丑、卯、巳、未、酉、亥。60甲子的日周期:

干支纪日的特点是连续纪日,并且是60天(约2个月)循环一次。年干支和月干支都是按照节气来换的。年干支按立春换年,月干支按节气换月,而日干支单纯地60天一循环,无关节气、月相等。

一个干支日对应地球自转一周,或者对应太阳日行黄道约1度(本质是地球绕太阳日行约1度),或者对应月亮日行约13度。第一个甲子日怎么确定呢?历元第一天就是第一个甲子日。对应天象非常严格。

具体为:1、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开始转向北移动)2、朔旦(阴历初一,日月地成一直线)3、日月合璧(此日白天日食)4、五星连珠(土星、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同时出现在北斗星座璇玑玉衡二星之间)此时开始为第一个甲子日,然后按照60花甲的顺序连续编排,对应时间的不可中断、星体运行的不停留。60甲子的时周期:时干是根据日干来确定的。

具体为:甲日或者己日,子时为甲子;

乙日或庚日,子时为丙子;

丙日或辛日,子时为戊子;

丁日或壬日,子时为庚子;

戊日或癸日,子时为壬子。古人总结了“五鼠遁”,具体如下: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甲己还加甲,意思是,甲日或己日,夜晚11点到1点必定是甲子时,其他类推。因为历元第一天甲子日的时候,夜晚11~1点对应为甲子时,然后又因为甲子时是60时,也就是5日轮一次,所以甲日(第一天)和己日(第六天)的23点~1点就必定是甲子时,如此类推。时支是固定的,表现为太阳与地球赤经(时区)的关系。

具体为:太阳直射东八区为中午12点,对应午时。但因为时区范围很大,所以各地是有时差的,比如新疆和北京都属于东八区,但它们的地球赤经不同,所以要知道更精准的地支,以当地的太阳方位角为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太阳时为准。

比如,北京太阳方位角180°也就是太阳在头顶的时候(中午12点),为午时。此时,新疆并不是午时,而是巳时(10点)。

归纳一下:1、日干支和时干支是一个系统,日干决定时干。

因为第一个甲子日夜晚11点~1点为甲子时,所以甲、己日夜晚11点~1点都对应甲,其他类推。2、日干支对应的是地球自转一圈或太阳黄经前进约1度或月亮黄经前进约13度。3、时支对应太阳与地球赤经(也就是时区)的关系。

因为同一时刻,全球的时间并不同,所以时支是一个相对值,以真太阳时为准。平时我们所说的时支,是以东八区的北京时间为参考时的。4、干支历是太阳历,因为它是按节气换年月天干的。年月的改变按一年365.25日为标准,而日时是严格按照60天、60时为一个循环进行的。5、传统干支历年月并不是按精确的60年和60月换年月干支的,周鹏老师修正后的干支历,年月也是严格按60年和60月换年月干支,好处是可以通过计算,精确还原出10月历(太阳历)和12月历(太阴历),从而比较精确地知道对应的天象(木日重合、木星逆行、斗建方位、木星星次等)的时间。

6、日月五星等对地球气候、环境、能量等有直接影响,而干支历的本质就是记录这些影响规律的。

因为人是天地人三才中的重要一环,人体的穴位经络和天地对应明显,所以受孕和出生时的时间(四柱)对人体有明显影响。这就是干支历可以用在传统术数中的科学原理。

了解了干支,再来看看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回事。

二十四节气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24个位置,以及在这24个位置上地球获取的太阳的能量(阳气)的变化。

它可以描述时间、物候和气候,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描述阳气变化。

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地球上的24个时间点。具体描述: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描述物候,比如:惊蛰,表示春雷惊醒蛰虫;芒种,表示有芒之谷类作物可以种,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合适种了。

描述气候,比如:雨水,表示此时春雨绵绵;夏至,表示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大暑,表示此时天气非常热;寒露,表示秋天早上天气较凉等等。

二十四节气描述的是阳气的变化,它们可以指导人类顺应自然、调节阴阳,从而追求健康顺利、天人合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中,春指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字为押韵用,没有具体对应节气。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首先理解好对应,然后二十四节气就很好记了。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其实是有规律的,月初为节,月末为气,我们先看图: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变化,跟四象的阴阳变化是一致的,我们来对比一下:

二十四节气横向模型与四象的对比:立(开始)→小(少阳)→大(太阳)→分/至(转向)→小(少阴)→大(太阴)。

二十四节气是十二地支的细分,十二地支是四象的细分,所以二十四节气也遵循四象的阴阳转换,每个季节都符合四象的阴阳转换变化,具体为:阳气开始出现(立),开始时阳气少(小),慢慢阳气增加(大),接着到达转换界限(分/至)阳极一阴生,接着阴气渐多(小),慢慢阴气增加(大),最后阴极阳省,又进入立,形成一个又一个节气循环。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学真相

首先确定的是二分二至,也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分”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承担了“刀和八”字“分开”“分割”的本义就是用刀把物体分开成几个部分。就是把春和秋的气候分划开。

至字是象形字。“至”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粟穗成熟垂向地面,粟穗成熟引申为‘极、最’,如最好、最高、最大;粟穗成熟垂向地面又引申为‘成熟后的某一阶段’。 字形也如一只飞行至头着地的小鸟。大事不妙了,不死即伤。

引申的意思是:当时间走到夏至、冬至时,即为夏和冬天的季候已经走完,天气开始走向下一个时节点了。

春分,对应的天象就是:太阳由南往北,中午阳光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已经进入春天,而且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故名春分。

秋分,对应的天象就是:太阳由北往南,中午阳光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已经进入秋天,而且秋天已经过了一半,故名秋分。

夏至,对应的天象就是:中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附近阳光充足,天气炎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感觉夏天真正到了,故名夏至。

冬至,对应的天象就是: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最小,天气寒冷,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感觉冬天真正到了,故名冬至。

地球公转轨道不是正圆,是个椭圆,所以地球绕日一周有近日点和远日点。

夏至时,地球并不是离太阳最近,而是离太阳比较远(远日点附近),但此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高,所以处于夏天。

冬至时,地球反而离太阳比较近(近日点附近),不过对于北半球,此时太阳高度角较低,所以处于冬季。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

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北斗七星的旋转在古天文学中有重要的运用。最初,古人就是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来制定二十四节气的。

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称为“建”,也就是“建”=指向,斗建=北斗斗柄的指向。斗建有两种,一种为夏小正斗柄指向,一种为十二月建斗柄指向,具体如下图: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12个位置,这12个位置对应12个时间,称为“十二辰”,或叫“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从斗柄指北为零度开始,由东往西分别用十二地支表示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而二十四节气的斗建区域,是在十二地支的基础上,加入8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4卦(乾、艮、巽、坤),组成二十四山。

然后再用斗建二十四山来进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每山15°,总共15°*24=360°,刚好一周。下面是一年的斗建图,最中间的为北极星,围绕它的为北斗七星一年的旋转轨迹,红色虚线为斗建,对应的是用来划分方向的24山,外围红色字体为节气对应的太阳黄经度。

节气从立春开始。斗建艮,则为立春;斗建寅,则为雨水;斗建甲,则为惊蛰;斗建卯,则为春分,如此类推。根据斗建(也就是北斗斗柄所指的指向),古人就能确定具体的节气,非常直观,24节气和斗建的具体对应关系。

二十四节气详解

千百年前便有传,世世代代仍在谈,从春风融渠到大寒,看年年四季又一环,问日月将相何处去,天之源对方知地在上,以北斗七星为轴,用一笔干支为由,那春字写在开头,韩子那个回眸,但春去秋来千万次,仅记了48个字,那一些三后15日,已早想遍了天下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建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所以,立春就是温暖的开始,代表着春木之气始至。

立春,斗建艮,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为立春。

此时虽然依旧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地球的能量(阳气)吸收开始大于散发,春天不但开始了,而且已经确立了,故为立春。

立春的时候,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立春后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东风解冻就是东风送暖,冰雪解冻;蛰虫始振就是蛰伏的虫子开始苏醒振动翅膀;鱼陟负冰就是鱼儿到溶解的冰面游动,感觉冰像被鱼儿负载着一样,这些都是部分地区对应的具体的物候现象。

立春时节,自然界万物复苏,木气始升,人体气血如自然界一样,需要舒展畅达,宜吃辛甘发散之品。体内阳气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向上向外升发,所以需要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此时也应该戒暴怒、忌忧郁,保持心胸开阔,做到乐观向上。

2、雨水

雨水,不仅表示开始降雨,而且表示降雨量多,且多以小雨和毛毛雨为主,故名雨水。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此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从而形成降雨。

雨水,斗建寅,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330°。

雨水分三候,分别为:一候水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水獭祭鱼,说的是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鸿雁来,指的是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萌动,意思是草木开始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雨水节气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天气变化无常,同时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所以需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同时需要陶冶性情,保持情绪稳定,以应对多变的天气。3、惊蛰

惊蛰原名叫启蛰,因为“启”字避讳当时皇帝的名字,改为惊蛰。蛰乃蛰虫冬眠,惊蛰就是春雷惊醒冬眠的虫子。

惊蛰,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时,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对应时间为卯月,“卯”即是“冒”也,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

24节气是12地支的细分,因篇幅在长,就不细说了,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上篇文章:《天干与地支》。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寓意。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在苏醒,生机勃勃。

夏天是热情奔放的季节,阳光照耀着大地,万物生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稻谷和果实让人心旷神怡。

冬天则是宁静的季节,白雪皑皑,一切都沉浸在寂静之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四时之景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这四季的景色,都是古人们也曾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用诗歌和文字表达出来。比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诗就将春天的美景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夏雨留痕,秋风留声,冬雪留白”则表达了夏天、秋天和冬天的特色。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古人们的情感,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中华五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使用价值,让我们一起欣赏我们华夏大地的美景,浩瀚宇宙的广博,感受古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让这些中华文化的精粹滋养我们的灵魂,启发我们内在本就圆满具足的智慧,以助我们未来的日子里能走得踏实自在,不慌不忙,不要让未来的某一时光里为今天的自己的作为留任何的遗憾和不甘。

祝我们所有有缘的朋友每天都吉祥安乐!

0 阅读:0

华丽围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